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产业就业 巩固脱贫成果
□文松波
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今年以来,谌贻琴省长多次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提出明确要求。就业是群众稳定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排在“六稳”“六保”之首。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抓住了就业和产业就抓住了巩固脱贫成果的“牛鼻子”。就黔东南来说,全州狠抓产业发展和劳务就业,突出抓好坝区产业、林下产业和移民搬迁安置点的“车库产业”等,有组织地劳务输出,贫困户实现产业全覆盖,确保70%以上贫困家庭通过劳务就业实现稳定脱贫。
在这方面省政协为我们作了示范。自省政协挂牌督战榕江县以来,在确保“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的同时,特别关注就业和产业,仅2019年就协调资金1200万元在榕江县发展生猪养殖11000余头、林下鸡养殖25万余羽、稻田养鱼10万斤,使未脱贫的3974户贫困户实现增收脱贫,854户监测户、1507户边缘户也有稳定收入。今年以来,刘晓凯主席和各位副主席多次赴榕江县督战,引进贵阳农投集团推动车江大坝产业发展,种植蔬菜9434亩,建成蔬菜大棚912亩,坝区及周边种植百香果10185亩,年初以来共吸纳120562人次到坝区基地务工,万亩大坝“重新回来”、重焕生机。在省政协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目前榕江县剩余贫困人口都达到脱贫标准,具备了整县摘帽条件。
实践证明,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靠产业和就业,巩固脱贫成果要靠产业和就业,衔接乡村振兴还得靠产业和就业。目前虽然在发展产业和就业上取得较大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就业方面:贵州是劳务输出大省,虽然国内疫情得到有效缓解,但国际疫情仍在迅速蔓延。受国外订单减少的影响,省外就业形势也不容乐观,出现部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待业的情况,要解决这些人员的就业问题,还得我省自己想办法。
产业方面:贵州在农村发展了很多产业,特别是在省委、省政府深刻推动农村产业革命下,各市(州)、县(市、区)围绕十二大产业,以扶贫产业为抓手,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发展势头较好,有力地促进了贫困群众增收。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促进企业满产达产,充分吸纳群众就业。通过“一企一策”方式加强重点企业调度服务,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积极落实各项惠企政策,促进企业产能回升、实现满产达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解决就业难题。“十四五”规划要聚焦补短板、促升级、增后劲,规划布局一批重大项目,为高质量发展积蓄能量。
二是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助推民营经济发展。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着力完善要素保障。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畅通诉求和反映渠道,积极为企业提供政策及法律服务。加强诚信建设,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以市场主体的发展扩大就业容量。
三是加快新型城镇建设,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农民要富,离不开城镇化。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创造良好条件,实现产业、就业、创业与城镇发展的良性互动,让劳动力就近就地就业创业。
四是强化产业科学发展,推动农民增收致富。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大土地有序流转力度,紧扣十二大特色重点产业和“一县一品”,持续推进坝区农业产业标准化、规范化、规模化发展,实现集约化经营,抢占市场,赢得先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五是培育统一名优品牌,开拓线上线下市场。推进技术创新,发展高效农业和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业,提升产品质量。建立统一的集体商标标识,把分散于各地的名特优产品统一到同一商标标识中来,提高产品品牌效应,比如贵州的香烟就一个牌子“贵烟”,“贵茶”“黔蜜”等黔货品牌应该树造起来,现在黔东南的“苗侗山珍”区域品牌打造起来了,虽然目前的融入度还不很高,但经过好好运营后,品牌和流通应该很好。要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做好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要坚持市场导向,做优线上销售平台,做强线下市场拓展,做到产得出、销得掉、能增收。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黔东南州政协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