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16期 本期3119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2-04-13

纾困解难助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案综述之三

  

□见习记者 张健辉

 

  民营经济在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创业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全省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内生经济发展活力提升的重要支撑。

  《2021贵州民营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全省市场主体超过346.76万户,其中民营市场主体337.64万户,占全部市场主体的97.37%,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新增就业和企业数量。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一直是省政协委员关注的话题之一,在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当前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从营商环境、企业融资、拓宽省外市场等方面提交提案,提出了优化相关政策、提升企业活力、减税降费化解企业困难等建议。

  

优化营商环境 激发市场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应当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践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服务理念,打造以企业为贵、以契约为贵、以效率为贵、以法治为贵的‘贵人服务’品牌,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贵州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对优化营商环境作出了如此阐述。

  营造一流营商环境,既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关键一环。

  一个地区营商环境好不好,司法公正是“试金石”。民进省委从完善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角度,提出了《提升司法服务保障民营经济发展能力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坚持公正司法、司法高效、产权保护、平等保护等原则,积极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缩短办案周期,推动诉讼全流程提速,降低纠纷解决成本;审慎进行羁押性审查,完善落实取保候审制度。

  “客观、合理、公允的规则和制度环境,确保按照既定规则实施的司法保障及效率化的政策保障,是使投资者决心投入资本或扩大企业、参与竞争的定心丸。”贵州赖永初酒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赖丹丹提交了《关于营造法制化营商环境,保障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建议加大对不正当竞争企业的惩治力度,保障合法合规经营企业稳健发展,以此增强民营企业信心,让外来投资者有安全感,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者。

  “建立政企常态和有效的沟通机制;提升服务能力建设,完善设施设备;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建立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建言机制,畅通企业参与渠道。”贵州格森妮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森林认为,政府应主动靠前服务,加强政企联络,与企业交朋友,营造“亲商”“重商”的氛围,不断提升企业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六盘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民建六盘水市委主委滕树红认为,高昂的社会保险成本不利于企业持续性发展。相较之下,社会保险成本更低的地区更容易吸引企业落地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对周边城市人力资源形成“虹吸效应”。为此,她提交了《关于降低企业社会保险成本改善营商环境的建议》的提案,提出降低我省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费率、将我省社会保险缴费最低基数标准降至40%等建议。

  

破解融资难题 助企稳健发展

  中小微企业是经济发展活力的源泉,是创造就业保障民生的重要载体,有效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保障民营企业发展的关键。

  “充分引导激励股份制银行发挥服务民企主体作用,与六大国有银行形成差异化发展策略,把服务民企视为其安身立命的根本,将为破解我省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和促进股份制银行发展开辟一条新路。”近年来,民建省委一直致力于探索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在《关于引导股份制银行充分发挥优势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建议》的提案中,民建省委建议,加强政策引导,支持股份制银行扩大中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加快建立政府性融资担保考核评价体系,鼓励银担合作,切实提升中小微企业的融资获得感;加快推进贵州省大数据综合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建立政金企常态化融资对接机制,补足股份制银行短板。

  “我省中小微企业占比较高,其融资上普遍存在资金吸引力不强、渠道窄、成本高、创新方式少、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省政协民建界别在《关于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推动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中,提出建立和完善区域性小微企业融资市场;鼓励风投、私募等机构参与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中;为小微企业设立独立性贷款机构,优先考虑建立新型独立性贷款机构,专门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等建议。

  

拓展海外市场 引导企业“走出去”

  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大背景下,立足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更加坚持开放合作,紧密地同世界经济联系互动,是“十四五”和未来更长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战略、主路径。

  如何让民营企业“走出去”,拥抱更为广阔的海外市场?致公党省委认为,目前民营企业“走出去”仍存在路径狭窄、能力较弱、资金受限、人才短缺等困境。在《发挥海外商会企业作用助推我省民营企业在后疫情时期“走出去”》的提案中,致公党省委建议,要搭建“商贸信息互通统一平台”和“政府政策项目支持保障平台”,建立我省服务出口重点领域指导目录,设立“走出去”民营企业发展出口退税资金池,为“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制定培养、扶持计划,引导鼓励民营企业到海外发展。同时,要搭建金融支持服务平台和人才队伍支撑平台,为“走出去”的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支持服务和优秀人才支撑。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以对外贸易为基础,以投资合作为重点的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但我省多数外贸企业以‘单打独斗’的形式参与国际竞争,企业产品(技术)供给质量不够高,行业话语权和产品议价权较小,常常受制于人。”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民建省委副主委林浩提出了《关于增强贵州省企业外贸竞争力的建议》的提案,建议构建互利共赢的集群化发展产业生态,引导企业“抱团出海”;加强宏观统筹,引导产业之间、企业之间资源高效整合,开展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的外贸合作;引导企业集群式“走出去”,促成上下游关联企业组建对外投资联合体;加强对外贸企业技术创新的引导,推动产品、服务升级;从全省的战略高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外贸知识产权体系,重点培育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熟练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外贸龙头企业,并重点筛选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增强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

  此外,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李岳德在《关于对民营企业依法慎用惩戒措施》中建议,合理慎用失信惩戒措施和冻结划拨流动资金等手段,因案施策,为民营企业发展创造条件。省工商联副主席杨从明在《关于做好民营企业扶贫资产后续管理和处置的提案》中建议,对于困难项目和不良资产,要与企业协商,尽快完成结算审计,开展清产核算、资产重组,明确产权后引入新投资主体盘活资源。鼓励从实际出发,创新扶贫资产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监管权分置的处置管理办法盘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