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15518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4-04-04

延安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第一个秧歌剧《兄妹开荒》

□李贤哲

  秧歌剧《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羊路由编剧,安波曲。作于1943年初。这一年春节,由鲁迅艺术学院秧歌队王大化、李波首演于延安。内容反映解放区大生产运动,据当时陕甘宁边区开荒劳动模范马丕恩父女的事迹编写。原名《王二小开荒》,后以群众通称的《兄妹开荒》定名。音乐以陕北民间音乐为基础,根据表现新的群众生活的需要而加以发展。这是秧歌运动中产生的第一个秧歌剧。反映了新的社会生活,发展了民间传统的秧歌。春节演出后,延安《解放日报》用整版篇幅刊载了剧本和音乐。并于同年4月24日发表社论《从春节宣传看文艺的新方向》,社论中肯定《兄妹开荒》是一个“很好的新型歌舞短剧”。它对秧歌运动的开展,对秧歌剧和后来的新歌剧创作,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秧歌原是流行于我国农村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农民创造的艺术。其中的秧歌剧又说又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富于表现力,有故事情节,大多短小精悍,因此格外受到农民的欢迎。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开始得最早,成就和影响也最大,带动了整个解放区的群众性的戏剧活动。

  1943年2月5日,是农历癸未年的春节。这一年春节期间的延安,特别是城南门外广场,人山人海,各界军民两万多人聚会,庆祝中美、中英订立新约,废除近代以来对华不平等条约。在新年和春节的宣传工作中,鲁艺一反过去只重视大型节目和剧场演出的惯例,而学习和采用了陕北秧歌和其他地区的民间艺术形式,创造了《大秧歌》、《拥军花鼓》、《兄妹开荒》等节目。鲁艺教师王大化、一年级学生李波演出的秧歌《兄妹开荒》受到热烈欢迎。《兄妹开荒》(原名《王小二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由作),采用秧歌的形式,但摒弃了旧秧歌中常有的丑角以及男女调情的成分,代之以新型的农民形象和欢乐的劳动场面。其歌词加起来也只有270多字:

  男:雄鸡雄鸡高呀么高声叫,叫得太阳红又红,身强力壮的小伙子,

  合:怎么能躺在热炕上作呀懒虫

  男:扛起锄头上呀上山岗,站在高岗上

  合:好呀么好风光

  男:站得高来看得远那么依呀嗨

  合:咱们的地方,到如今成了一个好解放区,那哈依哟嗨嗨哎嗨那哈依哟嗨, 到如今成了一个好解放区,那哈依哟嗨嗨哎嗨那哈依哟嗨。

  女:太阳太阳当呀么当头照,?送饭送饭走呀走一遭,哥哥刨地多辛苦!

  合:怎么能饿着肚子来呀劳动?

  女:挑起担儿上呀上山岗,一头是米面馍,

  合:一头是热米汤,

  女:哥哥本是庄稼汉那么依呀嗨,送给他吃了,

  合:要更加油来更加劲来,更多开荒,那哈依哟嗨嗨哎嗨那哈依哟嗨,要更加油来更加劲来,更多开荒, 那哈依哟嗨嗨哎嗨那哈依哟

  浓郁的泥土气息与农民特有的诙谐交织在一起,使一出剧情十分简单的小戏演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给人以焕然一新的强烈印象。毛泽东也在黄土飞扬的大风中坐在长板凳上观看,李波回忆说:“毛主席身上也落了一层黄土,但他并不在意,也不避一下风,这时毛主席身边的一个人往他嘴上捂了个大白口罩,毛主席马上用手扒拉开,只是兴奋地张着嘴哈哈大笑。”秧歌剧《兄妹开荒》在春节的演出,一下子轰动了,无论是老百姓还是干部,都非常喜欢。

  《兄妹开荒》是怎样创作出来的?过去不甚了然,近日偶翻文艺史料,才得知《兄妹开荒》的原型是米脂人马杏儿,查阅新出版的《米脂县志》,无有马杏儿的记载,后来又找来《延安市志》、《延安革命根据地志》、《解放日报》才查到了马杏儿父女的有关资料。1927年,马杏儿出生于米脂县杨家沟马家园子村一个世代贫穷的家庭里。1941年,马杏儿的父亲马丕恩一家6口人由米脂移居延安三十里铺的边区农场种地。去时仅带一口锅、两块破被子、半碗小米、半碗黑豆。她父女承包种了农场的50垧地,又开荒8垧。起早贪黑,每日劳动十多个小时,精耕细作。农场组织劳动竞赛,15岁的杏儿赤着脚,挽着裤腿,干起活来手脚麻利,从不停息,一天开荒1.8亩,最多达2.5亩。一直走在农场职工的前头,赛过了男子汉。这年打粮41石,按合同自己分粮21石,解决了温饱问题。第一年种地15垧,以后扩大到50垧、70垧。秋收季节,马氏父女鸡叫头遍就起床,太阳出来前要背5回庄稼,经过艰苦劳动,很快实现了边区政府提出的“耕二余一”(耕作二年余粮一年),成为勤劳致富的好榜样。边区政府副主席李鼎铭得知这一情况,和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一齐上门慰问鼓励。1943年2月,边区政府授予他们“父女劳动英雄”称号,并召开群众大会颁奖。林伯渠为马丕恩的奖旗写了“移民模范”,给马杏儿的奖旗写了“妇女光荣”。边区政府通令号召边区妇女向马杏儿学习。移民劳动英雄马氏父女的出现,对绥德分区的移民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有数千名劳动力南下开荒,陕北各地掀起了移民热潮。鲁艺文工团的王大化等几位文艺工作者,听了马杏儿父女的事迹,很受感动,专程到边区农场来学习采访。经反复酝酿、讨论,他们决定把马杏儿父女的模范事迹编成一个小型广场秧歌剧,以适应刚兴起的大秧歌运动的需要。为了增加喜剧效果,把父女开荒改为“兄妹开荒”。汲取陕北民歌的营养,创作了悠扬欢快的曲调。这个小戏,很快唱红了边区和各解放区,唱红了新中国。马丕恩、马杏儿父女劳动英雄,在边区名气很大。《兄妹开荒》的唱词中有:“人人学习劳动英雄,马家俩父女,马家俩父女”。李有源编的《移民歌》也唱到了马丕恩:“石明德、马丕恩、高克兰、郭凤英,男耕女织是模范呼咳呀,咱们和他争英雄”。马杏儿20岁结婚,因不生育,抱养一个女孩,后来不幸夭折。杏儿过于悲痛,得了神经分裂症,医治无效,1947年病故,乡亲们非常难过。马杏儿过早地离开了她所热爱的黄土地,但她父女俩那种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将像《兄妹开荒》一样,永世流芳。

 

鲁迅艺术学院演出秧歌剧《兄妹开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