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6668版 当前B1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11-06

为了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

——省政协机关驻村干部毕节扶贫纪实

□本报记者 蒋兴华

  贫困,仍是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因多种原因,一些农村的贫困问题依然十分突出。为帮助贫困地区的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省政协机关选择了毕节七星关区朱昌镇和千溪乡作为扶贫联系点。帮扶情况如何,记者近日走进朱昌镇八亩村等进行了采访。

  “扶贫干部的到来使村里变了样”

  10月23日,对于许许多多的人来说,是一个如常的日子,但对于朱昌镇八亩地村尙家碧而言,却非同寻常。

  这一天,阳光明媚,初秋的阳光照在人身上暖烘烘的,但尙家碧更感觉到的是心里的温暖。因为,随着冬天的来临,省政协机关干部不仅为她送来了过冬的棉衣、棉被等物,而且还给她家里送来了一定的慰问金。

  扶贫干部是几次登门慰问她家,尙家碧已经记不清了,总之,自从省政协扶贫干部来了后,她的日子再也不用发愁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由于丈夫生病死得早,三个孩子完全靠她独自带,自己年纪渐渐大了,身体又不怎么好,因此生活非常困难。有时,她常常在睡梦中哭醒,每年靠着政府的低保救济金生活,维持一大家子的生活显然不够,孩子一天天长大,她越来越感到乏力,好在省政协办公厅干部的帮扶,她一家才生活好起来。

  记者了解到,八亩村是七星关区朱昌镇的二类贫困村,该村虽然距离毕节只有17公里,距离朱昌镇也只3公里,但因其处于沙跨梁子和打磨冲梁子之见间的河谷地带,整体生活水平还很落后。据了解,这里的人均纯收入远低于毕节地区及全省的收入水平。然而,随着省政协办公厅扶持力度的加大,该村发展较为快速,贫困程度得到一定的缓解。

  如何帮助村民早日脱贫致富,省政协办公厅干部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农户自身的实际情况,寻找具有针对性的反贫困路径。

  八亩村支书陈浪、村主任聂恒说,自从省政协机关的扶贫干部来了后,村里变样了。首先是村委会的办公室变了,原来只一个烂坝坝,既没有公示栏,更没有围墙,村民谁都不愿来,现在可好了,村委会前硬化了,办公室有好几间。对于特别贫穷的农户,驻村干部分别上门嘘寒问暖后,总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帮助他们,使他们的生活变了样,迈上了脱贫致富路。

  由贫困到脱贫,由脱贫再到富裕

  由贫困到脱贫,由脱贫再到富裕,省政协办公厅重点帮扶对象——朱昌镇双堰村第七组村民、残疾人赵华是一个典型例子。

  2011年11月9日,省政协机关第六党支部书记方家印来到赵华家,映入眼帘的情景使他心酸:一间破小屋子、几张七歪八扭的小木凳、一口大铁锅、一张陈旧方桌、几个铺满稻草的圆箩。全家5口人,其中3个孩子在外读书,赵华双腿残疾,拄着两支拐杖。夫妻两人靠每天凌晨四点起床,烧水烧火做豆腐,用三轮车送到毕节市区批发给零售商而勉强维持一家的生计。

  赵华家每天要做120斤干黄豆的豆腐,留下湿豆渣350斤左右,赚来的钱只能勉强支付3个孩子在外读书的费用,因无钱购买猪进行饲养,每天的豆渣只能白白浪费掉。方家印回到贵阳,要求党支部每位党员出资100元买两头猪送给赵华家饲养。为帮助赵华开阔眼界,扩大养殖规模,增加豆腐的附加值,方家印邀请赵华到发朗村参观该村最大的规模化养猪场。并就养殖方法、管理等问题与老板进行了现场交流。

  接下来,驻村干部李储协调一名企业家出资3万元,购买优良红毛猪种6头及猪预防疫苗送到赵华家。红毛猪,是毕节市牧科所培育出来的优良品种,市场价格仅毛重就达20多元一斤。不久,省政协机关又为他跑贷款,帮助赵华修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一边仍然磨豆腐,一边用剩下的豆渣养殖红毛猪,实现了一条龙生产,从此,赵华一家的生活,正在明显地发生变化。

  10月22日,记者来到赵华家里看到,在省政协办公厅扶贫干部和七星关区政协等帮助支持下,他不仅扩大了养殖规模,饲养了母猪、肥猪、小猪达200多头猪,还盖了3间2层新楼房。该村村长邓华告诉记者:由于养猪,赵华成了全村第一个富裕的村民。

  富裕了的赵华对记者说,自己发展后,要供给邻居优良品种猪,让乡亲们共同奔小康。

  发挥自己所长作出应有贡献

  赵鹰挂帮地点是毕节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丁家寨村。一到七星关区后,他就与当地干部和群众座谈交流,共商发展和改善民生的办法。为让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他努力为基层办实事,先后数次到省发改、环保、林业、教育、卫生、国土、扶贫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了100多万元的建设资金和对相关项目的支持,促进了许多村寨劳动村基础设施建设;参与所联系的丁家寨村发展的谋划并协调了4.5万维修资金;积极动员自己广东、福建、重庆、贵阳等地的朋友到七星关区投资建设,促成了5000余万元项目。同时,积极为省政协办公厅牵线的投资20余亿元的汽车城和肯德基等项目,以及有关捐资、组织乡镇干部群众到区外培训等工作的联络协调和服务工作。针对重点帮扶户,他在认真分析其贫困原因的基础上,首先从思想上给与引导,建立脱贫致富的信心,经常通过短信和信件等方式进行沟通交流,同时努力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自己先后拿出3000多元为其家庭解决必要的生活困难和小孩的读书用具。

  “在同步小康建设事业中,一定要发挥自己所长,作出应有的贡献。”这是扶贫干部张智的话。

  2013年,正值全省100个重点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的朱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破土动工。由于对政策不了解,朱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被征用土地的双堰、宋伍两村有几百名村民阻拦开工。张智按照帮联驻工作要求,深入调查,与镇机关的其他干部一同挨户去做这些失地农民的思想工作,宣传农业园区的发展远景和农户可以享受的土地转让、失地保险、养老保险等,使园区的开工得以顺利进行。 与此同时,针对伍坪村4个养殖场现代化程度高,用工不多的特点,他要求伍坪村引进项目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千方百计延长养殖场的产业链,筹划引进双汇、乡巴佬、黔五福、威宁火腿等下游项目,促进伍坪的养殖业向食品工业发展,使更多的农民转变为工人,走向富裕。

 

  省政协办公厅驻村工作队依靠当地政府开展工作,并与省直多家单位协调投资200多万修建乡村公路、建立打砂场、养鸡场、蛋托厂等,图为朱昌镇八亩村打砂场一角。

  让群众早日过上幸福生活

  “很具体,很详细,很实际,值得全区各个工作队学习……”——这是七星关区委主要领导看了省政协办公厅七星关区驻村工作队队长韩耀东的工作情况汇报后,所作的批示。

  记者了解到,今年2月,以韩耀东为驻村工作队队长的5名驻村干部分别驻进朱昌镇八亩村、哈朗村、花厂村,千溪乡法郎村和千朗沟村。半年多来,驻村工作队紧紧依靠当地政府和村支二委干部群众开展工作,在无数次走村串户,深入村民家中了解村民的迫切愿望后,以推进精确扶贫“六个到村到户”等为发展目标,围绕所帮扶村的实际问题入手,与多家省直单位联系,投资200多万修建乡村公路、建立打砂场、蛋托厂和养鸡场,积极引导村民发展。据了解,在该打砂场、蛋托厂上班的村民,每月能领到2000——3000元的工资。

  与此同时,驻村工作队帮助群众解决多方面的困难,如:为哈朗村联系急需的10000多元医药用品;为花厂村解决偏僻4个村民组的新增电力变压器;帮助千溪乡法郎村2组患先天性心脏病的一村民联系解决手术治疗医疗费用;帮助发朗村养育专业户联系冷水鱼苗。除此,为花厂中学捐资12万元建设30台电脑的教室;帮助八亩村建设便民服务中心和科普活动室支持5万元资金,从省教育厅协调3万元资金解决朱昌镇伍坪小学解决食堂用具;为花厂中学饮水工程、千朗沟村小学网络和公厕建设向省教育厅申请20万元经费;向省民政厅申请30万元经费用于朱昌镇宋伍村养老院建立60个床位过程,向省财政厅申请朱昌镇三个村“一事一议”路灯项目100万元。

  韩耀东向记者介绍,下一步,驻村工作队还将解决探寻农业产业调整结构、引导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等工作,并尽力帮助联系相关帮扶项目,争取将2至3个贫困村纳入整村推进计划,切实提高帮扶效果,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还将协调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面向种养殖专业户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等,总之,让所帮扶的老百姓早日脱贫致富过上幸福生活。

 

  省政协办公厅驻村工作队依靠当地政府开展工作,并与省直多家单位协调投资200多万修建乡村公路、建立打砂场、养鸡场、蛋托厂等,图为朱昌镇八亩村打砂场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