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671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5-01-28

2024年的中国文化印记


回首2024,总有记忆镌刻在时光深处、根植于大众心中,那是我们珍藏的文化印记。

这一年,我们见证了北京中轴线和中国春节申遗成功、《黑神话:悟空》引发海外“中华文化热”、“China Travel”(中国旅游)爆火,见证了中华文化不断“出海”“出圈”,引发世界关注……

不平凡的2024年,文化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烙印一个又一个深刻的文化印记。让我们在文艺的万千气象中,聆听中国式现代化的铿锵足音。


文明“密码”不断破译


护文明之火种、传永续之文脉。202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取得新进展,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整体保护和活态传承探索新经验,全国累计发布古籍及特藏文献影像资源13.9万部(件)。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持续开展,让文物资源“家底”变得更清晰。

2024年3月22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北京揭晓。山东沂水跋山遗址群、福建平潭壳丘头遗址群、安徽郎溪磨盘山遗址等入选。这些考古新发现,更加鲜活生动地展示了泱泱中华的悠久历史和博大文明。

2024年12月26日,国家文物局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河南省洛阳市二里头遗址、山西省昔阳县钟村墓地的最新考古成果。夏商时期的中华大地,久远而神秘。从二里头到殷墟再到三星堆,文明的火光在时空中留下历历光彩。一系列新发现、新进展,再次印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延绵不断”的总体特征。

2024年,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以下简称“四普”)如火如荼开展。4800余支普查队,5万余名“四普人”,为广袤大地上散落的不可移动文物步履不停。这是自2007-2011年“三普”之后,文博队伍再一次的广泛集结。相较于“三普”中完全离线的数据传输方式,“四普”平台通过“政务云”实现了数据的远程报送。各基层普查队都拥有了全国范围的遥感卫星影像,代替了过去的纸质地图。RTK技术(一种卫星定位测量方法)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使文物点测绘数据采集工作达到了亚米级的精度。全国已复查504089处三普”不可移动文物,占“三普”文物量的60%以上,调查新发现的文物适时更新。

从“二普”的开疆辟土到“三普”的砥砺深耕,再到“四普”的“应保尽保”,每一次的文物普查,都促进了文物事业跨越式发展。“四普”进行中,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高票通过,“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22字工作要求完整写入法律。通过“四普”摸清家底,建立国家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绘制一张精准的文物地图,既是文物实现全面保护、系统保护及整体保护的重要前提,也是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基本依托。


文保力度持续加大


   2024年2月26日,位于河南省安阳市的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这是首个全景式展现商文明的国家重大专题博物馆。“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在这里,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举世瞩目的文字文明以及高度发展的手工业等,共同构筑了早期中国的华彩篇章。

2024年7月27日,“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中国共有44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总数居世界第一。

北京中轴线和春节,都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潜藏着日用而不觉的文化密码。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具生活情感与生活理想的节日,经过几千年创造和传承的年,包罗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拥有全世界最多的传承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这项非遗的实践者。

被誉为“北京老城的灵魂和脊梁”的北京中轴线,是全世界现存最长的城市轴线,其最大特色在于“前后起伏”的建筑形态、“左右对称”的空间布局、“一贯到底”的雄伟气势。实地探访时,在任何一个遗产点都无法感知全貌,只有把15个遗产元素整合起来,才能感受它独一无二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一个春节,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代代传承。

一条中轴线,承载文明,见证历史,无限延伸。

2024年12月5日,“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羌年”“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通过评审,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这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名录机制框架下首次正式实施转名录程序。这些遗产项目成功转入代表作名录,既体现了中国开展非遗系统性保护的优秀实践和成果,也为各国开展非遗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2024年是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周年。通过20年实践,中国已形成既符合自身国情、又与国际衔接,具有中国特色的非遗保护体系。

2024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指出,目前,中国非遗资源总量近87万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其中国家级代表性项目1557项(包含3610个子项)。

非遗,这张中华文明“金名片”,将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文旅消费热力涌动


“尔滨”点燃冰雪激情,“阿勒泰”展现人间仙境……从“文旅热”到“China Travel”,2024年,一系列热词透视文旅消费热力涌动。

凭借冰雪游火爆“出圈”,哈尔滨一跃成为“顶流”城市,被称为“被流量唤醒的城市”“互联网打造的5A级景区”。2024年元旦假期,“尔滨”创纪录实现旅游收入近60亿元,2025年冰雪季继续升级服务,旅游订单延续火爆。

当下,“文旅”正被重新定义:不再只是观光游览,而是致力于为游客提供各种美好瞬间。2024年3月,天水麻辣烫火爆“出圈”,让人们重新认识甘肃这片山川壮丽、物华天宝的土地。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纷踏上甘肃之旅,为甘肃带来源源不断的流量与“留量”。

针对不断上涨的客流,当地政府部门创新拓展“天水麻辣烫+”多元服务模式,通过更新城市基建、提供志愿者服务、开通麻辣烫公交专线、设置外地旅游车辆临时停车点、举办麻辣烫“吃货节”、推出景区优惠政策等举措,提升保障服务水平,满足游客需求。

此起彼伏的文旅局长喊话,政府大院敞开大门迎接游客,民众自发组织爱心车队迎来送往,社会各方为游客送上特产和纪念品……网上流量变成客流量,离不开政府和市场的有效联动、居民和游客的真情互动。数字经济向线下延伸,让传统旅游业呈现新业态,展现新活力。

“一部剧带火一座城”,网络剧《我的阿勒泰》播出后,剧集取景地新疆阿勒泰地区也迎来客流高峰。

阿勒泰地区文体广旅局提供数据显示,2024年5月,当地接待游客415.03万人次,同比增长60.81%;实现旅游收入36.53亿元,同比增长88.25%。

2024年12月27日,主题为“文旅融合·传播创新”的CUMTA 2024年度文旅盛典在杭州举行。在盛典上,贵州入选“2024极具影响力的文旅目的地”,与其他24个入选目的地一起组成了一份2025年出游清单。2024年,贵州始终围绕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充分释放文旅消费潜力,全年旅游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总花费分别增长10.4%、13.3%,接待入境过夜游客增长81.8%,贵州旅游热度更高涨、人气更兴旺。

此外,全国各地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创新推出一批文旅新玩法、新场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

辽宁省博物馆“簪花”系列手作饰品开年引发购买热潮,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的火爆从夏天延续到冬天,苏州博物馆“蟹黄黄”玩偶近来吸睛无数……2024年,“爆款文创”成为最新“流量密码”。

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意识到保护和利用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开始树立品牌形象、打造本馆特色IP。文创产品持续“破圈升级”背后,是博物馆不断拓宽边界的探索,是文化体验与消费升级的“双向奔赴”,更是文化产业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


文化符号“出圈”“出海”


以中国神话故事为背景,以古建筑、塑像、壁画等景观为蓝本,配乐大量采用古筝、钵、梆、锣等民族乐器,融入陕北说书等非遗文化……2024年8月,首款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一经上线,便在全球掀起“黑神话旋风”。

“在品质、技术和图像标准上,我们要用世界级的水准讲一个中国故事。”《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说。

“悟空”出圈,也带火了中国传统文化。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推出更多承载中华文化精神的文化产品扬帆出海,也让更多的外国人爱上中国文化。

“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在巴黎埃菲尔铁塔下拍摄的视频《巴黎中国红》,将武术表演与古筝演奏相结合,把峨眉武术和传统乐器带向世界舞台,海内外全网超6亿次观看。

中华文化不断“出圈”“出海”,“China Travel”入境游也在持续火热。

国家移民管理局于2024年12月17日宣布,即日起将过境免签外国人在境内停留时间由原72小时和144小时均延长为240小时(10天),新增21个口岸至60个为过境免签人员入出境口岸,过境免签的外国人可以在24个省(区、市)允许停留活动区域内跨省域旅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热情友善是中国人的待客之道,开放包容是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方式。我们欢迎更多外国朋友来到中国、看见中国、感受中国、了解中国。”2024年12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说。2024年12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说。


 (整理:万里燕)


黎族老人在位于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的槟榔谷文化旅游区展示黎族织锦技艺。蒲晓旭-摄.jpg

黎族老人在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槟榔谷文化旅游区内展示黎族织锦技艺。


蒲晓旭  摄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持续火爆销售。来源:京报网.jpg

中国国家博物馆“明孝端皇后凤冠冰箱贴”持续火爆销售。


来源:京报网


5424c5c7d94d8c54d41b9ecc9fb6393f.jpg

2024年8月22日,人们在德国科隆国际游戏展《黑神话:悟空》拍照区拍照。


张   帆  摄


外籍人士“中国游”持续火热,图为外国游客在北京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边检入境现场填写入境卡。陈钟昊-摄.jpg

“中国游”持续火热,图为外国游客在北京首都机场边检入境处填写入境卡。


陈钟昊  摄


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展示的刻辞卜甲。李安-摄.jpg

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展示的刻辞卜甲。


李 安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