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我省第二届农民画大赛获奖作品展在贵阳启幕。本次画展,展示了我省农民画在技法创新、表现内容形式多样化、作品制作水平等方面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发展趋势,突显了我省对传统农民画的保护与传承。
贵州农民画:走出大山的“文化名片”
□本报记者 曾 丹
农民画大赛展示成就
11月28日,由省文化厅主办、省文化馆承办的“美丽乡村·中国梦”贵州省第二届农民画大赛获奖作品展,在省文化馆一楼展厅开展。
据悉,本届大赛从今年7月份开始征稿,于今年9月进行了作品评比。活动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及省委提出的“四在农家 美丽乡村”行动计划,加强对传统农民画的保护与传承,推动全省农民画的繁荣发展。大赛期间,共收到来自全省农民画家的作品总计447件,其中成人组作品267件,少儿组作品180件。经过严格评审,最终评选出60个奖项,其中一、二、三等奖28个,优秀奖32个。
近年来,贵州农民画受到了更多人的瞩目。2013年,我省组织参与了“贵州、天津、内蒙古和新疆现代民间绘画巡回展”,选送作品倍受赞誉。本次省内展出,堪称一次耀眼而隆重的集体登场。在展厅,数十幅来自龙里、麻江、水城、大方以及刚刚崭露头角的安龙等农民画乡的获奖作品,向观众全方位展现了我省各地乡村的美丽画卷和后发赶超的经济态势。
从社会的反响来看,观众对我省农民画在技法创新、表现内容形式多样化、作品制作水平等方面呈现出良好发展趋势给予了高度评价。
贵州元素全国唱响
“贵州农民画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有着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学者陈建武历时四年进行实地调查,翻阅了大量翔实的资料,对贵州农民画六十余年的发展历程进行梳理。他认为,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有苗、侗、布依、彝等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民间艺术极为丰富,包括了刺绣、蜡染、挑花、织绣、剪纸、银饰、陶器、漆器等等,仅苗族一个民族的服装就有103种之多。 各个民族在生活中保持和流传着多彩多姿、光彩夺目的民族民间工艺美术传统,当它们被巧妙地运用在绘画作品中,贵州农民画就具有了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得益于民族民间工艺在农民生活中的普遍应用,贵州农民画作者有着先天的审美感悟力和热情,从参与程度和参与规模、艺术成绩和高度独特性以及市场业绩反响看,贵州农民画在全国无疑是极富特色、极具魅力的一个社会现象。
20世纪八十年中后期文化部命名的全国60多个“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中贵州省占了五个,分别是大方、水城、剑河、麻江和黄平等画乡,贵州省及地州市政府为鼓励农民画发展也陆陆续续命名了惠水县雅水镇、龙里县八江乡、贵阳市新堡乡等十多个农民画画乡。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上海金山农民画“打开瓶盖子”实践的大获成功对贵州农民画的崛起起到了引导性的作用。”陈建武在研究在中了解到,1977年,麻江县文化馆馆长戴聚一老师发起当地农民画创作活动,指导村里的农民在农闲时节聚集在一起进行创作,“把笔视为绣花针,把颜色看作花线,把纸当作绣花布”,在当地深入人心。1978年4月,毕节地区农民画现场会在大方召开,会后,《大方农民画》先后赴本地区七个县巡回展览,大方县也抽调美术骨干担任县美术馆副馆长,负责开展农民画活动的工作。1982年余挂勋等老师发现了水城农民画的民间艺术可开放性,召集了一大批农民开始了第一期农民画的培训。大方县为了更好地提高人们绘画的积极性、培养新人,县文化馆专门自备了30个床位和行李,20套画桌,采取谁有空谁来,自带草图,随到随画,随时提供辅导及颜材料、住宿等方便,农忙时作者绝对自由,农闲时相对集中。在创作过程中以作品(成品)计报酬,一天画一张付一张的稿酬,十天画一张,也只以一张计。1983年春,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全国农民画展”,其中麻江入选10幅、大方入选5幅。
“从1983-2013年以来国家级的主要农民画画展中贵州省获奖情况统计表显示,可以看出贵州农民画占有6.3%获奖比例,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地位。”记者在省文化厅了解到,截止2010年,在贵州省主要几个主要画乡中,水城县有数百件作品在全国、省、市的多个活动中获奖,18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大方县有5000多幅作品参加国家、省里的大型农民画展;麻江县有2000余件农民画赴日、美、法、德及台北、香港、北京、上海、广州、贵阳等地展出,获奖的200多件作品中国际奖8件,国家级奖20多件;黄平县先后有130人次的340余件作品在州、省、全国展出50人次,60余件作品获奖,8人14件作品被国家级艺术单位收藏。
认识大山里的“文化名片”
“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为我省广大的农民画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龙里县巴江乡平坡苗族村的农民画是剪纸、刺绣、民间印染等民间工艺的一个有机延伸,画作构图质朴、绚丽。村里的“画家”,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十多岁的孩子。该村每年创作农民画约2000幅,多次参加全国、省的展览并获奖,这支创作队伍240多位成员均为女性,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作画,自发成立了贵州省首家村级农民画协会。麻江县下司镇铜鼓村苗寨,多数苗族妇女都会蜡染、刺绣、编织、剪纸等民间艺术,目前该村的绘画群体已逾70人。惠水县雅水镇3万多人口中,有数千人能在各种布料上作画,有30多人能在纸上作画。现年70高龄仍坚持作画的布依族农民画家罗九一,绘画生涯长达数十年。贵阳市乌当区渡寨村的布依族农民绘制的簸箕画独树一帜,民间传说、神话故事、风土人情、生活场景等都可在簸箕上尽情展现,构图自由奔放,想象大胆丰富,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全村82户近300人,大多都会簸箕画。水城县箐乡猴儿关的100多户人家中,就有50多人会画农民画。
“随着贵州农民画艺术水平整体的提高,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农民画家们开始艰难地摸索着走向市场。”文化学者陈建武在收集材料的过程中了解到,1990年大方县与北京音乐厅画廊签订长期代销合同之后,1991年又与香港某公司达成协议,由该公司出国展销,走向国际市场,打入美国、瑞士等国家。2006年成立了贵州省首家村级美术协会——平坡苗族农民画协会,会员168人,该村农民画领头人蓝开军在次年得到了县政府15000元资助,开设了平坡苗族农民画画廊,从2007年到2010年间销售近千幅画,收入10余万元,之后女画家兰群创办了贵州龙里妮朵苗画廊,麻江县赵元桥创办的哩诰画廊也相继开业。2010年初,贵州农民画营销渠道正式走出贵州,位于上海4A级旅游景区的贵州农民画专营店未堂画廊投入运营,月销售100余幅,《新民晚报》、《劳动报》等媒体予以了报道。
“在画里,你能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感受到作者质朴、大胆、夸张和烂漫的情感。可以说,贵州农民画以及中国农民画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有专家指出,不管从历史文化、艺术审美,还是社会价值的角度来看,贵州农民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今后贵州农民画如果能经过再一次的创新和升华,有望成为走出贵州大山里的又一张世界级“文化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