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586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6-11

坚强 仁爱 健康

——记九十二岁高龄老人戴世萱

□黄 莉

  初夏的锦江两岸已是绿盎意然,在金滩对岸的一幢旧楼房里,经常会看到五楼的窗子边有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端坐在藤椅上看报、写字、织毛衣……让人难以料出,这竟是一位92岁高龄的老人。她的名字叫戴世萱。

  戴世萱老人出生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初,正处民国军阀混战时期。她的成长经历了八年抗战、见证了祖国成立、遭受了文化大革命、参与了土地改革……无情的岁月虽然早已让皱纹爬满了她的脸庞,但却从未战胜过她那颗坚韧、勇敢、善良、慈爱的心。

  坎坷经历练就坚强睿智

  戴世萱老人自幼出生在一个文人家庭,祖父戴秉乾是晚清的一名秀才,私塾的教书先生,是一个非常严厉、正直、有原则的老人。其父亲戴伯绪是她爷爷的独生子,自然从小管教甚严、要求颇高。

  戴世萱老人虽出生在民国,她在家里却是独生女。一家人对她从小就尤为关爱有加、教育有加、培养有加。她家爷爷和父辈都是受过正统教育、知识熏陶过来的人,对子女的成长、培养也颇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使得老人作为民国时期的女子从未受过裹脚之痛、无书之苦。父母亲都很支持她读书上学受教育,开拓视野见世面。

  戴世萱老人在幼儿时代既是幸福的,同时也是不幸的。

  清末民初,当时的政府内忧外患、软弱无力,使得民众深受鸦片腐坏,戴世萱的父亲也终未能幸免,误入了鸦片的蚀人浓烟之中。戴世萱的祖父知道后,大怒之下便将其父亲绝然赶出家门,从此杳无音讯。那时,她才两岁。从此,母亲一人把她拉扯长大。在那个男耕女织的年代,母亲也算是一个多才多艺、吃苦耐劳的巧妇。为了能让女儿戴世萱继续读书学习,其母亲起早贪黑的努力劳作。白天在外给人打工,晚上回家挑灯织布,为的就是让她可爱的女儿一直能够读书受教育,做一个有知识、有涵养的人。在其母亲的悉心照料下,争气的戴世萱刻苦学习,顺利得以成为当时思南中学第一届女子班毕业生。思南中学校友名录中,至今都还保存有她的名字。

  少年时期的戴世萱,所经历的那特殊年代,是现在年轻人无法想象的,更是无法体会得到的。记得13岁的那年,她去遵义大姑家时,正逢红军进发遵义。由于局势动乱,她跟着不知情的群众瞎跑。其中一次竟跟着人流徒步奔走去了贵阳。据老人回忆,300多华里的路程,当年她硬是用了两天一夜走了过去。风餐露宿,长途跋涉,对于当时那么一个弱小的女子来说,是需要多大勇气和毅力的支撑啊。

  也许正是小时候的这些磨练和经历,才使成年后的戴世萱老人继续怀揣着坚韧和勇敢的心支撑起她的一个家。

  1943年,在全国大抗战的氛围中,戴世萱老人与其父亲的学生、自己的同学张明义喜结连理。解放后,她来到思南教书,参加思南第二批干部学校培训班并毕业,是当时年轻女干部的培养对象。文革期间,因丈夫是地主成分出生,曾2次被大抄家,其家中置办的诗词书画都被抢烧一空。当时她家境一贫如洗,连根纱线都没有。

  可就在这最难的时候,戴世萱的三儿子又被打入了现行反革命,被当时的工人纠察队到处追抓。还记得是在一个深冬的傍晚,寒风格外刺骨,满街的工人纠察队还在四处抓人。她的三儿子为躲避抓捕被逼跳进了乌江,工人纠察队从水里将他抓起来送到了家中。面对全身湿透,面色铁青,全身发抖的儿子时,戴世萱老人心疼至极,顿时不顾个人形象,当着众人就把自己的衣服脱下来给儿子穿上,她擎着热泪、心如刀割般看着可怜地儿子被纠察队带走。

  这只是戴世萱老人平凡一生中几个不平凡的画面,但却承载和记录了老人多少的辛酸苦辣和人生坎坷。“一撇一捺写个人,一生一世学做人”,戴世萱老人用她那坚韧和勇敢诠释着人生,用她那小小身躯抵抗着岁月的洗礼,渡过了近百年的风雨之路。

  诗书之家传承仁爱秉性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戴世萱老人还在父亲背上牙牙学语时都在背的话语。可能是因为遗传的缘故,戴世萱一家四代都是非常善良、慈爱之人,且与教育事业都有着不解之缘。

  其母亲因为只有戴世萱一个独女,为了不让女儿儿时无依无伴,便从小收养了两个孤儿,教她们读书、识字,且都待她们像自己亲身女儿一样,戴世萱老人也与她们情同姐妹。读书受教育一直是戴世萱老人家族中的重要关键词。祖父是教书先生,父亲也子承父业开创了“思南文坛”,作为当时家境比较殷实的大户人家,爷爷和父亲从未给家中置办过多的田产、房产之类的,最多的财产就要属那满屋满院的书词字画了。也许是受到父亲从小耳濡目染的缘故,戴世萱老人工作后也从事了教书育人的行业,这一影响便一直影响到戴家的第四代。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知识不仅能改变命运同时也能滋养人的一生。老人正是在她永不放弃学习的过程中充实和营养着自己的一生。年近百岁的她如今每天坚持日读一张报纸、文章,日练一副毛笔字,日看中央、省、市新闻联播。自己曾撰写的诗词还经常被思南楹联协会收藏发行。

  古语有“气大不养家”之说。戴世萱老人不管对待人生风雨、生命坎坷还是子女矛盾之中,都始终怀抱着一颗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关爱倍加的仁爱之心,对社会的恩恩怨怨从不计较。

  记得在去年暑期的一天,家中三媳妇要给孙女儿买一个好点的书包,三儿子知道后觉得太浪费,想让小孩从小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就与妻子争吵起来,甚至两人大打出手。老人知道后,不问对与错,首先把自己儿子教训了一顿,这一教训三媳妇的气便也消了大半,风波也就很快平息了下来。戴世萱老人的通情达理,有效缓解了家中的内部矛盾,也充分显示了她老人家处理家庭矛盾的聪明智慧。

  戴世萱老人的仁爱处处都在散播。一次,老人到菜场买菜,恰巧碰见一菜主与消费者为讨价还价发生争吵。她刚好路过,便上前好心劝导大家多谦让,多两角少两角的都不是什么大事,心宽了路自然也就宽了。还有,每次只要上街遇到有人乞讨,戴世萱老人都会把她身上带的钱掏出来给予施舍。她说自己看着心疼。

  邻居家有一个70多岁的老妪,因为腿脚不灵光,身体也不好,戴世萱老人知道后便经常为老邻居送点吃的、穿的什么的。

  戴世萱老人自己做的小事中常常能给身边人以大的温暖。记得是去年4月的一天早上,她去附近买菜,碰见一个约60多岁的老妪颤抖着腿脚挑菜上街卖,穿的衣服左袖子都是破烂不堪的。戴世萱老人见此状,便与那老妪攀谈了起来。攀谈中得知其家境贫困,子女不孝。戴世萱老人便二话没说,马上回家拿了两件衣服给买菜老妇送来,让其换上。说道“老妹妹,你真不容易啊!”那卖菜老妪当即感动不已,热泪盈眶。

  老人用她的点滴善行回报着社会,滋润着全家。

  良好习惯成就健康体魄

  戴世萱老人的长寿虽说与自己的豁达心态、学习教育有莫大关系,但也离不开长期坚持的良好生活习惯。

  坚持锻炼,是戴世萱老人每天的“必修课”。在她住宅的小区内,楼下沿河边有一条300余米长的走道。如果身体没有意外,一般都要坚持每天下楼去走上两个回合。日复一日,这条道上的一花一木,她都了如指掌。她说,这条道单边要走630多步,每天早晚都要坚持走两个来回。按这样计算,老人每天坚持走的步数都不少于5000步。也许,正是得益于这日复一日的“五千步”,老人才保持着这样一个良好身板。记得在去年冬季和今年春季,戴世萱老人共摔了两次跤,结果去医院检查下来都没大碍。还有几次感冒和有次患胆囊炎,结果去医院输了几天液就好了。

  以前的苦日子让人们认为大鱼大肉才是好东西,现在随着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追求和养生意识的提高,粗茶淡饭也开始越来越受到不仅是老人乃至许多年轻人的追捧。戴世萱老人自然也是习惯了“粗茶淡饭”的饮食。在她的生活食谱中,坚持日饮一杯蜂蜜水、日喝一杯鲜牛奶、每餐一碗白米饭,已经变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菜腐粥(用青菜和豆腐熬制的粥),也是她经常想起要吃的食品之一。

  良好的卫生习惯也许是戴世萱老人健康长寿的法宝之一,每天坚持早晚一次刷牙、洗热水脚等,从头上的帽子到脚上的袜子,她都坚持每天一换。别看她是年近百岁的老人了,年轻人坐着和站着的身板都不一定有她直呢。在平时,织毛衣是她的最大爱好,每年从她的手上都要织出个十余件毛衣毛袜之类的衣物。而这些衣物,她都会用来送给她的曾孙、儿女、媳妇女婿等。晚辈们无论是谁拿到老人的衣物,都会倍加珍惜,都笑称老人送的毛衣毛袜是“绝对的温暖牌”。

  时光的车轮带着祖国和人民走过了腥风血雨的过去,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风,国家的改革红利现在已惠及到了家家户户。戴世萱老人作为享受着祖国发展成果的高龄居民,心里也尤为感恩和喜悦。随着国家养老政策的建立完善,老人现在也可以从社区居委会那里每个月领到100元的高龄补贴。

  逝去的光阴能带走人的美丽容颜,却带不走人的坚强睿智;能带走人的物质武装,却带不走人的精神力量。戴世萱老人的平凡人生中,却有着不平凡的光芒,让我们追逐阳光、敬畏生命吧!

戴世萱坚持每天练毛笔字

 

戴世萱老人在织毛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