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71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4-15

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


□吕红云


习近平总书记在到黔东南州黎平县肇兴侗寨考察时指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既要保护有形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风貌,传承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要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在利用中更加鲜亮,不断焕发新的光彩。”


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抓手,让民族特色鲜起来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是传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是发展乡村旅游、培育特色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的宝贵资源,是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础的重要载体。

贵州素有“文化千岛”的美誉,生活着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等17个世居少数民族,在长期交往交流交融中,产生了底蕴深厚、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形成了一批富有特色的少数民族村寨。

贵州历来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工作。在具体实践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实施《贵州省传统村落保护和发展条例》,组织编制《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指导规划》《贵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实施方案》,出台《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少数民族特色小镇保护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将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工作写进《贵州省民族乡保护和发展条例》。二是加大力度整合资源。建立协同联动机制,省民宗委分别与省住建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合作机制,明确在各自领域共同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建立分类指导机制,按照“抓两头、促中间”的思路,强化分类建设,突出不同的保护发展工作重点。三是加强民族特色村寨的调查研究。组织专家对全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分类、风格、结构等研究,为保护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提供支撑。四是统筹好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关系。对民族特色村寨单列实施严格的保护修建,突出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建设,保留原生态民族村居风貌,努力保持村寨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实施分类分区保护与建设,采用改造提升、拆迁新建、旧村整治、古旧保护等不同模式,加快民族村寨保护与建设。

近年来,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已经成为贵州民族工作的一个重要抓手和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的特色,很古朴也很时尚。黎平县肇兴侗寨被誉为“鼓楼之乡”“歌舞之乡”,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保存了苗族“原始生态”文化,镇宁自治县高荡村展现了浓郁的布依文化……而今,这些特色民族村寨的村落、民居、特色建筑正焕发出新的光彩,民族特色更加鲜明。


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让民族特色活起来


非遗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凝聚的重要文化图腾,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灿烂的非遗文化,展现中华文明之光,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贵州拥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9项159处、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28项1025处、市(州)级非遗代表性项目2000余项,县(市、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000余项。

2024年8月,《非遗里的中国》贵州篇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苗绣、侗族大歌、牙舟陶等30余项极具贵州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展示了贵州非遗的独特魅力。苗绣工艺精妙绝伦、侗族大歌优美和谐、彝族漆器技艺古朴、高台地戏神秘壮观……每一项技艺都凝结着历史的沉淀和民族的智慧,让人叹为观止。

贵州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推动其创新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贵州在全国率先开展相关立法,相继制定《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出台《贵州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二是深入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组织开展非遗传承保护排查,全面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数量、分布、保护现状等信息。三是重视培养非遗文化传承队伍。通过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建立完善非遗专家库,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传承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建设非遗文化传承队伍。

通过采取整体保护、立法保护、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等措施,贵州非遗传承保护工作持续深入推进,让非遗文化成为贵州文旅中的一抹亮色。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贵州正焕发出新活力。


推动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民族特色亮起来


贵州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民族服饰争奇斗艳、民族建筑巧夺天工、民族音乐直击人心,民族风情浪漫浓郁,被誉为“文化千岛”。在贵州,可体验“一山不同族、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人文奇观。近年来,通过多方面发力,多彩贵州民族特色文化强省建设实现新跃升,文化创新创造成为新优势,贵州文化“软实力”逐渐成为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

贵州有力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将民族文化充分利用起来,展现民族文化魅力,打造民族文化活动品牌,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民族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一是展现民族文化魅力。苗族的刺绣蜡染、手工艺品,侗族的木构建筑和侗歌传统,布依族的酿造工艺和音乐艺术,土家族的舞蹈和山歌,水族的水书、马尾绣和端节,彝族的节庆和太阳历,瑶族的绣花工艺等,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相约奔赴。2018年中国贵州侗族大歌唱响米兰,2023年贵州苗族服饰亮相意大利米兰时装周,中华文化、贵州特色在世界舞台散发魅力。二是打造民族文化活动品牌。贵州深化文旅体融合,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民族文化方面取得成效。黎平肇兴侗寨、雷山西江千户苗寨等民族村寨推动文旅融合,成为全国的旅游热点。“村BA”“村超”融合民族文化与体育,火爆出圈,成为民间体育“现象级”赛事。三是推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贵州各地把民族文化与现代时尚结合起来,开发设计高质量文创产品,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助力赋能。支持苗绣、贵银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绣娘、工匠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特别在黔东南州施秉县,运用数字化技术创新苗绣生产,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同时原本依赖口传心授的技艺也以数字化方式保存下来。

最近爆火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影片开头运用一群贵州侗族姑娘吟唱的侗族大歌,也是贵州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成功案例。她们用流传千年的侗族大歌,奏响了贵州人文化自信最强音,成为贵州民族文化底色亮起来的最新注脚。


 (作者单位: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