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1572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5-15

爱洒梓里更浓烈

——为《生于平塘》作序

□张永锋

  杨正勇写了一本书,让我说上几句话,平生最怕的,便是这种字斟句酌的事,更何况为书序——但我却十二分乐意在此“献丑”一次,因为这本书,因为这个人,因为一份故土情。

  和这本书的“缘”很深,很久。我自以为,是浸到了灵魂深处。作为我等一代人,生在平塘,长在平塘,工作在平塘,数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走过一个个春夏秋冬,曾忧在心头,也曾喜在心头。而这喜与忧,却都是为着家乡的明天而生。正值此时受命参与统筹协调全县旅游工作,回想2003年平塘凭借“藏字石”奇观在旅游界卷起一阵“旋风”,今又有世界最大口径(500米)球面射电天文望远镜搭建起中国西部科技战略高地和国际天文交流与合作高端平台,内心始终奔腾的建设家乡的愿望更加强烈,便想由此敞开一扇窗口,让更多的人认识平塘,了解平塘,走进平塘,开发平塘。但是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今天的旅游,不再只是简单地让人“饱眼福”, 已经成了一席挑剔的“文化盛宴”。没有文化的旅游,只能是一晃而过的“塑形”,了无“神韵”,不仅聚不起自己的“魂”,更勾不起游客“魂”。有感于此,便有了“文化强身”、“文化先行”的想法。而再彰显的文化,要展示出来,表现出来,必须要有基本的载体。书籍,是文化传播最传统的方式之一,也符合平塘当下的现实需要,于是便努力促成先推出一、二本,可能的话,再规划一个“系列”…… 正勇的这本书,正是我“强压”给他的一项“任务”——之于“大历史”来说,平塘确实是个“小地方”;而之于平塘的全部“人生”来说,这本书当然不能够完全负载。但“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在我,一枝一叶总关情,说了就去做,是子之孝情,尽了可尽之力而为,是发自内心的感恩之情:无论何时,我都是平塘这片土地的儿子。

  让正勇独立承担这项任务,实在有些难为他,我也为此感到深深的歉疚。第一,从他的写作条件来说,一人带着十来岁的女儿独自在县城生活,妻子远在92公里外的塘边工作,家中尚有70高龄的老母,好几次,都是我亲自把他“搁”在乡下,一呆就是五、六天,十来天,吃苦耐劳,还只是身体上的,那份难以割舍的牵挂、时时来袭的担心,更是煎熬。第二,从书稿所需的内容来说,平塘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初进行过一次“地方文化”的普查,但因为当时客观条件所限,几无留存下来的资料;2011年,县政协学习文史委也曾组织了一支几十人的团队开展过一场历时半年之久的“搜索”和“扫描”,但终因种种原因无果而终。看来,要窥见许多文化事象的内核,发现隐藏的真相,除了需要大量深入的实地调查和大海捞针般的搜寻涉猎,还需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专业淘洗和甄别。如此,以一人之力“包揽”,没有一定的学术素养不行,没有心如止水、甘于寂寞的心境和赤诚如火的爱“家”情结更不行!

  正勇到底还是如期交出了一份答卷。所以,读这本书,仅仅读完书中的文字,还算不上读透了,每一个字后面的艰辛,同样是“家乡爱、故土情”的深挚表达。在这里,我要感谢正勇,因为这本书,它让我在有些沉寂的日子里,把家乡的“味道”真切品了一回——“任务”落实后,有时是正勇来征求我的意见,有时是我油然有了“灵感”,觉得有必要和他沟通。情到深处,甚至争得面红耳赤,“吵”得天翻地覆。而这种反反复复的“咀嚼”,在我看来,便是一种回归母体的体验。

  对于一个知天命之年的人来说,这种体验除多了一份人生沧桑的厚重,更有一份责任的负重。我亦明白:文化不独是旅游的灵魂,更是“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生存智慧和生活阅历,是“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狗窝”最朴素而又最尊贵的人生眷念;是先辈们留下的财富,更是今辈、后辈子孙赖以依存的根基。懂了——带着对文化的思考出游,才是旅游的最高境界:人生之旅!

  家乡、异乡,最让人刻骨铭心的,是对灵魂的慰藉。当你真切地感到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家园合为一体时,这儿便是你的“家”了。真正让人怀念的家,在乎的,是一种经历。

  家乡太“亲”,很多人都愿意拿起一支文学的笔,哪怕只是在一棵树、一眼泉、一弯水、一口井、一道篱笆上稍作点缀,便会满溢出浓浓的诗情画意。但正勇却说,家乡太“沉”,他不敢去写,也不敢去绘,而只能倾听——一个声音:“生于——平塘”,说的是在这片土地生长、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都曾得益于她的滋养,都曾受惠于她的恩情。滴水之恩,到哪里,到哪时,都不会、也不能忘记。另一个声音:“生——于平塘”,说的是一块有着“个性身份”的土地,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参悟生活和生存的智慧,书写自己的“传奇”。生者之生,天涯何处,关键在于活得有滋有味……如此,书中所传达出来的世界,便不再是一人眼中的平塘;其中的陈述和表达,更多的是你、我、他欲说而还未说出口的“共同话语”;那个看似定格的形象,也不是僵硬的眼前之景,而是连接从遥远历史走来的过去,畅想从当下走向未来的前程……读完了,再回过头去慢慢地回想一遍,突然发现,平塘故事,有自己的脉,也颤动着“小地方,大历史”的合唱韵律;那山、那水、那人、那草、那木,在穿越时空历史的流动中,自然地编织成“平塘地方”、“平塘山水”、“平塘人家”、“平塘遗梦”、“问路平塘”等一个个充满思辨的家园亲情和家国情理。

  不管书中的情感是否已经升华到故土家国的高度,但有一点,这份爱来得很真实:它从牛羊欢叫的坡塬奔来,从燃烧着青杂木的火坑边传来,从节日庆典纵情的歌声和舞蹈里走来,从泡糟酒独有的馨香里飘来,带着浓烈的泥土味,带着没有任何伴奏的鸡鸣犬吠声,带着随情随性的铜锣鼓响,满是虔诚,满是真诚,满是温情……这就够了:不爱“小家”,何言“大家”?

  书稿付梓,是是非非,任人评说。正勇之所为,就是为家乡尽了一份绵薄之力。末了,只想说:家乡爱,故土情,任何人都不能割舍。能为她做点什么,也真正去做了,再苦,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