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58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5-30

沙河桥旁的贵阳《中央日报》

□文/图 厐思纯

  1937年“卢沟桥事件”爆发后,北平、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随着大批金融机构、工厂、学校的南迁,作为重庆南大门的贵阳,其战略地位凸显。由此而来,贵州的政治稳定、经济的发展,攸关到西南大后方的巩固安宁和西南国际交通安全线的畅通,以及直接影响到国民政府能否长期抗战。《武汉日报》亦在内迁之列,社长王亚明将部分人员迁往鄂西后,亲率主要干部和印刷厂工人迁往贵阳。经过选址,最终在今天贵阳云岩区六广门通往洪边门中段沙河桥旁(今河边小菜场后面)安下了家。经国民政府中央宣传部批准,迁往贵阳的《武汉日报》,正式易名为贵阳《中央日报》。

  贵阳《中央日报》周围环境幽静,站在沙河桥上向北望去,一条小河从宅溪坝蜿蜒而来,穿过一片片田畴,流过大四方、小四方(今贵阳医学院所在地)和沙河桥下,朝着化龙桥、北门桥南面(今喷水池)流去。河水清水粼粼,河岸垂柳青青,三三两两在石条上捶衣的浣女,几个嬉戏的孩童,在微风的吹拂下,柳枝轻飏,水面泛起涟漪,透过变幻的光影,仿佛看见悠闲自在的游鱼。四周的景色,犹如一幅山水田园画,给人美的享受。

  沙河桥中段系盐务新村。这是盐务公司的所在地,两座方形高大的石砌门柱,一排排灰色调的盐仓,一间间盐务公司职员的宿舍,不时来往的卡车、马驮和装卸盐块的苦力,打破了恬静的环境。

  贵阳《中央日报》的社长兼发行人王亚明,贵州安龙人。王曾任贵州省临时参议会参议员、三青团贵州支团常务监事、贵州经济建设促进会理事、国民党中央委员、国民党参政会参政员、国大代表等职。总编辑丁守镇,湖北钟祥人,原武汉高等师范学校教师。此人学识渊博,精明强干,早年曾游走于国共两党之间,后投身新闻,成为办报高手。正因为社长王亚明长年在重庆从事政治活动,社务重担全由总编辑丁守镇承担。丁守镇一身数职:总编辑、总经理、代社长,日夜工作,心力不济,急欲找人为其分忧。一天下午,丁守镇在贵阳街头偶遇昔日武汉高师的学生厐伯鸾。寒暄之余,厐伯鸾向其谈及在九战区政治部时,曾受到主任胡越的熏染和赏识。胡越毕业于哈佛大学新闻系,博学多才,对西方新闻业有很深的了解。胡越与厐伯鸾亦师亦友,无话不谈,常向其倾诉自己早年留学美国的生活,讲述新闻报刊在西方民主国家的重要政治影响,以及启迪民智和裨益政治的作用。正是在胡越的影响下,厐伯鸾盟生了今后从事新闻业的念头。丁守镇过去非常赏识厐伯鸾这个学生,这次贵阳重逢,于是心中有了接班人的人选。

  厐伯鸾,湖北崇阳人,出身于书香之家,少有“崇阳才子”之誉。武汉保卫战时,厐伯鸾响应政府号召,投笔从戎,进入陈诚、薛岳领导的第九战区政治部、特别党部。1941年冬,国民党为了安定西南地区,中央组织部军队党务处调厐伯鸾到贵州省军管区特别党部任上校科长。然而厐伯鸾书生气太浓,总感到个性情趣与军事机关的工作格格不入,郁郁寡欢。得知老师丁守镇在贵阳《中央日报》担任总编辑,重新唤醒了他当报人的旧梦。在丁守镇的援引下,厐伯鸾于1942年初进入贵阳《中央日报》当编辑。

  贵阳《中央日报》与重庆、成都、昆明的三家《中央日报》是抗战期间国民党政府在西南地区的四张大报,均直接隶属于国民党中央宣传部。该报的宗旨是:以宣传抗战救国为职志,激发国民的爱国热情和抗战斗志,及时将国内外新闻以及各地战况传向全国。报社主要采编人员有丁守镇、厐伯鸾、卜少夫、陈逸檀、程仲琳、谭辅之、张甦、张明、史继薰、晏均平、戴广德等,皆“一时之选”。

  厐伯鸾在贵阳《中央日报》工作近八年,从普通编辑到总编辑,1947年升任总编辑,年仅33岁,是当时全国《中央日报》中最年轻的总编辑。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攻占南京,5月,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相继失守上海、南昌、武汉。随着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恶化,贵阳《中央日报》从上到下身心无不受到猛烈的冲击。“大陆看来不保,惟一可去的地方是台湾,但时至今日尚未接到撤退的命令。即令台湾接纳你,路费与交通工具不成问题。难道忍心让妻儿留在大陆忍饥受冻吗?”瞻前顾后,社长丁守镇及同僚为此食不甘味,夜不成寐,预感到大难将至,在劫难逃,于是纷纷作了逃亡的打算。此时惟有总编辑厐伯鸾认为:带着家人逃亡,毕竟是死路,为家人着想,才是“上策”。对其而言:自己因爱国而参加抗战,虽然为国民党办过政工与党务,但均在国共合作时期,而且在《中央日报》工作期间,自己清廉自守,从不招摇撞骗,在社会上没有恶感与民愤,更没有写过污蔑、诋毁共产党的文章,不用说迫害过进步人士,何况家人无罪。因此他深信:一个负责任的执政党,决不会为此而清算他和他的家人……

  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在湖南起义。接着林彪统驭的两个军进抵衡阳。8月下旬,55万解放军在华中战场上分三路向西南进攻。10月中旬,随着永州失守,新任湖南省主席兼绥靖总司令黄杰率残部经由金城江、十万大山逃往越南……消息传到贵阳,任何人都意识到危在旦夕。这时厐伯鸾痛下决心,便与报社职工一道进行护社活动,并协同一些干部做好移交的准备工作,力求将报社的资产、器材、图书、档案及文卷,完整无缺地移交新政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贵州省委将接收过来的贵阳《中央日报》社办公印刷设备,于1949年11月创办了《新黔日报》,其社址亦然,后来成为贵州新华印刷厂的所在地。

 

贵阳《中央日报》总编辑厐伯鸾及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