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69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3-20

云贵总督刘岳昭在绥阳的历史印迹


□文/图  曾庆远


刘岳昭(1824-1883),字静臣,又字荩臣,别号允著,派名泰愉。湖南湘乡(今属涟源市)人。咸丰五年(1855)参加湘军,咸丰十年获鼓勇巴图鲁称号,后历官云南按察使、云南布政使、云南巡抚、云贵总督等职。刘岳昭一生忙于军务,未能系统治理滇黔,但其在云贵高原的绥阳却留下了深深的历史印迹。

据岳麓书社2024年9月出版发行的《刘岳昭奏稿》介绍,刘岳昭出身书香世家,学养深厚,投军后又骁勇善战,因而很快被委以重任,仅五年时间,便积功由布衣升至道员加按察使衔,赐号鼓勇巴图鲁。刘岳昭在经历咸丰九年宝庆之役和同治二年著名的横江大战,给太平军石达开部致命一击后,于同治三年至七年初,奉命援黔,先后攻克仁怀、正安、绥阳、大定、黔西等地,平定黔境。

据《贵州通志》《续遵义府志》《绥阳县志》等志书记载:同治二年(1863)春,清军把总吴元彪被逼反,率部起义,攻占了绥阳县城及绥阳大部。吴与贵州各地白号、黄号义军遥相呼应,桐梓、仁怀、正安、黔西、大定、毕节等地亦相继沦陷,朝野震动。同治四年(1865)五月,四川总督骆秉章令布政司刘岳昭统率湘军十万官兵入黔征剿义军。六月,刘岳昭与先锋李嘉福部东西两路对吴元彪形成夹击之势。又增调安字营、跃字营、忠字营等劲旅,由川入遵截断各地援助吴元彪的号军,将吴元彪包围在绥阳县城。

刘岳昭将吴元彪主力围困于绥阳县城后,在城西垒土筑堤,利用涨春水的机会水淹县城。吴在各路援军溃败,无力孤守县城的形势下,于同治五年(1866)三月投降。刘岳昭将吴部改编为两个营,为以后攻克仁怀、大定、黔西,进而平定滇黔增添了军事力量。刘岳昭《附奏新添忠义两营饷需照川勇章程动支滇饷片子》奏称:“降人吴元彪,本系带勇之弁,后因无饷,为众所逼,走险弄兵。今既反正来归,即应仰体朝廷宽大之恩,予以自新之路,其中精壮者,挑选一千二百名,分为忠、义前后两营,严加钤束。四月间,随同官军攻克同心寨贼巢,现又迎剿黔仁号匪,俱能出力……”刘岳昭收降吴元彪后,改其名为吴奇忠,先以千总补用,后历任守备、都司、副将、总兵等职。据《清实录(同治)》记载,同治五年(1866)十一月初六日上谕:“以贵州仁怀攻克号匪老巢,……投诚贼目吴奇忠、刘奇义均以千总补用,赏蓝翎……”《续遵义府志》记载:“(同治五年)三月,吴元彪以绥阳城降,……岳昭奏释元彪、名贵,易元彪名为奇忠,名贵名为奇义,挑选精锐降众千二百人为果后忠、义两营,各予管带职,助剿石洪明,余悉遣散。”

将吴元彪义军围困在县城期间,同治四年(1865 )六月初四日,刘岳昭在遵义行营接到四川总督骆秉章行知,得赏一品顶戴。同治五年(1866)二月即将取胜之际,又得授云南巡抚职。朝廷的用意,当然在于激励刘岳昭奋勇作战,迅速平定各地义军。刘岳昭《恭谢补授云南巡抚并陈明俟遵绥军务事定再行赴任折子》记载:“窃臣于本年(同治五年)二月二十三日在绥阳军营准四川督臣咨开正月二十三日奉上谕:‘刘岳昭着补授云南巡抚’等因。钦此。当即恭设香案,望阙叩头,祗谢天恩 ……”刘岳昭在绥阳“叩谢天恩”的同时,在奏折中还就绥阳军务缠身借用地方官印信一事详为报告:“再,臣尚未准前任抚臣林鸿年将云南巡抚关防赍送前来,臣现在绥阳行营,因县城尚未克复,未便借用绥阳地方官印信,是以缮折后,敬谨封固,专弁赍至成都省城,借用四川布政使印信,以昭慎重,理合陈明,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刘岳昭在克复绥阳县城,平定仁怀号军后,由黔西、大定、毕节一带,节节扫荡,肃清道路,往云南赴任。值得一提的是,绥阳城复后,刘岳昭给难民牛工籽种,并填还附郭开濠民田各费共银二千八百两,交知县孟永钦转发。又以县中乱久,民失春耕,“咨请贵州巡抚张亮基奏免本年丁粮”。刘岳昭在同治六年(1867)五月《奏陈解散贼势安定人心以全大局折子》中,对黔地十余年民不聊生的惨状深表同情, 一针见血地指出:“地方官不能平情论断, 屈抑居多, 遂致聚众为非, 铤而走险, 此其迹为叛逆,而其情仍出于迫胁也。”对于裹胁入伙的乡民, 应该“贷其一死。尚有产业者,准其安分归农,不必咎其既往”。地方官“若敢玩视民瘼,从严参处”。朝廷对此给予充分肯定:“刘岳昭所陈情形, 并办理解散之法, 均系正本清源之论。”咸丰同治年间,赵帽顶和吴元彪先后起义,绥阳连年战乱,百姓受苦极深。刘岳昭对被胁迫参与的百姓,深表同情,不追究责任,让其安分归农。对难民牛工发给籽种,还填还附郭开濠民田各费,绥阳百姓因此得以休养生息,安居乐业。

刘岳昭在绥阳得赏一品顶戴并晋升云南巡抚,为绥阳奏免丁粮留名地方史册,其奏请为绥阳县颁布御书匾额一事也流传至今。其《奏请为绥阳县回龙寺关帝庙颁发御书匾额事》详细介绍了为绥阳奏请御书匾额的原因:“本年春间,攻战绥阳吃紧之时,各营将士患疫甚多,城中之贼亦坚持难下。土人相传距绥城三十里之回龙寺地方有关帝庙,素多感应。臣即亲往虔祷,疫气逐渐消除,我军战必获胜。守城之贼每夜惊呼,自相疑惧,巢雀穴鼠纷纷徙移城外,人所共见。不二日而克。寇平,救出难民六千人。伏思我兵力扫清妖氛,神威所至,实圣德所孚。除庙宇已由臣捐廉修理外,合无仰恳御书匾额一道,颁发县挂,以答神庥。”民国《绥阳县志》记载了这一史实:“回龙寺,城西二十六里。原名嘉瑞寺。明成化间,程阁老普炼出家于此。玉楼巍峨,佛殿宏大。清同治时,刘制军平吴乱过此,奏闻,发库银一千,穆宗赐书‘福佑涪江’,御印金匾犹存。”《清实录(同治)》卷之一百八十八记载了上谕回复:“以神灵佑助,颁贵州绥阳县关帝庙匾额,曰‘福佑涪江’”。在封建时代,一个边远省份的小县,能获得皇帝御书匾额,若无刘岳昭奏请,是不可能的。

刘岳昭在署理绥阳军务,使其得以加官晋爵,不仅仅是因为他优秀的军事指挥造诣,敢于担责、善于用人、平定战乱的功绩,更是因其心系天下苍生的仁者胸怀,在地方治理中为了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主动为民请命的精神。


 (作者单位:绥阳县档案馆)


5085-3-2.jpg

绥阳县回龙寺关帝庙御书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