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地名论稿(上)
□胡长斌
一
所谓地名,指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它有指位性,即地名之所以为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在于它所表述的这个地理实体在地球表面上有一定的方位和范围,具有一定的空间位置。它还有社会性。地名是社会的产物,它的命名和更名,发展与演变,始终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制约,因而具有广泛的社会性。
地名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活动,包括开发、迁徙、安居,战争、饥馑、瘟疫以及自然地理的变化,都折射或反映到地名之中。地名承载着历史、地理、民族、语言、经济、社会等诸多丰富信息,既是历史的积淀,又是文化的传承。
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之下,只要有社会交往,有人的活动,其间广泛使用的媒介便是地名。人,其实是从来不曾离开过地名的,相反,是伴随地名而生而长的。地名,除利于交流交往、利于民族团结、利于社会治安和国防建设,利于经济活动、利于社会日常生活外,地名还体现一个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譬如“钓鱼岛”,自古为中国领土,可当代日本政要偏偏要搞一个“尖阁列岛”!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又是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使用过的地名汗牛充栋,现在使用的地名记不胜记:这份地名遗产,博大精深,取之不尽而用之不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旧有地名可改可不改的一律不改。以遵义为例,一些地名至今也已使用千年以上,成为一方地域文化的载体,一方历史演进的密码。
二
在我国,行政区划萌芽于春秋时期。一个部落或部落联盟的君长在有意无意间将部落或部落联盟推向国家形态,产生了初步的区划概念,区划地名因此而生。
春秋时期,今市境域为方国所控:中部、东部为鳖国地,习水和周边属鳛国地,东北、西北一带分属巴国南境和蜀国东南边鄙之地,余庆乌江以南地域为牂牁国北境。战国时期,古代濮人建起了强盛的大夜郎国,以上地域为其辖境。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废分封,实施郡县制。次年,分割夜郎诸国,置汉阳、夜郎、鄨、苴兰、镡成五县。其中鄨县由原鳖国地置,县治在今遵义境,隶巴郡。
汉代,今市境区划名称较少变动。公元前130年,中央划出夜郎控制的延江(乌江)以北地区,连结广汉郡划出的南部地区,合置犍为郡,领十二县,郡治鄨。后因战事多发,将郡治由鄨县迁往僰道(今宜宾)。公元前110年,新置牂柯郡,领县十七,鄨县由犍为划入牂柯。犍为、牂柯二郡均隶益州刺史部。时,全国划为十三刺史部(监察机关)。东汉末,分犍为郡置江阳郡,又置巴东属国(此时的属国比郡小,比县大),前者辖市境西北地,后者辖市域东北地。
三国时,牂柯郡原领十七县改为领七县,鄨县仍属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区划变动频繁。公元311年,分牂柯郡置平夷、夜郎二郡。平夷郡领鄨县,隶益州江阳郡。公元371年,改平夷郡为平蛮郡,所属平夷县亦改平蛮县(辖有今遵义地)。
公元501年,存在七百余年的“鄨县”淡出历史。
隋唐时期,出现几个至今仍在使用的区划地名。公元599年,置务川县,治所在今沿河北部,辖有今务川北部地。公元611年,置绥阳县,辖今芙蓉江中上游地带。公元621年,以隋置务川县置务州;公元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公元635年,以隋代牂柯郡延江(乌江)北岸地置郎州。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改郎州为播州。公元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改播州为播川郡。公元758年,宁夷复名思州,州治务川县(今沿河北部);播川郡复名播州,领遵义、芙蓉、带水三县。
唐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改播州所属罗蒙县为遵义县。“遵义”名出,是年,置珍州。
公元1109年,置滋州,领承流、仁怀二县。承流县治所在今习水土城(州、县同治),仁怀县治所在今赤水复兴场。元初,改务川县为婺川县,缘于县城婺星飞流。元末,改珍州为真州,“珍州”名称始废。
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思州”废名,原思州所属婺川县、龙泉坪长官司(今凤冈地)改土归流。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废“播州”,改土归流。今黔北地域置县如下:遵义县,由播州长官司改置,沿用唐时旧县名;桐梓县,新置;绥阳县,以绥阳旧县地复置;仁怀县(今赤水),沿用仁怀长官司置县;真安州(今正安、道真地),由真州长官司置;余庆县,以余庆、白泥长官司地合置;湄潭县,新置;龙泉县(今凤冈),以龙泉坪长官司置县;婺川县,以务川旧县地复置。以上八县一州,分属四府两布政使司,即遵义军民府领遵义、桐梓、绥阳、仁怀四县及真安州一州,隶四川布政使司;余庆、湄潭二县划入平越军民府,隶贵州布政使司;婺川县属思南府,龙泉县属石阡府。婺川、龙泉二县均隶贵州。
清代,区划名称变迁有:遵义军民府去“军民”二字,为遵义府。改真安州为正安州。公元1727年,遵义府及所属四县一州改隶贵州,“黔北”之名始出。公元1738年,析仁怀县北部地置仁怀厅,后更名仁怀直隶厅,治仁怀城(今赤水)。为便于管理,置温水汛(今习水地)属仁怀厅,后遵义府经历驻温水,习称温水经历。清末,仁怀直隶厅改为赤水厅,思南府所属婺川县北领后坪弹压委员会。
民国时期,黔北县级行政区划名称在变动中趋于定型。民国2年(公元1913年),府、州、厅改县,即遵义府改遵义县,赤水厅改赤水县,正安州改正安县;龙泉县更名凤泉县;后坪弹压委员会改为后坪县。民国3年,建温水分县,属仁怀县;次年,温水分县改设鳛水县。民国19年,凤泉县改名凤冈县。
公元1935年,贵州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桐梓、遵义、正安、赤水、仁怀、绥阳、鳛水七县;第六行政督察区辖八县,其中有婺川、湄潭、凤冈、后坪诸县;第七行政督察区辖六县,其中有余庆县。两年后,婺川、凤冈、后坪、德江四县划入第五行政督察区。
公元1941年,区划变动有:析正安北部地新设道真县;裁后坪县,其地并入婺川、德江二县。时,黔北有十三县,即遵义、桐梓、正安、赤水、仁怀、湄潭、绥阳、凤冈、道真、德江、婺川、鳛水(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及余庆(属第一行政督察区)。两年后,德江县划入新成立的第八行政督察区。公元1946年,瓮安县划入第五行政督察区。公元1949年10月前,第五行政督察区仍辖遵义、桐梓、正安、道真、婺川、绥阳、湄潭、瓮安、凤冈、仁怀、鳛水、赤水十二县,余庆县仍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公元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年11月1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余庆县城,黔北所有县城陆续解放。同月24日,遵义区专员公署(习称遵义专区)成立。26日,以原遵义县城设置遵义市。次年,遵义专区下辖遵义市一市,遵义、仁怀、鳛水、赤水、桐梓、正安、道真、婺川、绥阳、湄潭、凤冈十一县。公元1951年,遵义市并入遵义县。次年,恢复遵义市建置,其余十一县未变。公元1955年,遵义市由省直管,省委托遵义专区代管。专区领十一县未变,次年,余庆县划入遵义专区。
公元1958年,遵义市归入遵义专区,原遵义县并入遵义市,原道真县并入正安县,原凤风、余庆二县并入湄潭县,息烽县由安顺专区划入。时,全区有仁怀、鳛水、赤水、桐梓、正安、婺川、绥阳、湄潭、息烽九县及遵义一市。次年,鳛水、婺川县分别改名习水、务川县。公元1961年,恢复遵义县、道真县、凤风县、余庆县建置。时,全区辖有遵义市一市,遵义、仁怀、习水、赤水、桐梓、正安、道真、务川、绥阳、湄潭、凤冈、余庆、息烽十三县。
公元1963年,开阳县由贵阳市划入遵义专区。两年后,息烽、开阳二县划归安顺专区。
公元1970年,遵义专区改称遵义地区。时,遵义地区辖遵义市一市,遵义、仁怀、习水、赤水、桐梓、正安、道真、务川、湄潭、绥阳、凤冈、余庆十二县。
公元1987年,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挂牌成立,隶遵义地区,其余市、县未变。
公元1990年,赤水县改建为赤水市,隶遵义地区;公元1995年,仁怀县改建为仁怀市,隶遵义地区。
公元1997年,撤销遵义地区建地级遵义市,原遵义市改建为红花岗区,赤水、仁怀二市由省直管,省委托遵义市代管,其余县、自治县隶属未变。
公元2003年,新置汇川区,隶遵义市。公元2009年,新蒲新区作为开发区挂牌运作。公元2010年,遵义市辖红花岗、汇川二区,道真、务川二自治县,仁怀、赤水二代管市,遵义、桐梓、习水、绥阳、正安、湄潭、凤冈、余庆八县及开发区新蒲新区。
三
公元1414年,即明永乐十二年,婺川县随思南府改土归流,隶贵州,全县编为在城、楠木、三坑、齐地、隘头五图。“图”及下文的“里”,均为县(州)下辖基层政权实体名称。这是今遵义市境最早的见于记载的县辖行政区划地名。
公元1601年,废播州,改土归流,今遵义市境产生一批县级区划地名,有的新置,有的沿用旧县名。时,遵义军民府所辖四县一州,编为三十四里。其中遵义县辖东隅、通平、乐安、南隅、忠庄、清潭、平水、西隅、天旺、沙溪、北隅、永安、大溪十三里(每里设十甲,全县一百三十甲);桐梓县辖东流、蒿芝、葫芦、大溪、夜郎、娄化、溱溪七里;绥阳县辖金筑、旺草、朗水、赵家四里(每里设十甲,全县四十甲);仁怀县(今仁怀、赤水、习水地域)辖安罗、李博、仁怀、赤水、丁溪、郎城六里;真安州(今道真、正安地域)辖思宁、德溪、三江、小溪四里。平越军民府所属的余庆、湄潭二县编为七里。其中余庆县辖白泥、余庆、合江三里,湄潭县辖宝善、经正、启祥、新化四里(每里十甲,全县四十甲)。石阡府所属龙泉县(今凤冈县)编户南、北二里,即新化里、迎仙里。
清沿明制。清末,废里设区。民国初年,区下设保,保下设甲,甲下设牌,每十户为一牌。民国21年,区、保、牌改设为区、乡(镇)、闾、邻。民国25年,区下建联保、保。民国30年,改为乡(镇)、保、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下设行政区,以序号名之;之后,以区公所驻地名之。区下辖乡(镇)。公元1958年,出现政企合一的管理组织人民公社,原区所属乡(镇)改为公社下辖的管理区。公元1961年,人民公社改置为区公所,各管理区改建为人民公社。公社下设生产大队,大队下设生产队(或生产小队)。20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至八十年代初期,县下设区、公社、大队、小队四级管理模式。区为县政府派出机构,余为实体机构。
公元1984年前后,人民公社改为乡(镇),生产大队改名村,生产队改名村民小组。时,县下仍置区、乡(镇)、村(居)、小组四级。公元1992年,废区,并乡,建镇。时,遵义地区建镇一百六十六个,设乡六十二个,其中民族乡八个。
公元2003年前后,遵义市境撤片区(亦称管理区,介于镇乡与村之间的管理机构),并村(居)。时,遵义市行政村从五千零三十四个并为二千二百三十二个。次年,全市行政村又并为一千七百七十七个,居民委员会二十二个。
公元2010年,遵义市有镇乡、街道办二百四十四个,其中镇一百六十五个(含工业区一个),乡五十四个,民族乡八个,街道办事处十七个:
红花岗区辖有舟水桥、老城、万里路、北京路、延安路、中山路、南门关、中华路八街道办事处,长征、南关、巷口、忠庄、海龙、深溪、金鼎山七镇。
汇川区辖有上海路、洗马路、大连路三街道办事处,高桥、董公寺、团泽、高坪、板桥、泗渡六镇。
赤水市辖有市中、文华、金华三街道办事处,天台、复兴、大同、旺隆、葫市、元厚、官渡、长期、长沙九镇,白云、两河口、宝源、丙安、石堡五乡。
仁怀市辖有中枢、盐津、苍龙三街道办事处,茅台、坛厂、长岗、鲁班、五马、茅坝、九仓、喜头、大坝、三合、合马、二合十二镇,学孔、高大坪、火石岗、龙井、沙滩五乡及后山苗族布依族乡。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辖有玉溪、三江、隆兴、阳溪、三桥、旧城、忠信、洛龙、大磏、平模十镇,棕坪、桃源、河口三乡及上坝土家族乡。
务川仡佬苗族自治县辖有都濡、浞水、丰乐、黄都、涪洋、镇南、砚山、茅天、柏村、大坪十镇,分水、泥高、蕉坝、红丝、石朝五乡。
遵义县辖有南白、龙坑、三岔、苟江、三合、乌江、虾子、三渡、永乐、龙坪、喇叭、团溪、铁厂、西坪、尚嵇、茅栗、新民、鸭溪、石板、乐山、枫香、泮水、马蹄、沙湾、松林、毛石、山盆、芝麻二十八镇及平正仡佬族乡、洪关苗族乡。
桐梓县辖有娄山关、楚米、新站、松坎、高桥、水坝塘、官仓、花秋、羊磴、九坝、大河、夜郎、木瓜、坡渡、燎原、狮溪十六镇,茅石、风水、容光、小水、天坪、黄莲、芭蕉七乡及马鬃苗族乡。
习水县辖有东皇、土城、温水、同民、隆兴、习酒、回龙、桑木、永安、良村、仙源、官店、寨坝、醒民十四镇,民化、二里、程寨、三岔河、大坡、双龙、桃林、坭坝、二郎九乡及马临工业区(镇级)。
绥阳县辖有洋川、郑场、旺草、蒲场、风华、茅垭、枧坝、黄杨、宽阔、太白、青杠塘、温泉十二镇,大路槽,小关、坪乐三乡。
正安县辖有凤仪、安场、土坪、庙塘、新州、格林、流渡、小雅、中观、瑞溪、和溪十一镇,桴焉、杨兴、俭平、斑竹、乐俭、碧峰六乡及谢坝仡佬族苗族乡、市坪苗族仡佬族乡。
凤冈县辖有龙泉、琊川、绥阳、永安、花坪、永和、蜂岩、土溪、进化九镇,何坝、新建、石径、王寨、天桥五乡。
湄潭县辖有湄江、永兴、复兴、马山、鱼泉、黄家坝、高台、茅坪、兴隆九镇,西河、洗马、新南、石莲、抄乐、天城六乡。
余庆县辖有白泥、小腮、龙溪、构皮滩、大乌江、敖溪、龙家、松烟、关兴九镇,及花山苗族乡。
新蒲新区辖有新蒲、新舟二镇。
公元2010年,遵义市有行政村一千六百九十一个,村民组二万四千七百一十二个;居民委员会(社区)三百零四个,居民小组二千九百八十五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