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尘埃的残鳞剩爪
——读《古城记忆》
□叶章龙
最近阅到郑亮、邹芝华、朱永德三位摄友出的一本题为《古城记忆》的人文摄影画册 。在此类物事早已被社会的发展,现代的时髦和经常出现在广告中的“我的生活节奏很快”之类的东西所湮没之时,读到这样的画册,不仅被眼花缭乱的世事困顿良久的心情为之一震,还勾起了良多的感慨,居然还有人费尽心机去拾取这些早已被现实所遗忘了的庮气。
欣读《古城记忆》,突然一种恍如隔世的沧桑之感油然而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美,当时代已经很先进了的时候,往往会把过去的时代及过去的时代所产生的一切都全部抛置于历史的垃圾堆里,而只强调现代的美,对于过去曾经的美,因为有了现代的美却视而不见。然而,有几个人能理解,我们的今天是从哪里走过来的呢?三位摄友精心经营的作品,虽然通篇没有一件完整的品像较好的物件,然而作品所拾取的过去那个时代的残鳞剩爪,却已构造了一种惨淡寂寥的凄美,也足够使头脑不呆的人能透过这些传统风俗画的残片,想象得出那个时代世态具象。社习民俗,人情物风。青石板铺出的小巷里“庭院深深几许”的“龙门”、市井中的“小桥流水人家”、绣屋中的“闺中少妇不知愁”、闲人们在“月明桥上看神仙”、贫家女在“为他人作嫁衣裳”,半醉的失意文人在吟咏“杨柳岸晓风残月”。似乎那个时代的人比起现代来更具有闲情逸致,要不然,会有那么多一丝不苟的精巧建筑,一砖一瓦,一柱一石,一窗一棂,粉墙黛瓦、勾心斗角,全是一派从容不迫的仪态。
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一个时代,乃至一个世界,当我们向前走的时,频频回过头去顾盼走过的路,应当是明智之举,而要回过头去看走过的路,将其作为正在走着的路的参照,这是明智的,有敏锐的思维能力的当权者的责任,而三位摄友却以这样的作品,肩起这样的责任,难能可贵。唐朝宰相魏徵曾有言:“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当我们回过头去时,可以之为鉴者实在是太多了。虽然《古城记忆》中所列出的物件和生活画面,仅是古城和早已式微的风土人情的碎片,但是,看得出——必须认真地揣摩——三位摄友付出的良苦用心。他们的作品中蕴含了一种情结,从选取物件的部位,物件拍摄的角度,光线的明暗,色彩的浓淡,图像轮廓的清晰和独具匠心的虚化,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而这种具象水平,非一日之功可以成就,是作者“百炼钢成绕指柔”的结果。这样的拍摄角度和技术上的处理,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老辣。因为画册摄影和技术处理的老辣,它才具有“鉴”的作用,那么,当我们读了和细心揣摩画册后,闭卷深思,才能像过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过去的那个时代,过去的那个社会的风土人情,过去的那个世象的市井百态,过去那个人群的生活画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那就是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一个地域的具有传统特质的文化,一个千百年来沉淀下的文化晶体。而读了《古城记忆》之后,通过作者苦心搜寻,精打磨的画册,折射的千年文化,确实可以让我们以此为鉴,冷静地审视我们今天的文化与过去那时的差异而不致迷路,又一次地打开我们反思的心阀而勃发出一缕缕思古幽情。
有云,我们正处于一个飞速旋转的世界。说的是我们今天太忙了,忙什么呢,忙修房子,建工厂,把城市变成囚笼,让人们生活在电气化里,什么都方便,自己不用多费劲劳心,连休闲都是在忙。到底忙些什么呢,把前人那些千百年来积淀的韵味无穷的文化都全忙得灰飞烟灭了,真担心总有一天我们连自己姓什么也不知道,会以“彼德”、“约翰”、“龟田”来名自己的名!回头看看,认真沉思,我们现在缺的是什么?不就是文化吗?缺的是什么文化,肯定的回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营造”文化。历史长河中我们所经历的“文革”仅十多年时间,像一道闪电。然而,自那以后,亭、台、楼、阁,渐渐地在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毕节乃至黔西北地区的北京四合院式的“龙门”,山西王家大院式的院落残破得再也无人光顾,传统的文庙、武庙、城隍庙,全国各地商贾云集时的那些会馆荡然无存,乃至于今天我们要“恢复”“五古”建筑而找不到一个完整的模本。而在城郊,也找不到古诗中描绘的“水村山廓酒旗风”,更难找到“南朝四百八十寺”、“二十四桥明月夜”那样的绝妙景致。
古语有云:“衣食足而知礼节,仓廪实而知荣辱”,人类社会的发展几乎是在这近乎规律的定论中进行的,而在曾几何时我们提倡的是“打破规律”。也许,我们今天面对要“恢复”而找不到模本,想当然地以一知半解来“恢复”就是这条近乎规律的古语在起“规律”作用了,但是“恢复”古建筑容易而“恢复”文化,中华民族几千年结晶的传统文化却是一件难事,没有对传统文化的深切的理解,只凭一点皮毛一样的肤浅认识去恢复,只能产生文化垃圾。今天,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创造了几千年来中国历史上空前的经济奇迹,可谓“衣食足”,可谓“仓廪实”了,于是我们更有自尊,更有自信,更有“知礼节”、“知荣辱”的需求,这样意义上的需求便是文化,其中占有重要位置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然而,当我们把清明、端阳、中秋、重阳、除夕增加为国假日,加上春节,似乎除了少数有点邪乎的什么寒食、上巳、中元等民间节日,节日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可是,我们总是觉得,这些节日的气氛已经没有了,这些节日似乎应该属于过去的那个时代,应该在深巷买花、青石小巷、堤塘柔柳、轩榭错落的环境中进行。今天的八零后、九零后年轻人,有绝大多数宁愿去过外国的“情人节”、“愚人节”特别是“圣诞节”,而对中国的这些节日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什么原因,最根本的一条是我们从桃源出来后就不复得路了,我们在现代化中丢失了过那些传统节日的环境,丢失了自信。当我们把望眼放向世界,就会发现,人家外国虽然现代化程度已经很高了,也没有“脱胎换骨”,丢掉自己的文化。我们说传统文化,说节日文化与这些被遗忘了的古代留下的断墙残垣,破砖败瓦有关吗?关系太大了。比如说,传统节日中有一个“赶庙会”的环节,没有庙,你怎么去赶呢?我国有几部古籍《风欲通义》、《梦梁录》、《武林旧事》、《荆楚岁时记》记载了许多传统风俗节日,有过节日的场所,过好节日,往往就是一种教化社会的措施,就会使社会得到净化而促进和谐,这就是古建筑的社会功用和深邃文化内涵。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音乐是流动的建筑,建筑还是时代的纪念碑,建筑更是文化和文明兴衰的见证。而中华民族的建筑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它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在我们已经“进化”到当代的时候,在很多人都忘记了我们的传统文化本源的时候,三位摄友推出的《古城记忆》无疑应具有振聋发聩、提神醒脑之功,寄托了对历史文化的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