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地貌下的石漠化,被形象地称之为地球的癌症。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则是世界上面积最大且连片呈现的石漠化区域。在这片生态脆弱而贫瘠的土地上,民革贵州省委主委、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全球变化重大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世杰,带着他的科研团队,最终用智慧与汗水破解了治理石漠化的密码之门。
用智慧与汗水攻克“地球癌症”
——记民革省委主委、全球变化重大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王世杰
□特约记者 陈恒礼 本报记者 王卫华
破解石漠化治理的密码
“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在古人的诗句里,大多数的人们都喜欢领略喀斯特地貌的千姿百态,却鲜有人对它背后隐藏着的石漠化表示忧虑。
在科学上,石漠化就是喀斯特优美生态景观退化为毫无生机的荒漠景观的过程。在一段时间里,它每年大约要吞噬近1900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对土地有着惊人的侵吞速度,且缺失有效的根治途径,石漠化被全世界的科学家冠以了一个黑色的名词:“地球癌症”。
在这个黑色名词的笼罩下,作为我国石漠化面积最大、程度最深和危害最重的省份,贵州对这种“病态”的生态系统一度忧心忡忡、难以下手。
石漠不治,土地难存。土地尽毁,家园何在!
在这样的焦灼之下,身为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环境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的王世杰研究员开始将研究的视野投放到了石漠化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与有效治理上。
为了掌握喀斯特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与破解石漠化治理的密码,王世杰在贵州的大山里往返奔波,接连二十来年将自己扎在了光秃秃的石头世界。这些年来,他的脑海里满是石头,梦境里也常是那些森然的岩块。
王世杰经过长期的考察与科学研究,发现喀斯特生态系统与我国别的生态系统相比,具有一些特殊性,如地上、地下系统物质交换快速、地表物质结构异质性强、无机与有机物质转换快且敏感性强,等等……
他认识到如要治理石漠景观,急需加强对喀斯特生态系统物质转移和循环过程的高分辨率监测与研究。2007年,王世杰带领科研团队创建了中国科学院和贵州省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开始进行长期的、高分辨率的石漠化过程监测和研究工作,并选取普定县陈家寨作为石漠化综合治理研究的基地。
普定县陈家寨村,漫山遍野都是灰茫茫的石头,田地不多,小的田块还不到10平方米,更小的,只能容下两三株玉米苗。这里的村民们祖祖辈辈守着这些从石缝中挤出的一点田地,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栽种最为普遍的就是玉米类耐旱作物。巨大的生存压力迫使这里的村民们拼命向土里栽种粮苗,无意中却导致了土地的愈加退化。
看到村民们终日在石山里劳作却饱尝贫困,王世杰的双眼噙满了热泪。科学家的责任意识和怜悯柔情,使得王世杰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攻克石漠化治理的世界难题!
王世杰在研究中发现,七成以上的石漠化面积都是由于当地的村民们不恰当的耕作方式却是人为原因。“贫困化加重了石漠化,石漠化又加剧了贫困化。”在王世杰看来,日益扩展的石漠化已经成为了最为严峻的生态经济问题。它既是灾害之源,也是贫困之源。
“石漠化治理的最大难点在哪里?”很长一段时间,便成了王世杰日思夜想的问题。
为了寻求答案,他不断在大山里的石头世界里来回跋涉。在实地调研中,王世杰发现,生活在石漠化地区的村民大多种植收益较差的一些耐旱作物,通过了解,并不是村民们愿意栽种这些农作物,因为要“靠天吃饭”,只有这些作物在喀斯特地貌条件下才有点小收成。如果想种植一些价值较高的农产品,大多是一些耗水型的品种,不是产量极低,就是“种不活”。贫穷的农户只有依靠不断开垦,广种薄收,维持生计。王世杰认为,制约农户生产发展和收入提高的根本因素是喀斯特地貌条件下的生产缺水问题。
然而,相关资料显示,贵州的降水量却相当丰富!
“这些年来,贵州基本上接连发生干旱灾害,饱受干旱的肆虐。”王世杰开始思索着:水到哪里去了?
王世杰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普定县生态系统观测站的观测,初步认为,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地表裂缝众多,雨水往往直接就从石头缝隙流入地下了。
“贵州不缺水,水都跑到地下去了。”但仅仅这样一句话是难以让人信服的。为了找到更直观而清晰的数据支撑,王世杰通过观测站进行了上千次的科学测算,得出了一组惊心的数据:在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只有不到5%降雨的形成地表径流,其余95%的降水通过地下岩溶管道流走了。可以形象地将喀斯特坡地形容为布满“筛孔”的石头“筛子”,坡地上的降雨极易通过“筛孔”渗入地下,极难在地表形成径流。也就是说,尽管贵州年降水量高达1000—1400毫米,但地表仅仅留住了50—70毫米。这个指数,气候学界定为“严重干旱”。
“没有水,作物就面临生长困境,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也无法进一步改善。”王世杰坚信,石漠化治理的关键在于解决水荒问题。只要解决了水荒,就能打开石漠化治理的密码。
探寻山区蓄水的金钥匙
贵州虽然降雨资源十分丰富,但田头植物生长却又严重缺水。这种尴尬的“工程性缺水”问题让王世杰心如火燎。
建国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国家投入巨资在我省修建了数量可观的水库,还实施了机井开采和“三小”工程等水利建设,大大提高了城镇、特别是大中城市的供水保证率,对坝区农田抵御旱灾的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改善了部分山区农村的人畜饮水条件。但所有这些成就,却没有改变贵州的一个困境:一遇旱情,占我省国土面积75%以上的山区就会遭受旱灾。
通过实地走访,王世杰发现,这些年来,各地政府为了帮助老百姓应对旱灾和解决坡耕地的灌溉问题,还大力实施了“烟水配套”及“三小”水利工程。可是在一些地方,不少蓄水池(窖)并没有发挥蓄水作用。他认为,原先在坡面上修建的水池(窖),设计时考虑的水源来自于坡面汇水区的地表径流,但上述的观测结果证明坡面汇水区产生不了地表径流,降于地表的雨水在坡面汇水区全部渗入了地下,自然以此为水源修建的水池(窖)就很难接到水。这类水池(窖)被老百姓无奈地形容为“白天装太阳,晚上装月亮”。
不能有效“截水”是所有干枯小水池(窖)共同面临的困境。
找到了问题的关键,王世杰便迅即投入到了“截水”的研究与实验当中。
为了在雨天找到收集雨水的最佳途径,王世杰和他的团队经常雨中作业,很多方法都是在荒野的山地里进行测试。虽说贵州有“天无三日晴”之说,但要真正想盼来雨天,也并不是件容易之事。为了苦等下雨,王世杰和科研队员经常住在点上和村民家中,有时一住就是十天半月。
有一次,王世杰从观测站出来,正逢天下大雨。行走在山路上,他看见道旁的山水哗哗地流淌到了山沟里,山沟里的水则越聚越多,很快就形成了溪流。正冥思苦想的他眼前一亮:利用路面截水一定是个好办法!于是,他又回想起了二十来年喀斯特地质和乡村考察的一些片段:在地表极端缺水的山区,当地老百姓大多利用屋顶、棚舍等集雨面进行汇水以解决人牲畜用水问题;公路两旁修建的排水沟;雨天城市水泥路上哗哗而流的雨水和一些低洼处的积水……
一次次的观察,一次次的思考,王世杰和他的科研团队终于归纳出了喀斯特山区“道路+沟渠+蓄水池”的集雨蓄水模式,最终确证了这一模式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普定县陈家寨村,他成功地搭建起了以机耕路为骨架的蓄水网络。
找到了山区截流蓄水的金钥匙,王世杰的心情并没有轻松起来。他在调研中发现,因为缺水,石山区农民大多种植的是经济效益不高的农作物,尽管终年劳作,但却饱尝贫苦。
“用科研成果帮助百姓致富。”有了这个想法后,王世杰带领科研团队又开始在陈家寨的村民家中走访谈心,和大家一起谋划利用“截水”保灌的方式调整村里的产业结构。
2010年,尽管再遇干旱,但王世杰却带领着陈家寨的几十户村民栽种了耗水量大的农产品,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尝试。当年,大家种植的辣椒、蔬菜、经果林等,全都喜获丰收。这个石山区的村寨,第一次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宿命。
“陈家寨这种蓄水灌溉模式一举多得,不仅能蓄水灌溉,而且修建的道路也大大提高了农村的劳动生产率。”王世杰说,如果从县级层面上统筹推进,把乡村道路项目和蓄水池项目捆绑一起做,就能充分利用好贵州丰富的降水资源,解决旱情发生时的农业用水困难。
“希望能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应用,造福更多百姓。”王世杰认为,仅靠几个专家的“单打独斗”,无疑有些“自娱自乐”。于是,他和科研团队想到了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2011年下半年,他以信息“直通车”的形式向中共中央反映了《关于解决我国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农田干旱缺水问题的建议》,得到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重要批示。
找准党派工作的发力点
2013年12月,民革贵州省委与民革中央关于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联合调研报告《关于统筹开展扶贫生态移民工作,确保群众脱贫致富和生态保护目标的建议》,获得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的重要批示。据悉,该批示已转国家有关部门研究落实。
消息传来,民革省委一片沸腾。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王世杰说,民革贵州省委近两年取得了诸多参政议政成果,得益于民革贵州省各级组织和成员的齐心协力,众志成诚。
2012年5月,46岁的王世杰当选为民革贵州省第十一届委员会主委,被赞誉为“民革贵州省委历届主委中最年轻的主委”。那个时候,民革省委刚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困难时期。为了推动民革省委卓有成效地履行好参政党职能,进一步激发贵州民革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的参政议政热情,王世杰开始对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加大构建力度。在他的引领下,民革省委的工作合力很快得以最大化发挥,各项工作也有了新进展,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机关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2012年和2013年度的省级机关目标绩效管理考评工作中,民革省委连续两年获得了优秀等次和创新奖。
“参政一定要参在点子上,议政一定要议在关键处。”王世杰说,民革不仅在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组织成员上有自身的特点,在参政议政工作上也有自身的特色。“有了特色,才会形成竞争力和影响力。”王世杰说,“民革省委将结合贵州实际,提出具有前瞻性、宏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走出一条符合贵州科学发展的参政议政工作新路子。”
在这一思路下,王世杰将2012-2013年度和2013-2014年度分别确定为支部建设年和参政议政年。通过上下努力,近两年来,民革省委以及他个人的调研报告采纳率和提案、社情民意落实率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合而不同,形成合力;认真履职,奉献才智。”谈到党派工作的思路和重点时,王世杰表示,民主党派要多做一些有一定显示度和有党派特色的事情,尤其要多做“雪中送炭”的工作。王世杰说,民主党派就是要选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没有足够精力去做、或者想做但没有开始做的重大事项来谋划调研课题,形成决策参考;同时,还要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积极帮助党委政府化解社会矛盾,大力宣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科研事业和党派工作的两条战线上兢兢业业,王世杰并没有感到“身兼数职”的苦与累,无论什么时候,他都是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对此,他总结为“自我调节,化繁为简”的生活态度。他最欣赏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简单就是美”。在他看来,如果用好这种“化繁为简“的思维,就能让工作变得轻松愉悦。为人处事亦如此,拿得起,也能放得下。
链接报道
贵州:石漠化攻坚再发力“加量”治理上千平方公里
本报讯(王新明 潘德鑫)2013年,我省全面推进78个重点县石漠化综合治理,计划新增治理面积1000平方公里,攻坚“生态癌症”。
据统计,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78个不同程度存在石漠化问题。石漠化不仅对贵州的脱贫和生态保护工作有直接影响,还危及长江、珠江流域的生态安全。
据省发改委发布数据显示,2012年,贵州加快推进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退耕还林等重点生态工程。预计新增石漠化综合治理面积1338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2.5%。
在石漠化治理中,人省将生态畜牧业和药材、果树、茶叶等与石漠化治理结合起来,助力农民建设“绿色银行”,解决其长远生计。据统计,2005年至2011年,贵州石漠化面积减少29万余公顷。
省发改委称,2013年贵州全力推进实施100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项目,同时,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争取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0平方公里。
民革省委主委王世杰(前排右二)、民革省委秘书长邓文淼(前排右三)在铜仁市思南县考察喀斯特地貌情况。
2013年8月29日,民革省委主委王世杰(中)到长顺县交麻乡石头寨村帮助村民找水、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