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773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5-05-22

家乡的年味

□田景才

  每年我都会带着妻儿回老家过春节,因为家里双亲健在,我们回去一是陪陪父母,再则增加家里节日的人气。老家并不远,离我工作的县城也就二十来分钟的车程,不过,由于我在县政协办公室上班,办公室人员少,杂七杂八的事不少,所以我每年回家的次数也不多。

  老家是一个大村子,有近600户人家、2300多人的苗族传统村落。虽然回家的次数不多,但家乡的变化却尽入眼里,近些年,村子的人们有半数人外出打工,大家南下广东,北上京城,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四处赚钱,然后回家,把自家低矮的木房拆掉,重新修上漂亮的砖房,于是,村子在一栋栋不同格调小洋房的组合下一改往日的低调,焕发出些许城市的气息,张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因为人们外出打工的多,村子里留下的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平常回家,见到的村子是静静的、很冷清的,在为老家变得美丽而高兴的同时,我内心也不免升起一丝淡淡的感伤,这已经不是我记忆中的老家村子了,我记忆中的村子是喧闹的,是家人呼喊孩子吃饭、孩子哭闹、欢笑和牛马叫声、鸡狗叫声无序交织的闹哄哄的村子。

  我每年多是大年三十或者提前一天回到老家的,过年时候的村子让我多少找到记忆中村庄的味道,打工的人们多半都回家过年,村子里的人多了起来,虽然鸡狗牛猪等牲畜的声音还是少,但随处都能遇见人,村子又有了生气。

  年三十的早上,人们就开始为准备年夜饭而张罗,猪头、公鸡是年夜供奉祖先的主要祭品。烧洗和煮猪头要费点时间,所以要先处理好猪头。先把火炉烧得旺旺的,把猪头放在火炉的三脚架上烧毛,然后洗干净,放到大锅里煮。孩子抱着公鸡去打斗了,杀鸡是简单的事,等下午再宰杀也不迟。接着可以准备其他菜肴。忙碌中,手机短信声不断响起,同事、朋友的祝福穿越电波跃然而来。从中午开始,整个村子炮竹声此伏彼起,乡亲们在外打工,腰包钱鼓了,千里迢迢回家过年,大家都很大方。到下午五六点,经过我们一家人的一番努力,一桌丰盛的酒席摆好,在祭祀祖先后,大家围桌而吃。吃完后,一家人看电视春晚节目、坐着摆谈,把地下打扫干净,按照习惯,初一上午12点以前是不能打扫的,据说如果打扫容易把财气福气扫出门。在庆祝新年来临后,孩子沉沉睡去,父母也回房休息。我也要去睡觉,但我只能睡几个小时,因为从半夜起,我将还有任务,负责开农活和接福。在我们这个苗族村寨,自古以来大年初一都有开农活和祝福接福的传统。往年,开农活和接福都是父亲做的,近两年父亲上了年纪,这些任务就落在我身上。约莫3点,我被接连鞭炮声惊醒,有人家开农活了。乡亲们认为,能抢在别人前面开农活会更吉利,于是大家都争着赶早。鞭炮声一阵接着一阵,我赶紧起床。生起炉火,从院子外扛事先备好的木材回堂屋,寓意为抱财归家。干柴在火炉中噼啪地燃,火越烧越旺,预示着新年人旺财旺事事旺。洗脸净手之后,我备上祭品,焚香燃纸,祭祀祖先,然后,到院外一空地,摆上酒、肉、鸡头等祭品,燃上香纸,插上三根芒草,点上鞭炮,开了农活。然后,我打开大门,静静地等着天使们上门祝福。大年初一祝福是我们村子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习俗,这天,村子里15岁以下的男子成群结队到每户人家去祝福,大家唱着千年传承下来的祝福歌谣,贺祝主人家人丁兴旺、五谷丰收、财源广进,主人家便给每位前来祝福的人打赏,赏钱没有规定多少,由主人家随便给。我很小的时候,也和同伴们去祝福,那些年,乡亲们生活都很艰难,大家花的是分分角角钱,跑一夜下来,我们每人最多到手的赏钱不过几块钱,但我和同伴们都很开心,因为这是我们自己挣的钱,不用上交家里能自己买水果糖吃。

  祝福的童子们多是跟着开农活的鞭炮声跑来的,我坐下不久,第一拨小孩子们就来到了我面前,整齐地唱起了祝福歌谣:NeX niangx jel,jet hniutnhvib,Yis ghab jangx,Yis bieet xangf,Ghab hlieb dos,bieet hlieb jux,Ib hniub juf ob laib ghab bod nix lol sad, Ib hniub juf ob laib ghab bod jenb lol sad,mad dlas dlas xangf xangf,Mis lix ghangb vangl ongld ghot qeb。Nai lul niangb niangb niangb jongt,Jib daib hvat hlieb hvat jangl。(意思为:新年来,新年到,五畜兴旺,鸡成群猪肥壮;新年来,新年到,万事如意,一家大小都平安;新年来,新年到,财源大发,金银财宝滚滚来。)

  唱完后,我便挨个发钱,这些年,生活宽裕了,发的钱不是我们那年代的分分角角钱了,我给了他们每人2元,他们便走了,进入下一家,祝福歌再次响起。鞭炮声还在响,今夜,近600户人家家家户户都敞开大门,迎接着祝福,满怀着希望,整个村子都响着这古老的祝福歌谣。

  一拨小孩子走了,又一拨来了,祝福声此伏彼起。

  天亮后,又来了3拨小孩子,这天,我给出了100多元钱,收获了全家满满的希望。

  初一乡亲们都是不上坡做农活、也不走亲戚的,经过一夜祝福歌谣的重复唱奏和连续的炮竹声的折磨,许多人可以慵懒的补上一上午的觉,也可以邀约久未见面的兄弟、朋友到家海喝一餐,叙叙打工经历、人生际遇。按照习俗,当天是不能吃蔬菜的,据说,如果吃了蔬菜,将会使田地里的野草疯长,与庄稼抢肥,影响收成。至下午,有节奏的木鼓敲响起来,大家便会从家里出来,男女老少身着盛装,到踩鼓场上围成几圈跳舞,一时之间,欢快的木鼓咚咯咚咯敲起,悠扬的芦笙呜噜呜噜吹起,高亢的飞歌呵约呵约唱起,随着节奏,人们且歌且舞,彩衣飘舞,银饰晃眼,乡亲们用传统方式传递着热情、喜悦和幸福。

  初二、初三,是走亲拜年的日子,村里嫁出去的大小姑妈都要回娘家拜年,嫁到村里的老少妇女也要去娘家拜年。女子背着儿女,男人挑着腊肉、鸡、年粑等礼物去拜年,大家在相互走动间拉近感情,增进亲情。初一到初十,是村里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期间村里举办拔河、篮球比赛,每天继续组织跳鼓舞。初十过后,人们陆续外出,返回打工地,为梦想和幸福生活打拼。

  家乡,是一坛醇厚的美酒,越喝越甜美,人情味十足,在老家过年,可以感受笙歌鼓舞,能收获童年的回忆,收获满满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