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4688版 当前A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10-31

全力推进“四化”建设 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遵义市大力助推民族地区“四化同步”发展纪实

□本报记者 潘 建

  长期以来,遵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和总体要求,把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作为全市“北部攻坚”的重点区域,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全力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四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以工业园区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工业化

  “四化”建设支撑在产业,关键是工业。近年来,遵义市民族地区以工业为主导,在推动“四化”建设中,围绕“建一个园区、兴一片产业、带一片新城、促一方发展”的要求,扎实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做大做强工业产业和民族贸易企业,以园区建设加速推进工业化进程,把园区建设作为加快民族地区工业化的重要抓手,整合各类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落户工业园区发展,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地区依托丰富的矿产、水利、农业等资源优势,深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出台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优质、快捷的服务,吸引国内外企业和资金投入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建设,以产业带动、龙头企业带动,延伸产业链,高标准、高起点打造民族地区工业基础。目前,全市建成园区标准厂房60万平方米,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建成园区标准厂房5万平方米。务川自治县务正道煤电铝循环经济工业园区、道真自治县大坪工业园区建设成效明显,大坪工业园区入驻企业达到9家,中电投投资的年产80万吨氧化铝项目进展顺利,今年底前将正式开工建设。

  以城镇新区开发为龙头,着力推进城镇化

  实施城镇化带动是加快推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自从2010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倍增计划”以后,各民族地区着眼长远,超前谋划,围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扩容提质,锁定目标,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特别是去年以来,各民族地区抢抓机遇,以“5个100工程”城市综合体和示范小城镇建设为载体,坚持规划先行、组团开发、综合配套,全力加快城镇化建设。务川自治县2013年计划实施城建项目37个,总投资112.2亿元,实施城市道路工程32.8公里。目前,新区骨架路网基本形成,城市综合体、物流、商业开发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主城区面积拓展到10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8万人。道真自治县积极加大城镇扩容提质力度,城市道路、供排水、市民休闲广场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开发建设蓬勃发展。同时,少数民族地区充分利用武陵山区民族团结模范区建设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充分结合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村庄整治、农村茅危房改造等项目,突出民族文化特色和特殊的地理条件,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村寨建设。道真自治县实施了6700余户民居风貌改造工程,今年1—6月,完成城镇建设投资15亿元。

  以特色高效农业为目标,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农业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遵义市民族地区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发展基础。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加大“三农”扶持力度,特别是针对民族地区,整合各类资源,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全面倾斜,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各民族地区找准自身优势,突出发展重点,按照“规模化、集团化、专业化”发展的思路,围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本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2012年,全市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粮食总产量30万吨以上,烟叶50余万担,实现产值6亿余元。道真自治县针对县域优势地形环境,坚持因地制宜,围绕重庆市场大力发展餐桌农业和健康产业,新建农民专业社8个,培育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14家,实现农业增加值2.75亿元,带动了经济发展。务川自治县为推动产业化的飞速发展,建立起“龙头带动、服务连接、基地生产、户为单位”的产业发展模式,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烤烟、金银花产业,主攻畜牧、茶叶、干果产业,加快培植蔬菜产业。各种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农民人均纯收入中的47%来自农业产业,基本建立人均6000元的产业支撑。

  以交通水利等为重点,着力夯实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只有切实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才有可能,才能实现同步建成小康的目标。近年来,该市累计投入150多亿元,开工建设了务川至正安高速公路、通乡油路、通村公路等交通项目,实施了道真大沙河、务川岩溪、茅天等一大批骨干水源工程项目。同时,加快实施道路、电力、通讯、教育、卫生、给排水、污水处理、垃圾清运等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工程,切实做到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交通畅达、饮水安全、用电可靠、通讯便捷、生活方便、环境优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基础保障和发展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