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5698版 当前A4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5-09

“书香都匀”进行时

□本报记者 郭 军

  习近平同志指出,“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的好处很多,如可以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可以陶冶性情、培养和提升思维能力等等。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成长进步很重要,对于领导干部提高自身素质、做好工作更为重要”。

  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4.9%,比2011年的53.9%上升了1个百分点;2012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39本,与2011年的4.35本相比基本持平。但与大踏步前进的经济发展状况不相适应,国民图书阅读率,也只能算是低位水平。2012年我国的图书出版量已冲破40万种大关,作为一个出版大国,与我国的国民阅读状况持续低位徘徊形成了强烈对比,人均读书量还如此之少,其发展后劲令人担忧。

  带着全民读书这个题目,记者到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都匀市调查采访,从这座城市不断开展“书香都匀”主题活动、推进全民读书中感受到,我们的民族很有前途,大有希望。

  

  都匀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介绍,从百子桥以北至黑桥,东山脚以西至剑江河滨路,几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已注册的西西弗、学府、州市图书馆等图书馆店就有20多家,其他租书屋摊和报刊亭随处可见。每逢都匀场期,在普安路、协府街、广惠北路地上都会摆起一排排旧书摊,生意红火。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之后,都匀市提高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大的读书热忱做支撑的再认识,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推动都匀文化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强化政府在全民阅读上的责任和义务,“书香都匀”被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为推进全民阅读,不断深化和丰富“书香都匀”的内涵作了不懈的努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乡(镇、办事处)文化站(馆)163个,为行政村、城镇社区配备书架、桌椅等全民读书设备,共整合中央和地方专项资金338.2万元。

  ——精心组织主题活动。每年“世界读书日”期间,都举办“建设书香都匀”等全民读书主题系列活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四大班子领导参加赠书活动,每次主题活动参加者达上万人次。例如,今年“世界读书日”的活动主题就是:阅读成就梦想-书香飘遍都匀,并以此为起点,将城区“国学新知”等相关读书活动和乡(镇)的读书宣传活动持续到国庆节。

  ——做好全民读书服务。对图书馆(店、室)的注册工作,依法依规做到快速办理。每逢春节等重要节庆,市文体广电旅游局主动协调场地,让书商集中举办大型图书展销活动,仅去年举办的2次图书展销活动,就接待读者5万多人次。

  ——主动开展招商引“书”。坚持将发展图书市场列入招商引资项目,近几年,国内强势连锁书店有2家落户都匀,总投入300万元,其中西西弗书店面积达300平方米,新知书店面积达700平方米,图书月吞吐量达1500册。

  ——切实抓好“五进”工作。积极围绕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主基调,推进全民读书活动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全市城乡开展读书活动的单位达50多个,参加人数达20多万人次。

  

  “书香都匀” 历史源远流长。据明史记载,柳州成平人,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进士,授刑部主事张翀(字子仪,号鹤楼),因弹劾奸相严嵩父子乱政,反遭奸害,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被贬谪都匀。他初到都匀,怀着恐惧心理,在都匀东山北麓红叶山下“相其林木深处,构地一隙,筑草亭半间,携破箧残篇,时一展读”,打算隐居幽谷。因他为人正直,疾恶如仇,卷入了“为啼饥号寒者累心”,常为不平事出来主持公道,也为地方公益事业谋略,为民众所了解和爱戴。

  第二年夏天,他的茅屋被风雨毁坏,地方绅士们商量为他修复,百姓知道也来帮忙。由于大家捐赠的材料很多,就决定干脆为他重建成一套有前厅,有卧室,有眺楼的住宅。张翀非常感动,从中理解少数民族受欺侮是因为文化不发达,经济落后所至,于是决心引导匀城弟子研读典籍,振兴人文,宣道喻教于民众,就以自己的名号将新建的住宅命名为“鹤楼书院”,在此讲学达八年之久,直至穆宗即位以后才应召回京师。

  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进士邹元标观政刑部,得罪权相张居正,贬谪匀城,住进鹤楼书院。他继承张翀的事业,为匀城子弟开堂讲学,达六年时间。万历甲午年(公元1594年)学有成就的弟子为了纪念他,于鹤楼书院右(现都匀一中)建读书堂,题为“南皋书院”。这两个书院曾经为都匀培育出陶廷杰等许多杰出的栋梁之才。万历年间,都匀龙潭口建有一座五层木塔,名为文笔塔。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当时已任甘肃按察使(后官至陕西布政使)的陶廷杰,得知文笔塔年久失修而损毁的消息,便致书家乡提议重修,并带头捐银1000两作建塔资金。在他的倡导下,都匀知府、知县等共捐银2000两,在原来的塔基上修建石塔,改名文峰塔,成为“贵州第一塔”。陶廷杰专为《重修文峰塔记》题诗:“水抱全城万象涵,到头关键岂空谈。千夫建石方圆合,七级凌霄日月参。故址立成新雁塔,中锋常镇老龙潭。一支键笔钟灵秀,振起人文冠斗南。”寄托了他对家乡“拾青紫科第者蒸蒸日上”的期望,文峰塔成为黔南文化昌盛的象征。古老的书院成了“书香都匀”内在驱动力,世世代代传承着“书山有路勤为径,书海无涯苦作舟”的精神。家住西苑小区的布依族青年黎明,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书毕业后,自己创业,结婚时朋友写的对偶是“求学本领高,自愿结交成鸾凤;德才兼备好,双方平等似鸳鸯。”谈到生儿育女,他的父亲黎俊敏“下令”, 不准在家里摆麻将桌,要让孙子第一眼看到的是书架。

  

  仅以都匀约3平方公里的老城区为例,就拥有师院校区、医专校区和都匀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及一小、二小、三小、四小、五小、六小等学校,数以万计的学生成为“书香都匀”市场配置的一大资源。特别是节假期间,集中于这个区位的书店、图书馆、书摊、书店人气极旺,藏书12万余册的市图书馆,通过设置流动服务点办理借阅卡,由于实行全免费开放等“优惠政策”,读者也越来越多,被命名为“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西西弗书店在“五一”节假期,逛书店的人数达到8000人次,图书销售额在5万元以上。都匀学府书店发展的会员有1万人之多,其中“本土作家作品专柜”也很受欢迎。

  文教资源如此集中的老城区作为“书香都匀”的“基地”,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不断发挥“酵母”作用,使书香风尚向乡村扩散,至今在布依水寨,少数民族同胞在互相唱赞美歌时,都离不开“书”字。比如“石榴开花叶子青,有钱有米是你们;子孙来把学堂进,苦读诗书上北京。”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万村书库”工程的带动下,现在,都匀全市21个乡(镇、办事处)建了图书馆(室),163个行政村、社区有了“农家书屋”和“图书室”,藏书达到32万册,全市人均拥有图书1.2本。剑北社区还在香港慈恩基金会的捐助下,与辖区小学联办“复兴中华,从我做起”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得到州、市政协以及智力支边办领导的肯定。

  

  读书是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都匀市在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以开展“大兴学习之风、建设书香都匀”为抓手,市委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除了要完成“七学”的规定动作之外,一年至少还要读3至5本书,并认真撰写读书体会及书评。在迎接4月23日第19个“世界读书日”之际,中共黔南州委常委、都匀市委书记吴丹向全市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发出倡议,每人要在世界读书日通过媒体向全市干部群众推荐一本好书,并通过撰写书评的方式让群众了解所推荐书目的可读之处,他本人就推荐了散文作家、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新著《何谓文化》。他在书评中写到,希望大家通过阅读书书籍少些酒肉味,多些书卷气,并结合岗位职责,以实际行动为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营造良好文化氛围贡献一份力量。

  领导带头,层层示范,推动全民读书学习并学以致用,全民阅读的浓厚学习氛围正在都匀持续进行,这也是贵州基层读书活动的一个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