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56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4-24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切实坚持文化自信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体会

□姜刚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强调,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关于文化建设方面的精辟论述,领会总书记讲话精神,备感振奋,深受鼓舞,对我们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切实坚持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加充满信心。

  一、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的综合实力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文化软实力”概念,由此,成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又对文化建设等问题多次作了重要阐述。

  所谓软实力是相对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硬实力”而言的。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是国家的“软实力”。“软实力”概念,世界上最早是于1990年美国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提出的。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能力,它通过吸引力而非威逼或利诱达到目的。在软实力中,文化吸引力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软实力是文化和意识形态吸引力体现出来的力量,是世界各国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成就辉煌,是人类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资源和重要基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延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血脉,是中华民族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但是,由于我们过去长期对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对文化软实力认识不足,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还很不够,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但与之相匹配的文化建设则亟待加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这个论断从战略高度进行了总结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2013年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还着重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努力夯实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四个方面所作的精辟阐述,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本指引。

  为此,我们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提振信心,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开创性地努力工作,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充分发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优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使其与时代特征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与人们的生活和国家的行为相联系,自觉实现民族文化现代化的转换。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发利用民族文化丰厚资源,挖掘和保护各民族文化遗产,充分发挥文化在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建设。这就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努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努力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这其中,坚持文化自信是最根本的。

  二、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

  按照云杉同志在《红旗文摘》2010年第15、16期的观点,文化自觉是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指出,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而文化自信来源历史深处,是对自己历史文化的自信。这种自信,就是人们的一种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是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首先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华民族历来对自己的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只是到了近代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时,文化自信、国民自信受到极大损伤。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开创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时期,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经历了从自满自足到失落回归的漫长曲折过程。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现在可以说是中国人文化自觉的时候。经历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建设,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开始在文化上觉悟和觉醒,文化自信心正在回归。这也从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上充分印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生命力。现在,文化强国已被提升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文化自信越发显现其重要性,将有助于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我们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中共十八大阐明了其相互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鲜明特色。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我理解,这是从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从中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进行总结提炼和升华的,这“四个自信”充分昭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和信心,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内涵,是指导我们现在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文化建设的有力指引和思想理论依据。

  三、以传承优秀文化为重点增强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把我们的优秀文化传承好,核心价值观建设好,就一定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这里,习近平总书记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一个重要的战略高度进行强调,把它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以更好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所谓价值体系即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24字,分为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为此,我们要切实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以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头脑,广泛开展宣传普及工作,正确把握社会成员的思想动态和愿望要求,充分发挥宣传阵地的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氛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国要成为文化强国,首先要加深全体人民对自己文化的喜爱,自己首先就要有自信,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对真善美的追求,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服务。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在文化传播上,我们要坚持文化独立和文化主权,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找到本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特色与不同,并坚持在中外文化交流中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同时,也要从国际文化交流中学习更多东西,以消除偏见和误解,融入世界文化大家庭,在实现中国梦美好愿景中展示中国独有的文化魅力,体现和展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传统的文化资源只有经过创造性转化,才能够实现它的文化价值。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文化产业化发展,推进文化创新和产业升级,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实现文化产品的内容创新和文化生产的方式创新,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进一步对文化体制进行改革,完善产业运作机制和文化产业投资政策,重点打造中国文化产业的品牌,同时注重发展非物质文化的产业化,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从贵州实际出发,我们要立足于建设贵州多民族大文化,以原生态文化为根,进一步发挥“多彩贵州”主题文化活动整合资源彰显特色的优势,努力打造国际品牌,争取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原生态文化保护发展的研究交流和展示中心。贵州文化具有特定的区域属性和丰富的多样性,其资源条件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生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多民族大文化建设,增强贵州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强载体建设,利用贵州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打造一批培育弘扬自强自信精神的文化产品,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使文化产业成长为替代产业和支柱产业,推动贵州跨越发展、可持续科学发展。

  总之,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研究和把握文化改革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振奋精神,扎实工作,为推动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系省文化厅副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