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民生疾苦 笔触震撼心灵
——《民生7+3》作品讨论会侧记
□本报记者 蒋兴华 顾 怡
《民生7+3》自去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推出以来,好评如潮。社会各界许许多多的读者在读了该书后,用“ 振聋发聩”等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读后的感受。
言由心出。
《民生7+3》是一本怎样的书?为何会在当今阅读处于低潮的时候,该书会被社会各界人士拍手叫好?
9月15日,由省经济文化促进会、《贵州民族报》社、《山花》杂志社主办,贵州黔坤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承办的《民生7+3》作品讨论会在贵阳召开。
《民生7+3》由十届省政协主席王正福作序,省政协秘书长李月成所著。该书提出了群众有饭吃、有房住、有衣穿、有钱用、有水喝、有医院就医、有学上7个最大的民生问题,以及边远贫困地区群众在逢年过节有肉吃、有火烤、有酒喝3个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即“民生7+3”。每个民生问题从小处着眼,大处落笔,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生动解读与深情诠释,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办法。该书出版后,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研究员李晓兵,省政协原副主席何永康欣然作评,见诸报端;中宣部主管主办的《党建》以《李月成和他的“民生7+3”》为题发表长篇评论;人民日报社主办的《民生周刊》以《让幸福来得更加真切》为题发表长篇评论;《人民政协报》、《当代贵州》以《一生情结一本书》、《原来也可以这样地说话》为题发表长篇评论;《贵州日报》以《情真意切论民生》为题发表长篇评论。省内外诸多知名学者专家在多种讲座中以此为例,反响强烈,几乎是一夜之间出现了一个《民生7+3》现象。
作品讨论会由省委讲师团原团长、省情研究会会长、省核心专家龚晓宽主持,会上,作者李月成首先介绍了自己写作《民生7+3》的初衷。与会专家学者高度评价了《民生7+3》的思想意义和教育意义。一致认为《民生7+3》是对民生问题最深情、最深刻、最深远和最深邃的解读。
李月成(省政协秘书长、《民生7+3》作者):自己生长在农村,长期在基层工作,无论调到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变的是地方,变的是工作,不变的是对广大农民的深情。在不断地和广泛地接触老百姓的过程中,愈发感觉到什么是人民群众的所想、所需和所盼,也愈发觉得解决民生问题刻不容缓。什么叫“民生”?民生就是“十个有”,若能真正做到“十个有”,群众就不会上访,就不会发生群体性事件,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会坚如磐石、稳如泰山。因此,长期以来的所闻、所见、所感、所思,触发了我写这本书的动机,书的写作时间不长,是自己一生的思考和实践。一生情结一本书。
刘庆鹰 (省报业协会会长、省政协文史与学习委副主任、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省管专家):《民生7+3》既不是单一的纪实著作,也不是纯理论的学术书籍,更不是一般性的心得体会。从书名上看,似乎书中讲的是为官之道,细细读来,发现书中包含着许多与为官有关的学习之道、调查与研究之道、做人之道、处事之道,特别难能可贵的是,月成同志结合自身实践和理论思考,精心提炼出的《民生7+3》这个主题,将贵州这样的民族地区,如何践行宗旨、服务民生、把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提到了新的高度,读后使人振聋发聩,深受启迪。
《民生7+3》的作者笔为情所驱,文为情而发,没有虚伪,没有尘埃,惟有心系民众、肝胆相照,惟有火一样的深情在汩汩流淌;全书自始至终读不到官气、暮气、八股气、书生气,作者的党性原则鲜明,领导艺术辩证,看问题的方法一针见血,思索更是严谨有序;作品的风格新鲜、朴实、可亲,作品的文辞谦和平易、深入浅出、入情入理。值得专门提出的是,那些洋溢在书中让许多农民一听就懂的大实话,大白话为全书增色不少,使作品沾满泥土的芳香,沁人心脾,意义深远,让人过目难忘。
吴祖平(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省政府参事、省管专家):读这本书让我感觉非常的亲切,是一个朴实的人写了一本朴实的书,做了一生朴实的事,在向读者宣讲朴实的理。朴实,是这本书感动我的最大的亮点。
第一,朴实的记录和展示了悠长的岁月,从广阔的视角上书写了广大农村的民生之盼,民生之急,也给当代的年轻人作出了警醒。
第二,朴实的记录和展示了一个农民的儿子和一个党的干部的亲历所为和朴实行动。特别是在我们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执政为民,如何在实际工作中,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落实到我们最具体的衣、食、住、行上来,让贫困群众过年有酒喝、有肉吃、有衣穿、有火烤。
第三,朴实的记录和展示了我们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人,为圆中国梦的贵州篇章正做着不断追求,引导我们如何来思民生想民生,如何来服务民生。
陈扬(省委党校副校长):作为一个读者,我按照《民生7+3》的这个模式作一个点评。对书的评价有七点,首先这本书涉及了民生最基本的问题;第二涉及了贵州省最大的一个社会群体——广大的农民,尤其是一千多万贫困农民;第三是娓娓道来;第四是用最朴实的群众语言,让人读起来感觉很亲切,特别是对老百姓感觉亲切;第五是表达了最深厚的感情。虽然书中也有很多的政策,建议这类的内容,但是充满了感情;第六是揭示了贵州最大的社会问题;第七是引发了广大的贵州群众的最大共鸣。
杨沛源(省政协研究室副主任):首先,当前民生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其次,《民生7+3》是一个解决民生问题的正途,执政也好,为官也好,该书提供了一条正确的途径;第三,书中教了我们很多方法,有很多正确的方法和正确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这本书在贵州出版,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它的必然性。作者用半年的时间写了三十多年的所作所为和所悟所感,这也是他人生的一种体验,一种浓缩。因此,我认为在贵州出版界这应该是一件大事,大家的评价也很好,文风上很清新,看了以后很受启发,很受教育。我认为内容上还应该再扩展一些,再往上提升一些,这样更有中国风情,中国韵味,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作者在三个民族自治州工作过,他的民族性很强,书中刊发的图片,相信不仅是我们贵州人、外省人乃至外国人看到都会引起共鸣的。
李卫红(《贵州日报》副总编辑):首先,《民生7+3》这本书充满了沉甸甸的民生情怀、公朴情怀。书中那种纯粹和干净让人想起了毛老人家说的,一个大写的人字,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还让我想起了“大爱如山、大爱无疆、上善若水”等这些词语,让人非常的感慨和震憾。第二点是该书具有知行合一的现实性。社会学家费孝通曾说过:“在我们身处这样的一个大时代,一定要对得起,一定要跟得上要赶得上对这个大时代的担当和责任”,我从这本书当中受到了这样的启法。第三点是从这部作品当中我们读到的不仅仅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一个方法论,更多读到的是对人、对生命、对人生的一种关照,也就是说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当官从政是为了谁,是依靠谁,也有很正确的世界观在里面。《民生7+3》不仅是一部文风朴实的作品,而且体现的是作者扎实的、深入的工作作风和精神 。
石朝江(省社科院正厅级干部):现在出书的人很多,可是这本的确是一本好书,已经印了上万册,现在一本都不剩。
孙中山就曾提倡过民生主义,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要实施好这个宗旨是很不容易的。《民生7+3》很受欢迎,评价那么高,印了上万册还供不应求,准备印第三版,说明这本书确实是一本围绕宗旨关注民生的好书。
如果再版时,希望采纳大家的意见,对一些数据等,做到更准确,争取一版比一版更好。
李三旗(省旅游局副局长):读了这本书的第一个感受是受教育。最近大家都在积极的参与到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电影《杨善洲》的真实事迹感动了很多人。看了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又一批从基层成长起来的党政干部的风彩。
第二个是受感动。感动于内容的真实性,说实话现在要到书店里买到一本好书很困难,选了半天找出来的书也不过只有少部分值得一读,其它可以说都是一堆废纸。当今是一个精神碎片和文化碎片结合的时代,当然这个时代在中华民族大发展、大跨越,或者说是走出一个更加坚实的一种文化的历史阶段,那么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记录原真性的东西很重要,原真性的东西具有很强生命力。希望作者厚积薄发,再写出深厚的、有根底的、思想境界高的书。
张胜荣(贵州财经大学教授):读《民生7+3》总的感觉是对贫困人群的描述非常贴切,真实感人,可以看到作者认人知心,把群众的事看成是大事。对下一步的再版和修改提一点建议:第一,进一步把内容写得更丰满一些,对基本的需求吃饭问题以及由吃饭问题产生出来的一些派生需求,需要再提炼出来。第二是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应相结合,不能忽视精神需求,再版时应该在这方面进行补充。第三是如果这本书能够留给大家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相关的担当者、责任者也就是我们的官员们要进一步的思考,给出一些启发,产生更大的影响。
朱家淮(省经济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当我刚见到《民生7+3》的时刻,书名令我怦然心动,感到《民生7+3》很新奇、很独特、很别致,油然而生联想到耳熟能详的民谚俗语:“银是7,金是3,金3银7加一起,十全十美阖家欢!”于是,趁兴开卷看阅,越看越有兴趣,越看越爱不释手。阅毕,竟兴奋得拍案叫好!啧啧称赞:“写得真诚、真心、真实、真情、真意、真切”。书中字里行间的诤诤之言,萦绕耳际,叩人心扉,益人启迪,思绪浮翩,感触深刻,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作者李月成生长在贫困山区苗族村寨的贫寒农民家庭,他念念不忘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始终保持着农民的本色。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当了领导干部,心里矢志不谕的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因此无论在乡(镇)、县级领导岗位上,或是在州、市领导岗位上,他都坚持长期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第一线,坚持接“地气”,洞察民情,了解民意,关注民生,农民有什么困苦?农民有什么忧愁?农民期盼什么?农民想要什么?他能心知肚明,一清二楚,经梳理明晰,认真研究,分析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策。
李光平(省政协研究室综合处处长):这本书还没有出版之前我就已经看到了很多的文章,该书展现了一种新的文风、新的政风、新的学风和新的官德。
从文风上,善于用浅显的文风表达出深入的道理,体现了几代党的领导人倡导的新文风。从政风上,把老百姓的事情当作当官执政的第一要务,书中“把老百姓的事办好就是最好的政治”这句话正是体现了新的政风,将这句话做好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要长期地做更加不易,但这种政风正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执政的宗旨,也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优秀执政官员的政风。从学风上讲,就是要善于研究我们身边的事,群众的事,特别是现在的政治学者、经济学者宏观的研究比较多,但细致到老百姓具体的生活的事情相对较少,月成同志的这本书,不浮燥,实实在在地讲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者本人担任过县长、州长,说得出,就做得到,开创一种善于研究身边事,不哗众取宠的新学风。该书还体现了一种新的“官德”。作者本人做过三个自治州州长、省直三个厅局的一把手,从官员的角度来讲问题,但他做行政官员敢说敢为,做学者实事求是,体现了新的“官德”。
岳向敏(贵州黔坤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李秘书长将多年在基层工作的真实经历及其感同身受的民生问题梳理成《民生7+3》这本书。以老百姓的语言,将深入民族山乡的诸多细节娓娓道来,思想深邃、朴实无华、情真意切,文字活跃,让我们重新深刻的认识“民生”这一重大问题,令人耳目一新!
民生问题不只是政府的责任,我们作为一家快速发展的本土文化企业,也应本着有良知、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品质、有道德的标准要求自身,认识到自己对社会的和谐和稳定、弘扬正能量同样负有社会责任。我们能从书中学习到如何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是我们参与此次活动得到的最大的启迪与收获!
张忠兰(贵州人民出版社总编室副主任、《民生7+3》责任编辑):民生问题本来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悠关每一个群众,所以该书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除了这个基本的条件之外,还有两点:第一,真。整本书的事迹真,材料真,语言真,感情真。第二,情。作者在这本书中所表达的感情真切、深遂,在编辑整本书的过程当中,我们都能看到,都能体会到作者的一片赤子之心,还有他对事业、对群众的深切的爱。所以,作为一名阅读这本书的读者我首先就被这本书、被作者所感动。这本书还具备了很强实用性,它可以成为许多基层干部的很好的学习材料,“为民务实清廉”,这六个字也是《民生7+3》从头到尾所体现的主题。
赵雪峰(省委政策研究室农村改革试验办主任、诗人、评论家):“民生”一词由来已久,论述更是浩若烟海,无论怎么论述,难以找到新的语感和新的观点,这是书写“民生”最大的难题。李月成同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用一种轻松、人性、别开生面的文字将一部有血有肉的“民生”文本摆在读者面前。尤其以“7+3”的算术格式作书名,带着“7”与“3”的强烈诱惑、疑问冲击眼帘,可谓独具匠心,别开生面,少却了板着面孔说民生,带着沉重说民生,带着教条说民生,照抄照搬说民生,东拼西凑说民生,老生常谈说民生的腻味和烦累。而什么是“7”什么是“3”?读罢恍然大悟,让人感到“哦,原来政论也是可以这样说的”。文字活跃,生动感人,令人耳目一新,精神倍振,兴趣倍增。
感谢月成同志让我痛痛快快的哭一次,《民生7+3》唤醒了我们沉睡多年的记忆和良知。 无疑,这是一本有良知、有思想、有文化、有情感、有品质、有道德、教人从善的好书。
曾山(贵州山城生态房地产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我被作者关注民生、关注百姓生活的精神所感动,作者的言行感动了我、教育了我。现在,我们想通过扶贫生态工程,把山区贫困的百姓搬到城市居住,并把带动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作为我们的一种目标。此外,我有一种想法,是否可以以《民生7+3》为蓝本,拍一部电视剧,把书中要表达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形象化,让更多普通人受到教育和启发。
农文成(《贵州民族报》社社长、总编辑、作家、诗人、评论家):为什么我们要策划这样一次作品讨论会,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把好书宣传好,传播好,推荐好,造福于读者,造福于民众,这是我们的一个想法。第二是该书具有政治价值。对一本书进行考察和分析,从社会的属性来说,要看这本书是否具有社会价值和社会责任,他提出的问题是否具有建设性和前瞻性,唯有如此,这本书才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现实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这些现实意义和现实价值从哲学的角度来说,还具有一个普遍的意义,这样,才体现承上启下的社会功能 。
李寂荡(《山花》杂志社社长、主编、作家、诗人、评论家):此书没有空话、套话,非常实在,文风和内容上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我认为本书也可以说是一篇专题的论文,论点公允,论据充分,用详实的数据和具体的事例作为支撑。这本书的数据是非常多的,可见作者在写作中,花了很多的时间对这些数据进行搜集、采纳和整理,所以有很强的说服力。
在该书中,作者加入了个人的经历和行政工作的经验,我们可以看两块:一块是童年的记忆,对于农村生活的艰难,对农村劳动的记忆,这也可以说是切身的记忆,有着切肤之痛,所以读来非常的感人,对那些从乡村走出来的人们回味农村艰难的生活带来共同的感受。另一块是行政工作,主要是在黔东州政府和普安县工作时的经验,作为佐证,而且几乎每一章都用了党的十八大报告作为引子,整本书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性,并且提出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有很强的实践性,这是一本了解贵州省情、贵州农民民情的有价值的参考书。
王小梅(《贵州日报》记者):我们很多人都是从农村出来的,但是随着时间的逝去,我们已经忘却了很多,对我们曾经出生、成长的地方并没有那么的深爱。这本书告诉我们,应该回到乡村,重新去了解,不能只是走马观花的去看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而是要深入到农民的身边多做面对面的沟通和交流,这种交流可以让都市与乡村之间的距离缩小,以后我们要多关注民生这一课题并深入讨论和探索。
龚晓宽(省委讲师团原团长、省情研究会会长、省核心专家):今天大家的热情非常高涨,感谢大家。感谢月成用心血写出了这样一部感动人心、反映贵州现实的力作。今天出席讨论会的人员结构非常好,有来自经济、社会、新闻的各界精英和来自经济学、民族学、文学、新闻学等不同学科的代表,对民生问题进行了探讨。大家的发言很有代表性,一致认为《民生7+3》是一部好作品。该书激起了我们心中的激情,激起了我们对党的热爱。 今天的这个讨论会,最大的亮点就是从这本书中反映出了我们时代的一个大主题,这个主题就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我们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是我们的执政之基,执政之本,意义重大。
(本版刊载的发言内容,系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