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并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民生工程。九三学社省委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的矛盾还比较突出,文化惠民工程的根基尚需合力夯实。
文化惠民工程需夯实根基
□本报记者 曾 丹
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推进
“政府买单,群众受惠,这是我省各级政府发展文化惠民事业的共识。”记者从省文化厅了解到,目前,我省各类博物馆、文化馆、大剧院等文化场所里举办的各种文娱活动已经成为了当地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自2009年以来,我省每年都要拿出200万元为全省18个社区文化中心、95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购置设施设备。
“近年来,我省大力推进文化惠民工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稳步推进。”据悉,“十一五”期间,我省文化事业费投入超过9亿元,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走在全国前列。目前,我省已完成县级“两馆”建设项目101个,完成县级“两馆”维修改造项目68个,实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1222个,完成107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33个社区文化中心、171个社区文化活动室设备配置,建成各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2万余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超过800万册。全省47家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着眼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贵州省的农家书屋工程在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发挥了实实在在的作用。”有评论指出,农家书屋使公共文化资源深入到每个农民身边,有效解决了农民群众最迫切、最现实的读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群众对文化追求的主动性、自觉性大大提升;另外,还改变了农村生活的娱乐方式,有效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2009年,贵州数字图书馆投入运行。目前,贵州数字图书馆资源总量已达70TB,包括中文电子图书290万种,中文电子期刊近1万种,视频讲座9万多集,硕士、博士学位论文130多万篇,集成4000余部工具书,以及少儿科普知识、中华连环画等数字资源。”据了解,贵州数字图书馆是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中较早探索为社会提供“一站式”检索服务的数字图书馆之一,同时还是国内首家以IP范围作为限制,向全省公民提供数字资源免费服务的公益性数字图书馆。利用贵州数字图书馆的海量资源,我省图书馆等多个文化单位还联合承担了“农家书屋网站”建设,并在农家书屋示范点安装了1万多种电子图书,让农村读者在没有网络的环境下也能阅读浏览。
“我省各地各部门还要加大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十二五”期间,我省的文化成果将更加促进社会“包容性”发展,这其中,保护民族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的文化艺术之乡(镇、区)命名活动,免费开放中的博物馆、文化馆以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各种公益活动将持续开展,并通过利用共享工程平台,农家书屋,文化站等集信息化、现代化于一体的新型服务理念,将原汁原味的贵州特色不断推陈出新,进而使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果实。
服务体系尚需完善
“投入虽然增长,发展却仍显滞后。”2013年,九三学社省委对我省的公共文化建设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显示,我省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横向比较差距明显——2005年,全省文化事业费仅为1.87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5.02元,列全国第23位;2010年,全省文化事业费上升到5.37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15.45元;2011年,全省文化事业费已经达到了7.48亿元,人均文化事业费21.56元,列全国第23位。我省近年来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是在不断增大的,但与全国相比,经费投入仍然靠后。按各地区人均文化事业费分析,2011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为29.14元;贵州仅为21.56元,排全国第23位。
“近年来,贵州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文化基础设施覆盖范围仍明显不足。”九三学社省委发现,文化部对县一级文化馆评估三等馆馆舍建筑面积的要求是1500平方米,目前只有遵义市、安顺市平均面积达到要求,约30个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不达标。乡镇文化站建设滞后,大多数乡镇文化站是中央及省配套资金下来后才建设站舍的。行政村综合文化活动室建设严重滞后,目前建成的农民文化家园仅有占行政村总数的7.68%,建成的农家书屋仅占行政村总数的36.5%。
在通过调研,九三学社省委还发现了以下问题——
人才队伍建设初具规模,但发展情况堪忧。一是人员年龄结构老化。以黔西南州所属的8个市县为例,文化馆业务人员的平均年龄最大的48岁,最小的38岁,青黄不接现象极为严重。二是人员素质不高。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文化工作,知识老化,无法掌握多媒体管理技术。三是业务干部配备不齐。在音乐、舞蹈、戏剧等常规业务专业领域出现人才不济、配备不齐的问题,特别是新兴艺术专业的配备尤其是理论、创作、编导人才基本没有。四是培训力度较弱,人才流失严重。由于政策资金等方面的原因,专业干部中仅有少部分参加过短期培训,绝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培训,专业水平停滞不前。五是乡镇综合文化站专业人员匮乏,普遍存在管理弱化、工作软化、专业退化、思想僵化等现象:其一,乡镇文化员兼职过多,文化工作中心已经移位;其二,文化站人员缺编或是超编、占编严重,个别乡镇编制居然达到19人。其三,从年龄结构上看,乡镇文化人员年龄层次参差不齐;其四,在职称评定上,比较多的文化站工作人员因身份问题不能评上职称;其五,在教育层面上,普遍没有接受过专业教育。以铜仁市乡镇文化站为例,截止2010年底,铜仁地区农村乡镇文化站350余名从业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仅占6%。
失衡虽被重视,改变仍需时日。各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城乡差距较大。比如说同为市、州级的图书馆,贵阳市图书馆有藏书82.4万册(件),每年购书经费150万元,而黔西南州图书馆只有9万册藏书,每年仅有几万元购书经费。黔西南州所辖县市两馆情况也悬殊很大,如安龙县图书馆藏书只有3000册,而兴义市图书馆则有186980册。这种悬殊现象在全省9个市州图书馆及县(含县级市)一级都普遍存在。
服务内容质量需提高。各级公益性服务机构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群众需求,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高效实用的系列服务措施,但由于受基础设施、人员素质、活动经费等方面的诸多限制,其内容、形式和质量等仍存在不少问题。
夯实文化共享根基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以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基本文化需求为目的,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设施、产品、服务的制度体系。建成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我省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针对我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出现的问题,九三学社省委提出了以下建议:
——坚持政府主导,落实政府责任。要求各级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把公共文化建设放在文化发展繁荣的大局之中,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加强领导、工作上强力推进、政策上全力支持、考核上有硬指标,使文化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事业总体布局中突显应有的地位。
——健全考核机制,完善法规制度。将文化建设纳入党委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党政主要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如把文化馆、图书馆及乡镇文化站的评估定级作为考核一个地方文化工作的必备条件。充分调动各方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夯实基础,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建设。对于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不够合理、基层文化实施不足,以及种类不全的问题,应注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文化资源配置要向基层特别是农村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抓住国家发展基层文化设施的机遇,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的建设和农村文化室建设进程。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一是建议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两馆一站等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编制和人员到位,确保工作的开展;出台一个针对性的措施,解决好各地缺编、占编、超编等问题。争取出台“贵州省两馆一站人员编制的规定”,争取在“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好编制问题,确保编制和人员到位。建立健全上岗培训制度,完善基层文化干部的职称评定、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评定和聘用机制。通过公开招聘等办法,吸引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二是培育和发展业余文体团队,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一支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专兼职公共文化服务队伍。
“加强扶持,提供资金与政策保障。”九三学社省委指出,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加快文化发展的若干意见》对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了比较准确的界定,既明确了各级政府是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中的主体,也表明了公共财政支持和扶持的方向,因此,要予以财政投入保障,确保文化事业经费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逐渐提高全省财政性文化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要重点明确;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为此,九三学社省委还建议:
——引入市场机制,构建新型运行模式。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引入市场机制,开放公共文化服务市场,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规模的扩大和运行模式的转换。建议:通过积极运用市场机制,以公共服务预算作为基本的运行平台与制度载体,弥补市场信号失灵现象,更大规模地推行公共服务向各种所有制的单位采购的份额,打破长期以来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单边垄断的公共服务市场,构建政府与民间的合作伙伴关系,放大财政资金使用效果,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撬动社会资本,促进投资渠道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覆盖广泛、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新格局。
——完善绩效评估体系,做好管理与评估工作。开展不同门类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体系的研究。借鉴国外公共文化部门已较成熟的经验,区分绩效评估研究对象,切合实际、按照公共财政与公共项目绩效评估、公共政策绩效评估、机构和人员绩效评估等分类方法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绩效评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