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586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6-11

  6月4日—8日,“黔浙文化合作论坛”相关活动在贵阳举行。这场由贵州和浙江两省文史馆,贵阳孔学堂共同主办,两省儒学研究机构协办,社会各界参与的省际文化合作交流平台,旨在以阳明学研究为交集点,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学术交流合作,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

搭建黔浙文化合作交流的平台

——2014“黔浙文化合作论坛”活动小记

□本报记者 王卫华 曾 丹

  搭建两省文化合作交流的平台

  6月5日,“黔浙文化合作论坛”启动仪式暨首场主题演讲活动在贵阳孔学堂举行。活动现场,与会学者和专家指出,黔浙两省自古以来就有着深厚的文化交往。历史上有王阳明悟道贵州,上世纪抗战期间有浙大西迁,现在两省更是有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往来。尤为重要的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出生于浙江、悟道贵州,成为联系两省文化、学术的重要纽带。

  当天,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儒学学会执行会长吴光先生介绍说,2006年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代表团来贵州采风学习,与贵州文史研究馆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热情友好的文化交流,为黔浙文化合作打下了基础。去年5月,他应邀来贵州讲学,了解到贵州省和贵阳市对王阳明和阳明学非常重视。2013年10月,他再次应邀来贵州游学,更加真切地感受到贵州省领导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阳明学的重视与热诚。因此,在与贵州文史研究馆馆长顾久等馆领导和专家学者的座谈中,提出了两馆合作创办两省文化论坛的初步想法,得到了贵州文史研究馆的热情响应和积极支持。回到杭州后,吴光先生向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领导汇报了两省文化合作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积极支持。同时,吴光先生又向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办公会议汇报了合作动议,也得到积极支持,确定于2014年6月组团来贵州考察学习,正式启动两省文化合作论坛的项目计划。随后,在贵州文史研究馆的策划与协调下,初步制定了两省文化合作的意向性方案。今年五月,两省文史研究馆最终确定了“两馆一堂主办、两会协办”的3+2合作模式,黔浙文化合作论坛初步成型。

  “论坛以阳明学研究为交集点,依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贵州、浙江两省历史文化的学术交流合作,助推两省的文化建设,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传播。”据省文史馆副馆长靖晓莉介绍,今后,双方将在中华传统文化与贵州多民族地域文化、黔浙两地“阳明学”、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以及其他重大学术热点问题和社会热点现象等领域进行对话、讨论和交流。与此同时还将开展黔浙两省书画艺术的创作、研究和交流。计划每两年举办一次重要活动,三年内将举办一次文人雅集与书画巡展活动。

  据介绍,为形成浙黔两省文史界交流合作的长期机制,“黔浙文化合作论坛”由两省文史研究馆、贵阳孔学堂共同主办,两省儒学会协办打造省际文化合作交流平台。论坛活动将由“两馆一堂两会”共同策划,轮流承办和协办。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传承

  6月4日,在“黔浙文化合作论坛2014年交流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李军指出,浙江是文化大省,具有独特影响力。贵州、浙江两省联系密切、交往频繁。尤其是近年来,两省学者积极参与阳明文化研究,推动两省文化交流,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希望两省学者继续加强合作,努力促进阳明文化的研究和运用。

  李军表示,一种观点或思想,其根本、永恒的价值,就在于走进百姓生活并存留其间,进而影响大众、服务社会。希望各位学者不仅要潜心做学问,也要更多地走出书斋、书院,向大众讲授学问、推行主张,真正使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为现实服务,做到经世致用。

  6月5日,在“黔浙文化合作论坛”首场主题演讲会上,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张浚生指出,文化作为思想和精神的结晶,必然带有历史的痕迹。传统文化有些有历史的稳定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经典。经典就是其内容广泛、深刻,由于其深刻的内涵,是根据大量事实说出的深刻的概括,因而其包含的思想具有稳定性。有些则有时代的局限性。这是因为有些内容是仅限于当时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得出的结论,没有普遍性,认识也不够深刻所致。这种情况,无论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或是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都是存在的。这就是对传统文化有些应该传承、弘扬,有的也要扬弃。他认为,传承、弘扬,践行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特别是儒学的有关传统学说对于提高我国人民的人文素质,上至治国理政、外交工作,外宣工作,外贸工作,下至平时的为人处事,言谈举止,家庭教育,出门旅游、商店购物等等都具有重大意义。唯有全民素质的提高,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我们的经济繁荣,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幸福的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同时我们在学习传承、弘扬,践行包括儒学在内的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时还要注意几个关系,即古与今的关系,传承不是复古;中与外的关系,注意学习借鉴其他文化中的有益部分,但不照搬照抄;人文与科技的关系,人文与科技不是互相排斥,而是统一于整体的两面;儒学上其他传统学术的关系,诸子百家各有其必须肯定和传承的部分,精深研究与推广普及的关系,既要有精深的探讨研究,也要做好普及推广工作;知和行的关系,既要学习研究,也要身体力行地予以践行。

  在“黔浙文化合作论坛”启动仪式上,主办方确定了论坛合作的主要方向—— 共同致力于儒学为主导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播,兼顾普及与提高。同时,还提出了具体合作活动:

  ——共同开展并促进黔浙两地“阳明学”的深入研讨和交流;继续主办阳明文化节、建立阳明文化研究院、举办阳明学国际研讨会、编纂研究丛书与资料丛书。

  ——共同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研究;将生态文明观念扩展到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和谐发展的新高度;建设美丽、优雅的文明家园。

  ——共同推进浙江与贵州的多民族地域文化研究和交流;总结特色,促进各民族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

  ——共同开展黔浙两省书画艺术的创作、研究和交流。定期举行文人雅集与书画巡展活动。

  以阳明文化为交流合作的纽带

  500多年前,浙江人王阳明在贵州修文龙场悟道,开创了“心学”一派。贵州,这个边远之地的淳朴民风让王阳明思考“致良知”。王阳明同时在贵州讲课,传播中原文化。王阳明架起浙江和贵州之间的桥梁,影响直至今天。

  此次黔浙(浙黔)文化合作论坛,四场主题演讲中,有两场是和王阳明有关。

  6月5日,贵州和浙江两省的专家学者在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就阳明心学进行了深入探讨。6月6日,在修文县阳明文化园,两地专家就王阳明与阳明学再次进行了学术研讨。

  浙江省文史研究馆副馆长郭学焕表示,贵州与浙江文化合作的重要交集点,是王阳明与阳明学的研究。王阳明生长在浙江,在贵州龙场悟道,可以说贵州和浙江都是阳明学的发祥地。阳明学是两省的共同文化资源,推动阳明学研究在当代文化与社会建设中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首先,阳明学、阳明文化讲究知行合一。在当今来看,其核心就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这应当成为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内容之一。知行合一是认知和行动的统一,认识,理性的东西应该得到深化;社会行为,应该得到教化。深化对优秀文化的认知,用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来引导大众。古代和现代两种文明的冲突如何融合共生,历史文化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其次,从阳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来看,阳明学认为“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 王阳明的万物一体境界是爱惜万物与合理取用万物的统一。人作为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从大自然取得生产、生活资料,以维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有向自然界合理索取的权利,但必须有个基本的前提,就是要遵循自然规律,敬畏大自然,感恩大自然,对大自然的索取应当有所节制,人类的一切行为应在不影响物种灭绝、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进行。王阳明的“万物一体”正是保持生态环境平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充分体现。在自然生态方面,贵州有丰富的资源,建设生态文明,是贵州与浙江两省的共同目标。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生态文明的保护和建设,追求可持续发展,是两省乃至全国的共同任务。他认为,贵州与浙江可以开展合作的领域还很多,贵州在这些方面做得很有成就,如贵阳孔学堂、修文阳明文化园、贵阳学院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研究中心等等,值得我们浙江学习。希望通过此次论坛合作,两省紧密联系,进一步推动阳明学与传统文化研究,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省与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浙江是文化大省,贵州则是多民族文化非常鲜明的省,从历史来看,两省有着很深的历史和文化渊源。特别是王明阳和阳明学,是两省共同的文化资源和永恒话题。”贵州省文史馆馆长、省文联主席顾久表示,黔浙文化的合作将以论坛的启动为切入点,深入研究儒学,进而展开其他文化领域的长期合作研究。顾久表示,王阳明到贵州后,当时贵州独特的自然环境、落后但淳朴的乡民加上他自己身处人生的最低谷,这样的机遇让王阳明悟出了“致良知”、“知行合一”,可以说是贵州成就了阳明心学。在今天的社会中,良知、知行合一等仍能给人以启迪。阳明心学就是这样一种力量,一个多元社会的价值体系整体,其核心指向国家的繁荣,人民的幸福、自尊和文明。顾久认为,王阳明的伟大在于,一是重建道德体系,二是解放人的思想。

  贵州省儒学研究会会长张新民认为,贵州与浙江有着很深的文化渊源,王阳明来到贵州,促进了贵州的文化发展,抗战时期,浙江大学西迁到湄潭,也为当地的文化教育培养了不少人才……“王学”从历史走到今天,还会从今天走向未来,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来说,发展的路上,持什么样心态很重要,而阳明心学是可以安顿现代人的心灵的。

  贵州省文史研究馆名誉馆员、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儒学会执行会长吴光说,王阳明生于余姚,悟道于贵州,贵州是阳明学的发源地。贵州这些年在研究阳明学上,做了很多工作,成绩斐然,贵州开办了国际阳明文化节、成立阳明学会、出版阳明学刊、建设阳明文化园等等。随着孔学堂的建立和黔浙文化合作论坛的启动,贵州将集天下雅士来贵州弘扬儒学与阳明学。吴光认为,阳明学是良知之学,以良知为德性本体,以致良知为修养方法,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经世致用为为学目的,是富有人文精神的道德理想主义哲学。今天两省合作来共同研究阳明学,有其现实的积极意义,阳明学确立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阳明学提倡“亲民”、重视民生的思想主张,在当下尤其显得重要。贵阳市把“知行合一”做为城市精神,非常有意义,这意味着贵阳市在进行城市发展的新局面所遵循的一种科学务实的思维方法和精神内核。

  浙江省儒学会副会长研究员钱明教授认为,贵州和浙江两省在开展阳明学研究上各有所长,贵州开展的“面”广,贵州一些重要的大专院校对阳明学都有专门的研究;浙江重点在“点”上,比如浙江大学、浙江儒学会等等。王阳明是绍兴人,但绍兴几乎没有开展王阳明的研究,这点比较遗憾。另外,浙江地处沿海,对外交流比贵州要有利,在国际上的交流要多一些。钱明教授说,浙江、贵州、江西三地的地域阳明学研究开展比较好,浙江是出生地,贵州是悟道的地方,,江西是王阳明门人弟子最多的地方。贵州和浙江都举办过有国际影响的阳明学研讨会。在这点上,两省都走在了阳明学研究的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