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582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6-04

  2009年,我省紫云自治县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发现了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被誉为“中国文化十大新发现”和“中国第四大英雄史诗”等称号。鉴于《亚鲁王》在当代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该史诗的发现者、省政协委员杨正江建议:组建一支研究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团队,加快开发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文化产业,打造贵州特色地域文化品牌,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

把《亚鲁王》打造成贵州特色地域文化品牌

□本报记者 曾 丹

  苗族英雄义诗《亚鲁王》

  “《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其创作年代与《诗经》处于同一个时代。”省政协委员杨正江告诉记者,2009年,他在参与紫云苗族布依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申报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亚鲁王》,当年,该史诗便被列为了“中国十大文化新发现”之一。

  “我自己也是苗族人,从小生长在麻山地区。”杨正江说,自2008年起,他就在紫云县文化局专门做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由于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当他还在贵州民族大学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的时候,每年节假日都要回到家乡做田野调查。“祖先的史诗让我流泪。”杨正江说,那时他的耳中常常回荡那些山谷中的厮杀与绝唱,这让他的内心无法平静。正是因为对家乡文化有着如此丰厚的积累,他才能够在非遗普查工作中将自己家乡的史诗挖掘出来。

  “《亚鲁王》仿佛横空出世,迅即震撼了民间文学界和苗学界的学者。”杨正江说,大家在亢奋和赞叹之余又倍感遗憾和惭愧——一部伟大的民族史诗,直到21世纪才被发现和抢救。

  “《亚鲁王》一直沉寂于民间的最主要原因,是因为其一直流传在西部苗族聚集地,该地区处于紫云等6县交界处,非常偏远,几乎与世隔绝。”2009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专门立项派出专家调查组深入贵州采集信息。调查组发现,在约有30万人口的麻山地区,只有3000位东郎(苗族语言音译,指专业歌师),《亚鲁王》便在他们中间世世代代口耳相传。但是,由于《亚鲁王》是纯粹的口头流传史诗,没有文字记录,没有唱本,东郎们口中的唱词也不太一样,因此其采集过程相当艰难。另外,大多数东郎年纪较大,其中最年长的已有93岁高龄,最年轻的也已超过45岁,他们中能够唱出全本《亚鲁王》的人已不多了。另外,当地人使用的“西部苗语”相当艰涩,外人很难听懂。

  为了让这部作品真正进入当代文化界的视野, 经过3年的采集整理,在专家与杨正江的配合下,在中国民协和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的资助下,《亚鲁王》第一部共10819行的内容终于在2012年得以出版。为了让更多人可以了解这部古老的作品,该作品采用苗文记音、记录,汉语翻译的方式出版发行。

  “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的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正式出版,使这部古老作品在口头传唱之外,第一次拥有了文字唱本,这也意味着除《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等作品之外,又一部伟大的中国少数民族史诗作品将被更多的人知晓和流传。”杨正江说,目前,《亚鲁王》第二部的采集工作已经展开。杨正江透露:“我们在田野调查中,已经发现亚鲁王的子辈和孙辈的故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生动。”据悉,除了收集亚鲁王后代的故事,并整理成第二部、第三部之外,工作组还将整理亚鲁王的家族传承谱系,力图全面“破译”这位苗族先祖对苗族文化的影响。

  史诗谱系的价值

  “《亚鲁王》将一个民族和其先祖的创世史、征战史和迁徙史融合成一部史诗,在世界英雄史诗谱系中是比较少见的,因而其价值更加珍贵。”杨正江介绍说,英雄史诗《亚鲁王》开篇宏大,具有创世意味。通篇结构流畅大气,程式规范庄重,节奏张弛分明,远古气息浓烈,历史信息密集。细细读来,便会进入远古苗人神奇浪漫又艰苦卓绝的生活氛围中;大量有待破解的文化信号如同由时光隧道飞来的电波繁渺而至。从这部长诗的价值看,无论在历史、民族、地域、文化还是文学方面,都是无可估量的。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自2009年9月以来,《亚鲁王》已先后被评为:“中国文化十大新发现”、“中国第四大英雄史诗”、“中国南方唯一英雄史诗,改变了中国南方没有英雄史诗的历史”、“改写了中国文化史和文学史”、“2012年中国六大学术大事件”、“贵州十大民族文化品牌”等荣誉,显出《亚鲁王》在当代的学术价值和社会影响力。2011年5月18日,《亚鲁王》列入了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2012年2月21日,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第一部翻译书出版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同志发来贺信称:“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的翻译、整理和出版是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一个重要成果,必将对我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冯骥才、刘锡诚、朝戈金等中国民间文学界的著名专家学者也到场庆祝《亚鲁王》第一部出版成果发布。文化部专家、著名学者刘锡诚说,《亚鲁王》第一部的成果面世,改写了我国民族文学的历史,为中国多元文化增添了新的元素,给后代留下了一部“活态”的民族百科全书,为已有的世界史诗谱系增添了一个新的家族。

  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苗族英雄史诗《亚鲁王》如要完全收集、翻译和整理出来,大约有六部书稿,仅第一部就有10819行。”杨正江介绍说,2012年,紫云自治县进行了地毯式歌师普查工作,发现《亚鲁王》的有效保护和传承状况令人担忧——目前,只有紫云自治县组建一支由部分基层文化人士和部分民间人士组成的一个临时工作室,战斗在一线艰难地进行着抢救和保护工作。

  “当前,《亚鲁王》的挖掘才算是刚刚开始,保护工作与开发利用正等待着有识之士前去开拓。”杨正江说,如在挖掘抢救过程中,再以开发辅助,将会使得英雄史诗《亚鲁王》的抢救挖掘与研究工作和开发利用三不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尤其是以史诗《亚鲁王》为影视剧题材的文化产业,将会成为未来几年影视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视听金饽子!《亚鲁王》正期待着各界行家里手们参与呵护和运作。唯有走开发《亚鲁王》文化产业之路来反哺《亚鲁王》传承区域发展,才能真正保障《亚鲁王》史诗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有序推进。

  通过调研,杨正江发现,要将《亚鲁王》打造成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品牌,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品牌打造观念滞后,发展文化产业的积极性低;区域内文化产业策划人才奇缺,文化产业附加值得不到充分利用;产业开发引资困难,后续筹备资金短缺。

  为了推动让《亚鲁王》能早日突显地域文化产业品牌的魅力,杨正江提出了以下建议:

  ——进一步出台政策、完善《亚鲁王》传承区域生态保护区机制。政府的引导和扶持是关键。建议政府要把英雄史诗《亚鲁王》流传区域规划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予以重点保护,同时作为与新农村建设相配套的主导项目来抓,在人员、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推动《亚鲁王》传承保护工作和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负责制定《亚鲁王》生态保护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加大对参与《亚鲁王》文化产业发展的企事业单位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扶持开发机制,并把各种机制落到切实加快史诗《亚鲁王》转化为文化产业发展上来,为产业发展做好坚实的保障。

  ——加强宣传和打造品牌文化产业观念。发展《亚鲁王》文化产业,首先是要把英雄史诗《亚鲁王》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剧作品放在第一位。一是要走出去。组织《亚鲁王》歌师巡回各地表演,唱诵史诗《亚鲁王》,扩大《亚鲁王》原始视听在社会的影响范围;加快抢救、挖掘、翻译和整理《亚鲁王》续本的出版进程,加强挖掘抢救《亚鲁王》田野工作资金的扶持力度。二是要请进来。建议由省委宣传部和省文化厅共同组织专家学者、影视剧编剧人员对英雄史诗《亚鲁王》进行二度影视剧作品的创作,作为《亚鲁王》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精心培育龙头大戏,尽快提升《亚鲁王》影视作品的综合竞争力。政府部门要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认真落实扶持参与《亚鲁王》文化产业建设的龙头影视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政策措施,帮助他们培育创作一批既要尊重历史、健康向上,又能带来娱乐和经济效益的好作品好影片,拓展《亚鲁王》文化产业链的延伸,促进英雄史诗《亚鲁王》文化产业发展,带动《亚鲁王》传承生态保护区有效进行传承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