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8日,省政府召开全省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暨扶持微型企业发展工作视频会议,总结交流全省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和扶持微企发展的做法及经验,安排部署下一阶段工作。会上,贵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岳喜勇、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谭筑及遵义市副市长敖鸿、普定县副县长申亚柳,分别就推进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情况和“3个15万元”扶持微企发展情况作了交流发言。本刊特摘登其发言内容,以供大家参考。
推行注册登记便利化 服务新区创新发展
——贵安新区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的做法
自2013年4月1日贵安新区正式托管以来,新区党工委、管委会高度重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抢抓国发2号文件“鼓励贵安新区在土地、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先行先试”的政策机遇,于去年4月在全省率先进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推行注册资本“认缴制”和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便利化等措施,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充分激发创业活力,服务新区开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主要做法
一是围绕审批方式抓创新,推行“贵安19条”。按照省委常委、副省长、省政法委书记、贵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秦如培关于贵安新区工商注册登记要“贵州第一、全国领先”和“六个最”的要求,新区管委会于去年4月出台《贵州贵安新区企业登记管理改革试行办法》(简称“贵安19条”),争取省工商局出台《关于支持贵安新区开发建设的意见》和《关于支持贵安新区创新发展的意见》,争取国家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登记管理授权等一系列政策支持,为新区企业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一年多来,新区大力推行改革,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企业登记条件,最大限度地为市场主体准入提供便利,切实打造了“环节最少、成本最低、机制最活、效率最高和服务最好”的市场准入环境。
二是围绕服务措施抓创新,优化服务流程。不断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诺制、一次性告知制等一系列工作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服务、创新服务、贴心服务”的窗口服务标准,认真落实登记前贴近服务、登记中疏导服务、登记后跟踪回访服务的“三站式”服务和服务受理“零推诿”、服务方式“零距离”、服务事项“零积压”、服务质量“零差错”的“四零”服务等举措,为新区营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
三是围绕工商登记便利化抓宣传,营造改革氛围。贵安新区工商局制作了《“贵安19条”政策解读》、《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政策解读》等宣传资料,放置在政务服务大厅方便广大群众查阅;在《贵州日报》、《贵州政协报》、《贵安新区报》及新区政务服务中心LED显示屏等媒体上,持续宣传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措施,营造良好的宣传舆论氛围,为顺利推进改革工作提供了保障。
主要成效
一是办事效率明显提速。强力执行“三站式”、“四零”服务等服务措施,使新区工商登记窗口基本能做到承诺1个工作日的办事时限,得到广大投资者的赞誉,重点招商项目甚至做到了立等可取。去年4月1日以来,“立等立取”营业执照的企业数达200余户。真正实现了程序从简、时限从短、服务从优。
二是市场主体增速明显提高。通过改革工商注册登记制度,新区市场主体迅速发展,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截至6月底,全区各类市场主体共2843户,比托管前的1806户新增983户,增长54.4 %;注册资本(金)1131866.38万元,比托管前的76966.68万元新增1054899.7万元,增长11370.6%。随着新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市场主体将实现大幅增长。
三是群众满意度明显提升。新区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贵州日报》、贵州广播电视台、《贵州政协报》、《贵安新区报》等省市主要媒体,对新区工商登记改革试点成果作了大量报道。同时,新区政务中心工商登记窗口始终保持100%的群众满意率,办事群众都表示“出乎意料之快”、“省时、省事、省钱”、“服务更优质了”。截至目前,共收到办事企业和群众的表扬信、感谢信、锦旗等32次。工商窗口每月均被新区政务中心评为“五星服务窗口”、“共产党员示范岗窗口”,被新区管委会授予“2013年度政务服务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受到了辖区企业和群众的充分肯定。
贵安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岳喜勇作交流发言。
(特约记者 卜 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