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古镜照微言
□李才华
唐太宗李世民喜爱听,且乐于善取各种献议,重要的缘由,是其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明哲之理。
其直谏大臣魏征,曾上疏数十次直陈其过,劝其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在魏征病逝时,他亲临吊唁且痛哭泣声揪心而叹:“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已死,吾亡一镜矣。”
太宗那以魏征为镜之意,是魏征敢于和勇于犯其天颜而常直陈其过,从而使他发现自己的过错,以知错而改。因此,那魏征一死,少了一面好镜子,就成了他悲痛而泣的肺腑之言。他这失镜之痛,让我们在不难想像的同时,也有些不可思议:在那远古的封建社会,上天之子高高在上地生杀大权在握、一言九鼎的皇帝,对魏征作了如是评价,我们不得不说,这堪称是其对魏征秉直人生镜照价值高得不能再高的最高的评价了。
如果追其根以溯其源,就不难发现,古之贤者皆善于以史为鉴,而察其治国家兴衰之理。唐太宗善于听取不同的建议与批评,营造宽松的政治环境,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便是唐朝成为中国历史鼎盛时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镜照兴国”的典范。
本来,“以人为镜”是指以人的言行为借鉴,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的意思是:把别人当成一面镜子来反观自己,反省自己,以使明白自己得到了什么和失去了什么。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也是这个意思。
但是,人,最难认识的其实就是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何人,都常常存在难以认清自己的严重问题。因此,如何在工作和学习中给自己一个准确的认识和定位,做到不骄不躁,就需要我们以虚心的态度和冷静的眼光来看待自己,审视自己。并且要时刻以仁人为镜,从而以找差距、找不足来不断地完善自己、鞭策自己。从而以做一个既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负责且对社会和人类有用的人。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极其重要的标志之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方针,使我党内部有一种较为宽松的民主氛围,使我党成长为一个不怕承认自己错误,并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错误的政党。正是批评与自我批评这种心灵深处的不断的经常的“打扫”和“洗涤”的荡涤心灵,营造了战争年代我们党的凛然正气,从而使我党及其人民军队在战争年代无往而不胜,并且,一以贯之水到渠成地成造就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而不从。”我们的每一个党员、干部,要想得到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就必须要有远大的理想追求、坦荡的胸怀、淡泊名利的心态,敬业奉献的精神和实际的行动;就必须要经常地“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以常“治未病”,而使自己常“无病”。
因为,无论何时何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历史政治生活哲学,需要我们的每一个党员和干部多用反面教材去对照自己,用生动形象的人物和事实去敲击每一个人的心灵。让我们的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那些表面上看似正常的社会现象和生活细节,实质上已经对党、对国家、对人民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因为,无论何地何时,“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的历史政治生活哲学,需要我们的每一个党员和干部时刻要懂得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权力观、价值观,从而以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