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28034版 当前A1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0-08-25

推行垃圾置换机制,为“小康菜园”增色,为乡村振兴添彩。水城县陡箐镇——

 

美丽乡村新画卷渐次展开

 

□黄 能

 

  “房前屋后勤打扫,一起打造新风貌”“千家万户小菜园,胜利红旗换新颜”这是土发村胜利红旗组的宣传标语,也是水城县陡箐镇美丽村庄华美蜕变的“符号”。

  这些“符号”,折射的是当地干部群众同心协力、共同打造美好家园的信心决心,以“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建设为引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新成果。

  陡箐镇土发村,是六盘水市政协主席王立“1+1”挂帮的深度贫困村。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六盘水市政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为该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抛出了“金点子”——推行垃圾置换机制。

  今天,以土发村为示范点,在陡箐镇全面铺开的垃圾分类新机制,在运行中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变化:烂猪圈“变身”小菜园

  7月10日,笔者来到土发村胜利红旗组,村民祝学贵正在屋后的“小康菜园”里锄草。小菜园编织着竹栅栏,简易美观。

  在土发村村支书王天祥的记忆里,祝学贵家屋后的两块小菜园,以前,一块堆放木材、煤炭、建筑垃圾等杂物;一块是残垣废弃的猪圈,臭味熏人。

  “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启动后,村里安排人手,一边拆圈挪物,平整地块;一边输送材料,编织栅栏。在村里的动员下,村民们积极响应,主动参与,一天下来,两块小菜园就建好了。之后,勤劳的主人家在园内种上瓜果蔬菜,而今,绿茵茵一片,长势喜人。“现在吃蔬菜方便多了,每天都有新鲜菜吃,一年四季都吃不完。”

  针对村民们小菜园里吃不完的菜,村里又有了新办法:收购到村食堂食用,帮助群众解决销路、增加收入。通过传帮带,大家建设“小康菜园”的积极性渐渐提高了。

  王天祥说,在推进“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中,土发村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按照因地制宜、道法自然、就地取材原则,广泛使用竹子、废弃木材等本地材料建设“小康菜园”。目前,该村共建设“小康菜园”138个,完成集中示范点2个,分别为胜利红旗组和大坪子组,其示范点共计有“小康菜园”89个。同时还完成了大坪子组2个小菜园示范户的提升工作。

  在全村紧锣密鼓、大干快上的同时,如何让“小康菜园”上档升级?村里的思路是:积极探索,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方面找路径。

 

现场:置换物品让利群众

  “祝兄弟,我家铝盆盆底通了,我拿过来换点东西。”“好的,王大哥,你先过来登记,等我们看看能换点什么……”往胜利红旗组小广场走,村民王天举在临时置换点置换物品。

  置换点设置有废金属、废玻璃、废塑料、废旧衣物等垃圾回收箱;墙上,图文并茂的置换通告格外醒目。不间断的还有村民拿着可回收的垃圾到此置换,对于每位前来“问津”的村民,登记员祝龙都在《垃圾分类台账》上逐一做好登记。

  “今天拿来的一口烂锅,换了个新书包。旧物回收是件利民好事。”提到垃圾置换,王天举连声称赞。

  农家院子里,说笑声传了开来。说起以前的村环境,王天祥深有感触。

  “原来寨子里也有人来回收垃圾,不过不常来。村民们的家私物品破旧了,考虑找地方堆,既麻烦又占地方,等不到人回收,就索性丢到房前屋后,给村寨的环境造成污染。”王天祥说。

  针对这一情况,村里积极动员、引导村民清理房前屋后滞留垃圾的同时,积极谋划有效的解决办法。但是,之前的尝试治标不治本。村里总结了两点:一是村民们的环保意识有待提高、内生动能尚需激发;二是村里资金缺乏,相应的机制难以落地。

  正当大家发愁之际,王立调研时一番语重心长的叮嘱,为探索中的他们找到解决路径。

 

行动:不等不靠先行先试

  6月12日,王立到土发村督促指导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时强调,要以“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建设为引领,深入持久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努力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金点子”有了,陡箐镇、土发村班子成员思路明晰。

  如何抓落实?土发村的措施是:克服困难,先行先试。

  在统一思想认识后,村里决定推行用可回收垃圾置换物品的机制,激发群众支持、参与的内生动能。

  在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的同时,村里按照规定,调整思路,挤出资金,一边绘制置换通告,一边设置垃圾回收箱。大米、食用油、书包、双面胶、笔袋等置换物品购买齐备后,6月19日,土发村开始在胜利红旗组小广场临时置换点推行垃圾置换惠民机制。通过村里上门做工作,村民们积极响应,支持参与。当天,有5位村民前来办理置换事宜。

  在该项惠民机制的运行上,王天祥说,他们除了将可回收垃圾分类装箱、登记在册外,还让评估组人员参照市场价,现场对可回收垃圾进行计算评估,统一意见后再行置换。

 

成果:全镇推行各具特色

  除了土发村,陡箐村也利用区位、场地等优势,积极推行了垃圾分类新机制,得到了群众的点赞、肯定和认可。

  “这个机制好,我今天拿两张烂塑料凳和三口烂铝锅,换得一盒牙膏、一把牙刷和一个口缸。”陡箐村包包组的村民周学举乐呵呵地说。

  截至目前,陡箐村已有61位村民前来办理置换事宜,共收集废纸27公斤、废金属46公斤、废塑料60公斤、废玻璃瓶44个。对于回收的垃圾,土发村、陡箐村等村将联系相关的垃圾回收公司,统一处理。

  土发村、陡箐村推行的垃圾置换新机制,只是陡箐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增添“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亮色的一个缩影。

  在整镇推进上,镇里“一盘棋”统筹,各个村居全面实施。

  近年来,陡箐镇按照上级相关标准和要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融合当地苗族文化特色,因地制宜打造“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建设。截至目前,全镇已建设“小康菜园”1200余户75162平方米,完成栅栏24388米。相关后续提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在“千家万户小康菜园”工程的引领下,陡箐镇通过推行垃圾置换新机制,村民们得到了实惠,环保意识不断提升,各村寨之前乱丢乱放的现象也明显改善了。

  如今,行走在陡箐镇的村村寨寨,一幅幅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渐次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