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节俭
□陶昌武
在上海读大学的女儿,不时会在电话里感叹:“这个鬼地方,物价太高了,无论怎么节俭,钱都不经用!”
这时,妻子总是安慰她:“在家乡这种小城市,都不经用,别说是大上海。”身为家庭主妇,妻子绝对感同身受。“该买什么,你放心买,千万不要过分苛刻自己,亏待自己!如果不够,我们给你存过来。”
坊间流传着一种被普遍认可的理念:穷养儿子富养女儿。我们也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这种思想。因此开学时,我们便将足够一个学期的全部费用,存进女儿的银行卡上。
但女儿总是说:“不用再存了,够用肯定没问题,我是想能省就省一点,假期回来用,不过看来有点困难!”
和同龄人相比,女儿似乎有点另类——在许多人互相攀比、穿名牌服装、用高档化妆品、姿意挥霍父母血汗钱的同时,女儿却像一位从饥饿中走来、历尽沧桑的老人,恨不得将一分钱掰成两分用。我们在欣慰之余,也有一些担忧,那就是过分节俭,斤斤计较,会不会养成过分悭吝的小家子气,成为一种性格弱点,从而束缚自己的手脚,放不开做事,会在未来的人生中,错失一些良机?
但每当和女孩儿亮明这种想法,她就会说:“你们放心,我的智商虽然不高,但也不至于弱智!”
学会节俭,是从初中开始的。当时,女儿在寄宿制民办学校读书。记得一次放假,她回来时,手里提着一个很大的塑料袋,看上去鼓囊囊的,却轻飘飘的没有份量。妻子奇怪,便问她提什么?女儿说:“塑料袋啊!”妻子一时没有反应过来,有些不解地问提来干什么。女儿指着沙发旁边的垃圾桶,像教育我们一样说道:“装垃圾呗!一天换一个,每换一个都是钱啊!”我和妻子一听,都不禁笑出了眼泪,感动之余,我用欣赏的语气说:“没有想到,女儿已经长大了,懂得当家理财了,以后我们再不担心,你养活不了自己了!”
“本来你们就不用担心嘛,你们以为我憨得很!”女儿娇慎地说着,将塑料袋挂到鞋架后面,转身进了她的房间。
原来,寝室里的同学,买这买那,用塑料袋提回来,东西用完,便扔了。女儿觉得可惜,至少可以当垃圾袋用啊,她不怕别人说自己小气,将其搜集起来,带回家里。
这件事情,让我们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对女儿有了新的认识。恰在此时,一位朋友的女儿,也和她在同一所学校,说是每月要三四百元零花钱,问我的女儿是不是也这样?我不好正面回答,因为女儿每月一百元都花不完。这愈加让我觉得,女儿真的已经懂事,知道了我们作为父母的艰辛,知道生活应该过下去。
然而,在小学以前,因为幼小无知,女儿也像别的伙伴一样,随心所欲。五六岁时,妻子在街上做生意,钱就放在柜台里,她一放学回来,就会不依不饶,去柜台里拿钱,买想要的零食。到了吃饭的时候,便哼哼唧唧,这不吃那不吃,不到半年,便瘦得像个猴子。多次和她讲道理,都仿佛对牛弹琴。记得有一回,刚刚当兵退伍回来的表弟,来家里做客,悄悄给了她五十元钱,居然一个上午就花完了,问她怎么花的,说不清楚。当时我和妻子都觉得,长此下去,将会非常危险,别说成才,恐怕成人都难。
随着年龄稍长,我们在讲道理的同时,更多地给女儿提供体验生活的平台和机会。那就是不让她偷懒,双休日和寒暑假,让她到妻子开的茶庄,大帮小补参与经营活动——学习泡茶,了解产品的相关知识,尝试与客人交流和沟通,给客户送货等。有时谈一桩额度并不大的生意,妻子常常口干舌燥,精疲力尽。也许正是在此过程中,女儿切身感受到了挣钱的艰难,体谅到了每一分钱的来之不易,这才慢慢的懂得了节俭的可贵。
妻子记得,有好几次,她带女儿去买衣服。她觉得合适的,如果价格太贵,女儿就会坚决拒绝。为了款式和价格都满意,只好满街跑,到处去找减价和打折的商店。后来才知道,女儿给自己划了一条底线,衣服也好,鞋子也好,都不能超过她划定的底线。比如鞋子,底线是初中不能超过30元,高中不能超过50元。现在呢?她没有告诉我们,估计应该有所上调吧。
有一年暑假,我们带女儿去昆明旅游。她和我一样爱吃水果,那天在水果摊上,看到一种从来没有吃过的水果,便很想尝尝。结果一问价格,大大出乎预料,女儿一听,转身便走。妻子一把扯住她,说又不是经常吃,就买一斤尝尝吧,不要太吝啬了。等我将钱付了,将水果递给女儿时,她显得很不高兴,说太浪费了。
一晃暑假又要到了,意味着女儿很快就要回来。前天晚上,她和妻子在微信里讨论,是坐火车还是乘飞机。最后女儿通过查询,选择了先飞昆明,然后坐火车回家。我在旁边插嘴,说这样多麻烦啊,转弯抹角的,女儿很有成就感地说:“老爹啊,这样虽然要多耽搁几个小时,但比直飞兴义,要节省好几百元钱呢!这节省的钱,够我假期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