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2期 本期13678版 当前B2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13-04-18


  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的热播,引来好评如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浓墨重彩刊发知名学者评论,赞誉有加。尽管奢香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事迹电视连续剧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奢香率部在贵州大力开置古驿道的业绩却鲜为人知。为此,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民进省委在提案里指出,奢香古驿道纵横贵州,新开辟或整修了以贵阳为中心纵横贵州的五条古驿道。这些古驿道见证了贵州开发和发展的历史,其不仅具有人文科考和历史保护价值,还具有观赏、游憩的生态旅游等价值,是一条有待开发利用的“文化线路”,贵州不应舍弃这一历史瑰宝。

民进省委建议——

科学开发奢香古驿道文化线路

□本报记者 王卫华

热播剧展示贵州文化

  “以历史为蓝本,活色生香地再现了600多年前一段惊心动魄的巾帼故事。”在第26届中国电视金鹰奖颁奖典礼上,颁奖词念及此,“贵州制造”电视剧《奢香夫人》的片花出现在获奖的大屏幕上。
  据悉,《奢香夫人》从全国806部参评电视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26届金鹰奖优秀电视剧奖,独揽“最佳美术奖”,入围观众最喜爱女演员奖,成为我省首个在金鹰奖连中三元的电视作品。
  艺术再现600多年前贵州历史上这样一位彝族女英雄和女政治家,一直是贵州文化人多年的愿望。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在中央电视台一频道黄金时段热播后即引来好评如潮,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浓墨重彩刊发知名学者评论,赞誉有加。
  “奢香夫人是彝族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女政治家,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引进先进的教育和科技发展贵州的典范,她在贵州的开发直接推动了贵州建省,是西部开发的先行者。拍摄电视连续剧《奢香夫人》,是让更多的人知晓中国历史上这位了不起的女性。”省政协原主席、著名作家龙志毅认为,奢香夫人的政治功绩和历史地位应该和王昭君、文成公主等中国历史上这些杰出女性相提并论,奢香夫人的功绩也应该彪炳史册,光耀千古。
  “近年来,着眼于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我省一直倾力打造一批反映少数民族题材的影视剧,比如《阿娜依》、《滚拉拉的枪声》等等,尽管一定程度上集中突出了少数民族的地域风情,展现了当地的民族文化,但都很难在创新与传播效益上取得令人满意的突破。”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的潘文贵说, 《奢香夫人》是一部以彝族历史文化为题材,充分融入了独具特色的彝族文化元素的电视连续剧。头顶英雄角、身穿裙裤的彝族男子;戴绣花头帕、衣饰鲜亮,能歌善舞的彝族女子;剧里道具都切合彝族的民族文化特点。所有能够展示彝族风貌的元素,均运用得淋漓尽致。这让观众如临其境,又似乎穿越时空,回到了600年前那个戎马倥偬而不失浪漫的年代。 《奢香夫人》的成功打造与高效传播,不仅为我省影视文化又添上了一部力作,更是为我省宣传多姿多彩、团结融洽的少数民族文化创造了一扇窗口。
  “《奢香夫人》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有浓郁、独特的彝族风情。”有专家指出,从风景到民俗,从服装到礼仪,都能给人一种奇妙的视听享受。首先,电视剧《奢香夫人》主要拍摄地是在奢香夫人所生活的故里——毕节试验区的大方县、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一带,重要拍摄地点是在“贵州宣慰府”。“贵州宣慰府”是执政官邸,是历代宣慰使处理事务的地方,已毁于战火。为了更好地还原历史,当地政府斥资几千万元资金重建。“贵州宣慰府”八院九层,九进九出的院落,青瓦红墙,依山而建,大气磅礴。王殿是核心,是排兵布阵的地方,殿内布局色彩搭配美轮美奂。外景拍摄上,也是水西原地,现大方县及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一带。所拍摄的古驿道,就是600年前奢香开辟的龙场九驿,让人亲临其境,真实再现。
  其次,精美而丰富多彩的彝族服饰亮丽耀眼,展现了彝家的审美及文化。除集中展示了彝族男子头顶英雄角及身穿裙裤的装束,彝族女子戴绣花头帕、多彩配饰和老人、儿童的精美服饰外,彝族的头饰最有代表性。仅就奢香夫人的服饰分为多种,其中主要有两种:一是奢香的少女时期,“体现在头饰上,既象征平安幸福,又寄寓着吉祥如意”;二是摄政后,奢香夫人的头饰变成了圆盘包头,上面缀满了竖条的银饰,相当于奢香的官帽。电视剧中还将彝族礼仪、婚丧习俗等展示给观众,使世人对彝族的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

古驿道见证开发轨迹

  “奢香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事迹电视连续剧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奢香率部在贵州大力开置古驿道的业绩却鲜为人知。”在省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民进省委在提案《关于保护开发奢香古驿道文化线路的建议》里指出,奢香古驿道纵横贵州,新开辟或整修了以贵阳为中心纵横贵州的五条古驿道。这些古驿道见证了贵州开发和发展的历史,其不仅具有人文科考和历史保护价值,还具有观赏、游憩的生态旅游等价值,是一条有待开发利用的“文化线路”。
  历史记载: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贵州宣慰使霭翠逝世后,其妻奢香摄贵州宣慰使。当政期间,坚持与中央政权修好,反对贵州都督马晔妄图挑起战争,乘机诛灭“水西”各部的阴谋,同时战胜内部分裂势力,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在中央政权和西南各民族人民的支持下,开辟龙场(今修文)、六广、谷里、水西(今黔西)、奢香、金鸡、阁雅、归化、毕节等九驿,为巩固西南边陲,发展水西经济,做出卓越贡献,被封为“顺德夫人”。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奢香主持修建的“龙场九驿”之古驿道,迄今尚存一些路段和桥梁,主要是蜈蚣桥及蜈蚣坡路段,谷里驿路段,朵妮桥及朵妮桥路段,西溪桥及奢香驿路段,阁雅驿路段。蜈蚣桥位于修文县洒坪乡蜈蚣桥村南,万历年间,贵州宣慰使安国亨重修,改名“龙源桥”。蜈蚣坡路段位于修文县洒坪乡蜈蚣桥村,长约5公里。谷里驿路段位于黔西县谷里镇北1公里,现存路段长2公里。朵妮桥位于黔西县谷里镇青龙村与甘棠乡三角村间,东西向,跨皮家河,为五孔弧形拱桥。西溪桥,原称“勤善桥”,位于黔西、大方交界处,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重修,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再建。奢香驿路段位于黔西县林泉镇卫星村北,现存250米许。阁雅驿路段位于大方县双山镇与竹园彝族苗族乡交界之落脚河西岸,全长15公里,现存小阁雅至双山乡一段,长约5公里。
  “奢香开置驿道对明朝开发贵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只是密切了贵州与湖广、四川、云南的联系,更是密切了朝廷与贵州地方的联系。”民进省委在提案里指出,这些驿道直接带给贵州这片土地先进的经济与文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大开发、大移民,最终促成明王朝在贵州建立布政使司,使贵州成为当时全国的第13个行省。奢香置驿是贵州历史开发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600多年历史过去,奢香古驿道掩没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民进省委在提案里指出,这些驿道如今已被贵毕、贵渝、贵新、黔滇高速公路所替代。千秋古驿遗山野,高速路旁边的古道已废弃,有的路段和周边遗物已被破坏贻尽。 奢香率部修建的古驿道,正在冗长的岁月中慢慢消隐,有的隐藏在深山老林之中,有的悬挂在风险的岩峰山腰,有的耸立在海抜最高的山顶上,有的埋在了水库底下,有的变成了田土,有的变成了住家户。更为甚者,听说前些年,从云南方面传来消息,云南茶马古道的一些马蹄印石头,是从贵州的一些地方买去的。

科学开发历史的瑰宝

  “文化线路的概念,是世界遗产保护领域近几年来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名词。”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1993年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西班牙境内路段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次年,“文化线路”作为新型文化遗产被首次提出。1998年从事文化线路研究的专门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文化线路国际科学委员会”成立。2003年3月17日至22日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委员会委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实施文件《操作指南》上作出了新一轮修订计划,将有关文化线路的内容加入其中。随后,阿根廷的科布拉达·德·胡迈海卡山谷再次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一重要信息表明,文化线路已开始成为世界遗产保护界的热点之一。
  “贵州驿道文化线路的价值构成是多层面的。”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旅游学院的吴晓秋认为,奢香开置的驿道既有作为驿道整体的文化价值,包括散落其间的不可移动和可移动文物自身的历史价值,及因驿道而产生的不同区域间交流、对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又有驿道赖以存在的生态价值和驿道沿线自然景观、人文遗迹等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旅游价值。
  “奢香古驿道纵横贵州,新开辟或整修了以贵阳为中心纵横贵州的五条古驿道。这些古驿道见证了贵州开发和发展的历史,其不仅具有人文科考和历史保护价值,还具有观赏、游憩的生态旅游等价值,是一条有待开发利用的‘文化线路’,贵州不应舍弃了这一历史瑰宝。”在提案里,民进省委提出了以下建议:
  ——由省文物局牵头,会同相关部门和6市3州,组织有专家参与的普查队伍,对全省奢香古驿道的残存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认真的普查。普查包括古驿道残存路段、驿站、桥梁、古亭、古建筑、渡口、关隘、码头、馆舍、古村落遗址等等,并一一记录在案,存入文档。
  ——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会同相关部门和市、州、县,拟出需要恢复的路段、桥梁、古亭、古建筑等,经论证审批后,加以分别分批实施落实。政府出大头,同时动员社会各界、民间力量,或招商引资,多渠道、多形式汇集各方面资金,投入到奢香古驿道的保护和修复中。争取在未来的5年左右,遵循“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恢复一些路段、驿站、桥梁、古亭、古建筑等。
  ——要参照世界遗产保护的 “文化线路”来保护和打造奢香古驿道。本着先易后难,先重点恢复修复“龙场九驿”,做出示范,然后再延伸到其他驿道,真正形成一条“文化线路”,要让沉睡在贵州重山峻岭中的古驿道,象一条巨龙式的活起来。利用好奢香古驿道之路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优势进行旅游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