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大做强我省文化产业
□刘大泯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深入推进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献,为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贵州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尤其是在人员分流安置、社会保障、改革扶持、国有文化资产管理、转制文化企业出资人、经济扶持等政策上予以明确,并在已有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突破,为解决当前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深层次问题和矛盾,为完成文化体制改革任务、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共贵州省委、省政府提出要“依靠改革创新,建设文化强省,促进历史跨越”,实施“六个一批”文化工程,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并发展为贵州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为了做大做强我省文化产业,特此建议:
一、加强对民间老艺人民族文化情结的培养
目前在贵州的乡间,依然还能找到一些对自己民族文化热爱并自觉保护的民间老艺人,他们对民族文化资源有着正确的文化认知,懂得和了解其中的文化价值、传达出来的民族精神和价值取向。他们是民族文化的土专家,是解读现有文化的活字典。因此,要加强对民间老艺人民族文化情结的培养,对这些散落在乡间的文化人才发掘和重用,将他们的知识和其他产业技术要素相结合,乡土人才的挖掘和重用将促进文化产品的文化价值,才能够使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二、通过学院的专业培养,建立创意人才建设的有效途径
贵州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建立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乡村文化之上。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产业,更多的是都市产业,服务于城市群众,但针对我国尤其是我省农村的广阔市场,需要多层次的开发,将城市人吸引到农村乡间,这不仅有利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也能较快缩短城乡差别。
在人才战略的指导上,需要针对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对人才培养实施梯级发展计划。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的内容和服务方向上,既要有能走向世界的高素质创意人才,能运用高端技术、整合社会资源、利用社会资本创造出有影响、有市场、有效益的文化产品;又要有能被农村大众所能接受的、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样式。二是在对创意人才的培训方式方法上,需要从省市到地方层层设点,梯级推进,在培养出适应各种社会形态的文化人才过程中,也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张扬起到一定的作用。
因此,学院的专业培养将成为这类人才的孵化工厂,通过对文化、美学、哲学、经济、管理、信息技术、法律等多种课程的设置,培养出能适应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经纪人才、文化资本运营人才、数字艺术软件开发人才、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同时要依托各地的资源优势,在当地建设各种文化产业人才基地,重实效地对人才进行培养,产出能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能将民族文化资源和市场紧密结合的创意人才。
三、加大贵州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
贵州是全国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滞后的省份,由于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使得许多优秀的人才向外流失。这些优秀的人才在外吸收了最前沿的营养,有着创新发展的理念和勇气,如果创造出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加以引进,就能带来新的思维和新的发展道路。即使不能引进到贵州工作,只要能长期对贵州的文化发展关注和指导,将我们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能接触到世界前沿思想理念的技术相整合,就是对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的贡献,也加强了贵州文化产业人才的有效储备,为提升文化产品的竞争力提供了技术保证。
目前,贵州非公文化产业欠发达,民营文化企业不多,国有文化事业单位实力普遍较弱,自我发展能力不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成立了报业、出版、广电、期刊、演艺五大集团公司,以整合资源、对接市场、加强创新,改变贵州文化单位散、小、弱的现状,打造优秀的文化品牌。因此,要以省广电、报业、出版、期刊、演艺等集团公司为龙头,发展壮大国有骨干文化企业,尤其要在少数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等领域,培育发展骨干企业和中小微型文化企业,积极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实施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一批文化企业上市。加快形成一批经纪、代理、评估、鉴定、咨询、策划、研发、法律服务、产权交易等文化产业中介机构和投融资平台。大力发展现代文化流通组织,推进全省广电传输、图书报刊发行、电视购物等网络和电影院线、演艺院线建设,规划建设一批贵州特色文化市场,形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渠道。以“多彩贵州”品牌为龙头,构建省市(州)品牌体系,形成具有民族文化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群,以文化提升产品价值,以品牌促进文化消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补贴等方式,引导广大群众进行文化消费。
(作者系省政协委员、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长兼总编、《当代贵州·影响力》杂志执行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