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颢的《黄鹤楼》与鲁迅的“剥体诗”
□马一凡
黄鹤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历代写黄鹤楼的诗很多,但崔颢的一首《黄鹤楼》七律,人称最佳,请看他是怎样写的: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一首诗不仅是崔颢的成名之作、传世之作,也为他奠定了一世诗名的基础。此诗写得意境开阔、气魄宏大,风景如画,情真意切。且淳朴生动,一如口语,不能不令人叹为观止,因此历来为人们所推崇,被列为唐人七律之首。即使有一代“诗仙”之称的李白,也不由得佩服得连连赞叹,觉得自己还是暂时止笔为好。为此,李白还遗憾得叹气说:“眼前好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文学创作最忌模仿。但有时为了达到让新作引人注目和便于传播的目的,却故意却套剥人们熟悉的名作,以收到“借马赶路”的特殊效果。所谓“剥体诗”就是将前人的诗歌或更改词语或颠倒句序,使其另立他意的一种诗体,大都以别开生面的幽默调侃或入木三分的辛辣讽刺传世。
鲁迅先生就有一首故意套用唐代诗人崔颢的《黄鹤楼》的“剥体诗”,它产生了出奇制胜的讽刺效果。现将此首政治讽刺诗抄录于下,并略作诠释,以飨读者:
阔人已骑文化去,此地空余文化城。
文化一去不复返,古城千载冷清清。
青年队队前门站,晦气重重大学生。
日薄榆关何处抗,烟花场上没人惊。
1933年1月,日军进犯山海关,国民党“奉命撤退”。山海关很快为日寇占领,华北形势十分危急。在这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头,广大爱国的青年学生纷纷要求抗日,而国民党政府不但不抵抗,反而急急忙忙将北平大批珍贵古文物搬运到南京。素有“民族魂”之称的鲁迅,目睹此状,怒不可遏,用饱蘸愤怒之情的如椽巨笔,写下了《崇实》一文,深刻地揭露和讽刺了国民党反动派爱“财”不爱“才”,爱“物”不爱“人”的腐败行径。文中刻意套剥点化了崔颢的《黄鹤楼》诗,在56个字中更换了35个字,读来十分上口易记,几乎使人过目成诵,因此成了匕首投枪般的千古绝唱。据周振甫先生编的《鲁迅诗全集》上说“这首诗没有题,原文感叹大学生不如古董……”“只剥崔颢《黄鹤楼》诗以吊之。”据“吊之”补题为《吊大学生》。
该诗见于鲁迅写的《崇实》一文中。最初发表在1933年2月6日《申报·自由谈》上,署名何家干。后收入《伪自由书》。在此前的1月30日鲁迅先生还写了《学生和玉佛》一文,后有一首政治讽刺诗可作为读该诗的参考:寂寞空城在,仓皇古董迁。头儿夸大口,面子靠中坚。惊扰讵云妄?奔逃只自怜。所嗟非玉佛,不值一文钱。(见山东文艺出版社《鲁迅选集·杂文卷》
“首联”中的“阔人”是指那些腰缠万贯的国民党达官贵人。一个“骑”字大有漫画般的讽刺效果。“文化城”明指几朝故都的北平城,实则是“顺势带一枪”,讽刺江澣等人要求当局“明定北平为文化城”并撤除“北平的军事设备”,以求得北平免遭日军炮火的建议的幼稚可笑。
“颔联”中的“文化一去不得返”是指这些“价值连城”的古文物,这一去便不知葬送于何人之手,“古城千载冷清清”指北平城一旦沦陷日寇之手,就决难恢复昔日的繁荣了。
“颈联”既愤怒地指责了成千上万的活生生的大学生和几百万人发竟还不如几车“古董”的怪现象,又暗示满腔热情的大学生看不透“党国”、“国策”的实质,去搞什么抗日救亡,那只能是“晦气重重”,自触霉头了。
“尾联”中的“日”显然系每时日寇,“薄”是迫近、逼近之意,“榆关”,即山海关。在历史上它是抵御外辱的重要关隘。“何处抗”是说哪里有抵抗日寇的军队?暗责山海关完备部队的不战而“奉命撤退”。下句化“烟波江上使人愁”为“烟花场上没人惊”是颇有深意的。昔日崔颢在“烟波江上”思念故乡尚满腔愁绪,而今天在日寇强占我大好河山,国破家亡的情势下,本应同仇敌忾,共御外辱,而“党国”要员竟无人忧愤!读此句很容易让人想起杜牧《泊秦淮》中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又会很自然地由“秦淮”联想到南京当局,正在无忧无虑地过着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真是令人气愤!
综观鲁迅先生的“剥体诗”,源于崔诗,经过妙手点化,脱胎换骨,为我所用。句句似匕首投枪,尖锐异常。它与崔颢的《黄鹤楼》诗一起,堪称古今“双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