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徽:主权国家的庄严标志
——新中国国徽的由来
□郭福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5年间,在电影和电视屏幕上,我们还时常看到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影像: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按下电钮,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军乐队现场奏响了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了。然而,不少人(包括我在内)都忽略了一个细节:在天安门城楼上,当时没有悬挂国徽。
国徽与国旗、国歌一样,都是国家的标志,是国家主权与尊严的象征。那么,开国大典升起了国旗,奏响了国歌,为什么没有悬挂国徽呢?最近,学习了河北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编的《文史精华》上刊登的《国徽背后的故事》一文,才知道新中国国徽的诞生,同国旗和国歌的诞生一样,经历了一段不太为人所熟知的过程,让人长了见识。
一
1949年,中国人民的解放战争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成立新中国,建立中央人民政府已经摆在了中国共产党和各爱国民主党派、爱国民主团体的面前。这一年的6月15日至19日,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今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召开,设计国徽的工作也被提上了议程。经过这次会议讨论,决定在常委会领导下,设立六个工作小组,其中第六小组的任务,就是研究、草拟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等方案。第六小组由著名教育家马叙伦任组长,北平军管会主任叶剑英、著名作家沈雁冰任副组长。第六小组决定,以新政协筹备会的名义,公开向全国发出征集国徽草案的启事。启事经《人民日报》等各大报纸刊登后,各地各界人士积极响应。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新政协筹备会共收到应征稿件112件,图案900幅。8月24日,第六小组开会讨论国徽应征图案。大家发现,尽管应征图案数量不少,但与拟定的设计思路(即要具有中国特征、政权特征和形式须庄严富丽)差距较大,符合要求的一幅都没有。考虑到国徽的设计比国旗、国歌更为复杂,专业性更强等特点,会议提出建议:国徽不再向社会征集,而是“另请专家拟制,俟收到图案之后,再行提请决定。”
开国大典在即,时间紧迫。1949年9月25日晚8时,毛泽东、周恩来同志在中南海丰泽园召开座谈会,邀请郭沫若、沈雁冰、黄炎培、陈嘉庚、张奚若、马叙伦、田汉、徐悲鸿等各界知名人士参加,听取关于国旗、国徽、国歌等问题的意见。当时,国旗与国歌都有了进展,唯独对国徽图稿与会者意见很不统一。毛泽东同志感到马上拿出国徽方案很不现实,他发表了意见,意思是,国徽可以等开国大典结束后再去决定。但人们的意见仍旧不能统一,最后还是毛泽东同志拍板决定:“原小组继续存在,再去设计。”
1949年9月27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讨论并通过了国都、国旗、国歌、纪年4个决议案,国徽图案没有提交全会讨论。因此,在举世瞩目的开国大典上,新中国的国徽未能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这确实让许多人感到了些许遗憾。但是,作为国家特有标志的国徽是关乎国家形象与尊严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儿马虎。新中国的国徽未能在开国大典“亮相”,说明共和国的创立者在国徽问题上的慎重与实事求是,是对国家、对历史高度负责的表现。
二
根据1949年9月25日座谈会的讨论结果,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决定,国徽图案邀请专家另行拟制,马叙伦、沈雁冰领导原第六小组成员组成国徽组和国徽审查小组,继续完成拟制国徽的任务。周恩来同志指示,应多吸收一些专家来共同设计国徽。马叙伦等邀请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国美术学院成立两个设计组负责国徽的设计工作。10月23日,清华大学营建系国徽设计组成立,由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挂帅,成员有林徽英、莫宗江等。同时,中央美术学院在著名美术家张仃领导下也成立了国徽设计组。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两个设计组分别拿出了自己的设计成果。1950年6月11日,两个国徽图案同时被提交全国政协国徽组会议讨论,与会者提出了修改意见并统一了设计原则。6月15日晚8时,国徽审查小组召开会议,讨论清华大学营建系和中央美术学院两个专家组分别设计的新方案。现场气氛热烈,与会者畅所欲言。综合多数代表的意见,周恩来同志最后总结说,清华大学的方案在艺术上成熟,结构完整而统一,图下面的带子连结在一起,象征着工农大团结。金色与红色表现了中华民族的特点。从各方面综合起来看,他们的设计比中央美院的设计更能体现新中国的国家特征和政权特征,形式也更显庄严富丽。会议最后确定,将梁思成等人设计的国徽图案送政协大会表决。
1950年6月23日下午4时,全国政协在中南海怀仁堂召开一届二次会议。经会议主持人毛泽东同志提议,全体代表以起立表决的方式,一致通过了梁思成等人设计的国徽图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政协一届二次会议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最终确定下来。
有了国徽图案并不意味着国徽的诞生。国徽与国旗有一很大的不同。国旗只要确定了图案及制作说明,人们很容易就能够制作出一面面合乎规范的国旗。而国徽就不同了,在许多情况下,国徽要悬挂于建筑物的上方中央,是一种立体浮雕形象。从平面设计到立体浮雕模型,还要有一定的大小系列,以供不同场合使用,这对艺术雕刻的要求很高,需要专门的雕刻家来完成。中央将这项工作交给了清华大学营建系,营建系又将制作国徽模型的艰巨任务交给了雕刻专家高庄教授。
1950年8月18日,全国政协国徽审查组召开专家讨论会,评审高庄等人提交的国徽模型。会议同意高庄等人修正的国徽浮雕图案。9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邀请一些专家商谈国徽的公布、制造及颁发问题。同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国徽及图案说明。至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宣告诞生,新中国有了属于自己的庄严标志。
1950年10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纪念日。在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上方的正中央,赫然高悬着一枚国徽。国徽呈圆形,金光闪闪,引得广场上的人们驻足仰视。看着那金光闪闪的国徽,可能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枚国徽是木质的。木质国徽毕竟只是临时的应急之作,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就容易变形褪色,因此,必须抓紧制出金属国徽,把木质的替换下来。1951年5月1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个国际劳动节。在人们欢度节日的喜庆气氛中,沈阳第一机床厂铸造的一枚直径为1000毫米的金属国徽正式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替换下了原来那枚木质国徽。
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我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的历史性跨越,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现在,国旗、国歌、国徽、首都已庄严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章第一百三十六条至一百三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中间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是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应为此而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