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愧雄奇冠此州
——贵阳东山纪游
□聂舒元
贵阳东山,俗称“老王山”,又称“栖霞岭”。位于贵阳城东郊,其实现在应该算是在城里了。据考证,东山开山建寺,自元代就开始的,与贵阳筑城基本是同步进行的。明初洪武年间,有洪忠和尚在东山上建三省寺,后改名为法昙寺。明成化二年(1466年)起更名为东庵。至明万历年间,东山已成为“贵阳十景”之首(贵阳十景:东山胜概、藏甲遗踪、贵竹清风、铜鼓遗爱、鸦关使节、狮山将台、灵泉印月、圣水流云、虹桥春涨、龙井秋阴)。清道光年《贵阳府志》载:“东山寺,在府城东山上,明嘉靖年间建,崇祯二年重修,康熙二十四年增修。旧有关圣殿三楹,岁久就圮。嘉庆十六年改建。道光二年添建奎阁。左度石脊更有庙五楹,俯临峭壁。旁一亭锐出岩唇,亭下有洞,山坳有培风亭,山半有振衣亭,其上有小鲁亭,巡抚田雯建。”
沿石级而上,依旧可见“云坡”、“忍耐”、“忠孝”、“云深处”、“栖霞岭”、“天然奇妙”、“为善最乐”、“一路福星”、“一览众山小”等摩崖石刻或残留痕迹在山道两旁的崖壁上。这些弥足珍贵的古迹,足见当年贵阳的文人雅士对东山的珍爱,东山无疑是他们登高眺远,把酒临风抒发豪情壮志的最好去处。
攀登完石级,来到只剩台基的东山寺正殿山门前,赫然可见一巨大草书“龙”字摩崖石刻和《重游东山》诗碑,均系赵德昌所为。“龙”字字高3.6米,宽2.3米。诗碑高3.3米,宽1.3米,厚0.2米,其上竖向行楷阴刻:《同治甲子夏五月重游东山》
东岭路如梯,云深曙色迷;
仰攀高鸟近,俯视万峰低。
酒醉戈为枕,更阑月映溪;
举头天尺五,拟上岱山西。
赵德昌不但在此处可见他的刻诗题字,在黔灵山的九曲径的崖壁上他草书一巨大“虎”字,与此处的“龙”字恰好一对。黔灵山还有他楷书阴刻“多行好事,广积阴功”八个大字,在相宝山碧云洞崖壁上,他还刻有“黔阳半壁”四个大字。在织金县的东山刻有“佩剑披云”四字等等。
赵德昌何许人也?如此喜好舞文弄墨。赵德昌,字达庵,贵州郎岱人。在贵州历史上清末的“咸同之乱”中,因平叛有功,于同治三年(1864)年荣升贵州提督。赵德昌虽为一介武夫,却“颇习文学”,喜好作诗题字。有学者认为赵德昌的一些摩崖石刻系出自他的幕僚孙清彦之手。孙清彦,字士美,号竹雅,云南人,曾在赵德昌麾下主理文案,擅长书画,一代名士。同治三年五月,赵德昌荣升贵州提督(全省军事最高长官)后,重游贵阳东山,意气风发,豪情万丈,于是写下了诗碑上的《同治甲子夏五月重游东山》诗。
历史有时真是巧合,一百多过后,当人民共和国的两位叱咤风云的大元帅朱德、陈毅游了贵阳东山后亦同样赋诗赞美。朱德总司令的《上东山》:
登峰直上画楼台,
春色满园眼底开;
四面环山成屋海,
河水清清绕市来。
陈毅元帅《过贵阳》:
闲步跑上东山头,
贵阳全景一望收;
新城气旺旧城尽,
不愧雄奇冠此州。
漫步在荒草萋萋的东山寺正殿台基上,还会想到许多著名历史人物,他们对东山的吟咏赞颂,借景抒怀的诗文很多。首先想到的是王阳明,他的《栖霞山》诗:
古洞生寒客到稀,
绿阴荒径草菲菲;
出悬绝壁留僧偈,
花发层萝绣佛衣。
提榼远从童冠集,
杖藜真觉鹤猿知;
石门遥锁阳明洞,
应笑山人久未归。
这是五百年前阳明先生眼中的东山。“古洞生寒”、“绿阴荒径”,悬崖峭壁上是僧人们题写的偈(禅理诗),仙鹤在古树间时停时飞,猿猴们在树间石上自由戏耍,开满小花朵的藤蔓爬满了参天的古树。除了山居的和尚游人也不少,远远地看到书童们提着酒壶上山,他们的主人们正在山上吟诗作对哩。诗人策杖而行,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家乡的阳明洞怎么样了呢?早已是石门紧锁,他的主人久久未归!
自此以后,名人雅士们游东山的人那就更多了,例如明末贵州提学副使吴国伦作《东山》诗。清代有人称“西南巨儒”的郑珍、莫友芝曾同游东山,郑珍作有《偕郘亭游东山》诗。清代著名书画家袁思韠,贵阳举人,曾事两广总督张之洞,颇受器重。所书匾对楹联誉满海内,他在东山摩崖题刻“栖霞岭”三个大字至今依稀可见。到了近现代写东山的诗文那就更多了。
过了东山寺台基,又有一处石刻,“君山读书处”五个字镌刻在一不太显眼的崖壁上,与赵德昌的“龙”字和诗碑比起来,显得有些冷清。然而正是这不显眼的五个字,使得又有一个贵州历史上著名人物跳入脑海。
明代末年,在贵阳有一位读书人叫杨大宾,字君山,年少时常到东山上来攻读诗书,后中了举人。杨大宾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任浙江德清县知县,他为官后“性简直,以德化民,如家人父子”,有一年,天大旱,百姓无法完成沉重的租赋。作为父母官的杨君山助民抗租,最后只得自刎为民请命。杨大宾死后,当地百姓建专祠奉祀。
家乡贵阳,人们十分钦佩他,便在他少年时读书的东山上刻石“君山读书处”,以资纪念。杨大宾的朋友贵阳人潘骧赋诗赞到:“读书人已往,现存读书处。遥想抗心时,古今旦暮遇。至今苍莽中,先生神所据。我来览遗踪,旷望动暇慕。庶几辅嗣魂,居然士龙晤。空山久寂寥,依稀宛相语。”只要是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事,人们一定会记住他的,自古犹然。
秋天的风有些凉意,不知名的小鸟鸣叫声此起彼伏,树叶在秋风中沙沙作响。我似乎听到杨大宾的朗朗书声,为民请命时的呐喊声、长啸声;听到了赵德昌把酒临风吟诵声:“仰攀高鸟近,俯视万峰低。酒醉戈为枕,更阑月映溪”。何等气概啊!听到了朱总司令、陈老总上东山时那朗朗的笑声、吟唱声。我也似乎看到了王阳明拈须苦吟,一脸惆怅;看到了郑珍、莫友芝呼朋引伴,踏歌而行,饮酒赋诗,无不快哉。东山接纳过多少名人雅士,又出过多少赞美的诗文,演义过多少美丽动人的故事,谁能说得清?它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山啊!
再往上走就是东山寺的后山了,本该是东山上观风景的最佳去处。当年陈老总“贵阳全景一望收”,就是在后山望见的。然而,就在那“大革文化命”的年代,在把东山寺破坏殆尽的同时,还把电视发射塔犹如一把尖刀插在了后山,这一插就是几十年。现在电视发射塔的功能已基本消失,但那把“尖刀”依然雄赳赳地插在那里,见之,让人心生寒意。
我想,我该下山了,我要去大声疾呼,救救东山吧!它是贵阳历史文化中的圣地,他是建生态文明城不可缺少的元素。我们与其到处搞仿古建筑,不如还贵阳东山的本来面目。
“不愧雄奇冠此州”,既是陈毅元帅的诗句,更是对贵阳人的殷切期望,记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