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友芝在曾国藩帐下作幕宾的前前后后
□李继刚
莫友芝和曾国藩,一个是偏僻蛮荒贵州的升斗小民,一个是繁华发达翘楚的富家子弟;一个是屡试不中的粗食布衣,一个是金榜题名的文人举子;一个是人生在世不称意的落魄文人,一个是叱咤风云的湘军统帅。然而,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莫友芝的一次偶尔才华的展露,使得贵为清朝重臣的曾国藩不由不对他刮目相看,“心敬其人”,最终使他们成为了旷世的莫逆之交,宿友知音。
西南巨儒
莫友芝,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叟,晚年号盹斐。清代贵州省都匀府人,祖上原籍江宁上元县(今属南京市)人。其远祖莫先在明朝弘治年间随调北征南大军到都匀,定居都匀薛家堡,莫先生廷美,廷美生尚文、尚文生如爵、如爵生云衢,云衢生佳能,现其祖墓还在此。到莫佳能才举家迁往都匀府独山。莫佳能生莫强,莫强生莫与俦,莫与俦生莫友芝,莫友芝为莫与俦第五子。莫友芝嘉庆十六年(1811年)农历五月初三生于都匀府独山州兔场上街家中。清道光三年(1823年) 随父母来遵义。拜沙滩黎陶为师,与郑珍、黎兆勋同窗共读。道光六年取秀才,道光十一年中举人。从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咸丰十年(1860年),莫友芝在这25年中先后六次进京会试,都未考中进士。道光十八年,受知府之聘,与郑珍合作修纂《遵义府志》,历三年成书,被梁启超称为“天下笫一府志”。主讲遵义湘川书院、草创“影山草堂”。后随胡林翼去太湖,又随曾国藩到安庆作幕宾,督领江南官书局任校勘经史。后用11年的时间在江南吴越搜求、整理古籍、精研学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莫友芝晚清金石学家、教育家、史学家、地方文献学家、书法家和篆刻艺术家、目录版本学家、语言学家、农桑学家、《水书》研究专家、清代宋诗派的代表诗人。家世传业,通文字训诂之学,与遵义郑珍并称“西南巨儒”。
湘军统帅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嘉庆十六年农历(1811年11月26日)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大坪村)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与大学士倭仁、徽宁道何桂珍等为密友,以“实学”相砥砺。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曾国藩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曾国藩的崛起,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京城初会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36岁的莫友芝第三次进京参加会试。到京后,他借住在一个叫虎坊桥边的寓宅里,这里距琉璃厂很近,他常去那里寻觅古籍秘册和名人书画。有一天,莫友芝又来到琉璃厂看书,欲买些好书卷席回黔。他在书肆索检书目时,正巧遇到来肆内阅书的官居二品、当朝翰林院侍读大学士曾国藩。湘公曾国藩是当时治国安邦、著书立说显赫大清的重量级人物,他见莫友芝相貌平平,但是遴选的书却非同一般,便主动与莫友芝攀谈起汉学,朱程理学等。在交谈中,曾国藩不禁为莫友芝的渊博知识而叹服,曾国藩问莫友芝姓名、籍贯之后,不禁叹道:“黔中固有此宿学耶!”从此“西南巨儒”之称不胫而走,广为人知。张之洞后来有诗写道:“蚤年高名功帝都,西南莫郑称两儒。”可见当时莫友芝在京华一带的影响之大。书肆一别后,曾国藩将这一发现告诉了精通汉学的好友国子监刘传莹,其实刘传莹早与莫友芝交往多年,视为兄弟,于是曾国藩与刘传莹二人亲自来到虎坊桥莫友芝寓所里拜访,并设宴款待,置酒订交,席间两人彼此倾心相谈,一时被传为佳话。深受感动的莫友芝为此写了一首古风,其中有道“曾子之度汪如千顷波”,高度赞誉曾国藩虚怀若谷的襟怀。可叹的是这次京城会试的三场考试后,莫友芝又一次忧忧不得其志。只得悻悻辞京南归。离京之日,曾国藩特来寓所与莫友芝长谈,并写《送友芝》一诗以表离情。诗中“豪英不自囿,十九兴偏邦”说的是对恶劣的地理环境决定人才因素的否定,而“黔南莫夫子,志事无匹双。万书薄其腹,廿载幽穷乡”是对莫友芝溢于言表的肯定、推崇和赞誉。此后,二人虽各在东西,但是鸿雁不断,交情甚厚。咸丰七年(1854年),莫友芝之父莫与俦去世,千里之遥的曾国藩在公务繁忙之中撰写墓表,以寄哀思,可见二人情谊之深。
幕宾十年
莫友芝这次在京城离别曾国藩后,一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这一段时间里又曾3次赴京应试,皆金榜无名。尽管当时有“清初制度,凡举人三科不中者,准予铨补知县,一科不中者可就教职,以州学正、县教谕录用,称为拣选。后人数日多,雍正中,补一知县缺,有候至三十年以上者,至乾隆时仅成虚名,乃别有大挑之法。又各省督抚若因本省人员不敷差遣,可要求于候补人员中挑选若干人地相宜者委用,经吏部奏请后,由特派大臣负责拣选。”,“咸丰时,尝选取县令”(《清史稿·文苑传》)的机会,但这不是堂堂正正考取获得的官位,莫友芝对此“意有不乐,弃去不复顾”( 张裕钊《莫子偲墓志铭》),“庚申(1860年)选缺有日矣,而先生意漠如也”(《清史稿·文苑传》), 1861年7月初,心灰意冷的莫友芝毅然决然卷席南归,来到江南东流戎幕投奔离别10年的曾国藩,开始了他江表十年的幕宾生活。此时曾国藩已经位居两江总督,正率兵围攻安庆城太平军。两位老友军营相见,双方格外亲热,彼此感慨万千。曾国藩特设宴款待,并邀请莫友芝在帐中作幕宾。曾国藩不禁待莫友芝以宾师之礼,还向帐中的左宗棠、彭玉麟、李鸿章等推荐莫友芝“才高学博,著述斐然可观”。曾国藩在写给其长子曾纪泽的信中极力推崇莫友芝,信中写道:“字谕纪泽儿:昨见尔所作《说文分韵解字凡例》,喜尔今年甚有长进,因请莫君指示错处。莫名友芝,字子偲,自号郘亭,贵州辛卯科举人,学问淹雅。丁未年在琉璃厂与余相见,心敬其人。七月来营,复得畅谈。其学于考据、词章,二者皆有原,义理亦践修不苟。兹将你批定所作之凡例寄去,余亦批示数处。”信中“心敬其人”可见莫友芝在曾国藩心中的所处位置。
莫友芝在曾国藩帐下作幕宾后,有了一份固定的俸禄,使他安心治学。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南京)被攻破后,曾国藩为了让莫友芝一家团聚,便出资从贵州将莫友芝家小接到安庆,莫友芝深受感动,决心搜求古籍,尽力校勘,以求报答。莫友芝在江南访书时,与江浙一些大藏书家过往甚密,特别是与郁松年、丁日昌友好,经常在一起讨论藏书、研究版本。当时正值动乱初定,江南故家藏书多流于上海,莫友芝虽因财力所限,不能尽购,然此间过目善本无数,由此更丰富了他的版本目录之学。(莫友芝目录学代表作有二:一是《宋元旧本书经眼录》,这是他从同治乙丑(1865)至己巳(1869)数年间客游上海等地时所见宋、金、元、明椠本及旧抄本、稿本的记录,后由其子莫绳孙汇编成册;一是《<吕右加邓的右部分>亭知见传本书目》,这是他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所作的版本笺注,是为版本目录学史上的扛鼎之作。此外,还曾为丁日昌编有《持静斋藏书纪要》二卷。)同治二年(1863),获《唐写本说文》残卷,经校勘,写成《唐写本说文解字木部笺异》,对文字学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治四年(1865),友芝任金陵书局总编校,定居金陵,以“影山草堂”名其书屋。影山草堂以明清精刻、精抄、精校本为多,尤以唐写本《说文解字》残本最为珍贵,是为唐宪宗元和年间遗物,曾国藩见此书后,赞叹不已,即命刻板传世,并为之题词:“插架森森多於笋,世上何曾见唐本!”1865年春,莫友芝亲自从江宁乘船到镇江、扬州一带搜访在战火中遗失的《四库全书》、《隋书》等古籍。
魂归故里
同治十年九月十四日(1871年9月14日),苦心觅籍的莫友芝听说下河一带有《四库全书》残本,及其它善本,甚是高兴,即携次子莫绳孙一道去泰州一带查访,船刚到兴化县,莫友芝突感风寒,高烧不退,于当日病逝在此异乡的一叶小舟上,时年61岁。西去之日,莫友芝手中尚握着正在手批校阅的《黔诗纪略》。其时兴化县知县甘绍棠得知莫友芝病逝的消息后,特来莫愁湖畔设置灵堂,供其门生故旧、社会贤达、百姓武夫前往凭吊。薛福成《祭莫子偲文》:“胸怀超淡,繄我之师。”张裕钊《莫子偲墓志铭》曰:“子偲行迹半天下,名从之驰!”黎庶昌《黔南颂·莫征君》曰:“毋敛独山,汉县所际。崛起莫君,博闻强识,藏书满家,鳞鳞毳毳。目录金石,专门极艺。叩谁某沿革,如与游肆。分篆高骞,冰斯雄睨。优游江左,名满四裔。”莫友芝的葬礼空前隆重。
曾国藩得知宿友知音莫友芝辞世后,也在百忙之中亲率司道府守令数百员手捧香案灵牌,息马停轿,步行到莫愁湖畔祭奠,动情地写下了一副感人至深的挽联。曾国藩在书写挽联时,悲痛欲绝,双手颤抖不止,两行老泪滴滴坠落在洁白的绸缎上。曾国藩写下的挽联是:
京华一见便倾心,当年虎市桥头,书肆订交,早钦宿学;
江表十年常聚首,今日莫愁湖上,酒樽和泪,来吊诗人。
此挽联字字含泪,句句凝血,反复读之,不禁让人伤感至极,足可见曾国藩对莫友芝的浓厚情谊和真切怀想。
为了使莫友芝灵柩归葬其父墓旁,了却莫友芝的遗愿,曾国藩还特批其九弟莫祥芝辞去江宁知县之职,偕同侄儿莫绳孙于次年(1872年)春,亲送灵柩回贵州遵义青田山安葬,所需经费1000两银子由曾国藩支付。曾国藩特发文书到沿途各地,各地官员亲自迎送友芝灵柩。
莫友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