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利用贵阳“三线建设”文化资源探析
□柳 冰 黄 伟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协调机构,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督察制度。这些为我们在新时代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切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重要指导和根本遵循。
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三线建设”,是党中央为加强战备推动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转移的一次战略大调整。贵阳是国家在西部开展“三线建设”的地区之一,通过“三线建设”成为当时名副其实的工业化城市和国家战略后方基地之一。“三线建设”在贵阳整体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同时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遗存,它们承载着国家记忆、传承着红色基因,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三线建设”文化资源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融入贵阳人文精神之中,成为贵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贵阳“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段历史,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集体记忆,为助力“强省会”行动、推进贵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新篇章添砖加瓦。
一、贵阳“三线建设”的起步与发展
贵阳“三线建设”从1964年9月开始至1978年12月基本结束,历时14年。“三线建设”时期共有78家“三线”企业厂矿陆续迁入贵阳市,推动贵阳建成了若干个工业小区:如在云岩区形成三桥、马王庙、阳关工业小区;在南明区形成油榨街、龙洞堡、太慈桥、甘荫塘等工业小区;在白云区形成闻名全国的铝工业基地;在乌当区形成以光学精密仪器为重点的高技术工业园区;在花溪区形成了以军工企业和机械机电为主的工业区域等。在贵阳新建或扩建的大中型骨干企业有:铁道部贵阳车辆厂、贵州轻工机械厂、贵阳电工总厂、永安电机厂、永跃万用电表厂、永恒精密仪表厂、永清示波器厂、永江仪表厂、永胜电表厂、新添光学仪器厂、赤天光学仪器,还有有第六、第七砂轮厂等。“三线建设”还弥补了贵阳机械机电行业企业及许多产品的空白,隶属南明区的贵阳钢铁厂1958年建成,1964至1966年投资改建为10 万吨规模的特殊钢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钎钢生产基地;为了适应铝工业建设的需要,位于白云区的贵州铝厂也建成为全国三大铝工业基地之一……
与此同时,1965年10月建成的川黔线、1966年3月建成的贵昆线、1972年10月建成的湘黔线分别打通了贵州与四川、云南、湖南之间的铁路通道,极大地改善了贵州交通状况,贵阳市也因此成为全省铁路网的中心。“三线建设”给贵阳带来了众多的企业、设备、技术、人才、文化及企业精神,有力地提高了贵阳工业化发展的速度,为贵阳经济社会发展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保护利用贵阳“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的成效与经验
近年来,贵阳在“三线建设”文化资源保护利用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展现新面貌。
一是不断加大贵阳“三线建设”遗产、遗存的管理力度。贵阳市文物局等相关部门对全市“三线建设”文化资源进行了系统梳理,汇集了分散在各单位的文献资料、文物、文艺作品、数字影像、口述音频等,并做好认定、分类和定级管理工作,为后续的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二是不断发掘宣传“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如2021年乌当区依托老“三线”企业新光厂工业遗址建设了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成为集中展现贵阳“三线建设”发展历程、未来新型工业化光荣与梦想的文创交流中心;2023年在白云区原贵州铝厂开工建设的“铝城记忆”文创产业园,将用10年时间分三期完成。同时在文化宣传与推广方面,通过媒体平台、文艺展演等多种方式宣传“三线建设”文化,举办了一些“三线”文艺大型展演活动,还有一些“三线”建设者作为宣传代言人积极参与文化宣传,唤起一代工业人的集体记忆,激发全社会的情感共鸣。
三是有效开发利用了贵阳“三线建设”文化资源。贵阳市组织对一些“三线建设”时期的废旧厂区进行改造再利用。如花溪板桥艺术村,由“三线建设”废旧厂区改造成为独特的艺术家园,遗留下的大量机器设备、红厂房、涂鸦墙、大烟囱等成为独特的景观,为废弃厂房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也保留了“三线建设”的历史记忆。乌当区委党校以贵阳三线建设博物馆为平台打造党性教育现场教学点,受到党校学员的广泛好评。贵阳各地的文旅部门探索“研学+参观+旅游”模式,有效地扩大了“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影响力。
三、保护利用贵阳“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的不足之处
虽然贵阳在保护利用“三线建设”文化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对“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缺乏系统性措施。虽然2017年贵阳市出台了《贵阳市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明确将“三线建设”作为红色文化遗产资源进行保护,但还没有明确系统完整、行之有效的保护利用措施。目前被保护利用开发的“三线建设”遗产资源并不多,仅少部分被改造为文化产业园区和博物馆。
二是还没有形成贵阳“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名录和数据库。贵州以2007年开始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对全省的工业遗产进行了一次统计摸底,但贵阳仍有大量的“三线建设”工业遗产未被统计在内,如贵阳钢铁厂、贵州铝厂等都未能进入普查名单。2022年,我省又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三线建设”文化遗产普查登记工作,但目前“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的名录及数据库的建设工作还未完成。
三是对“三线精神”的宣传教育力度不够。贵阳对“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研究不够,没有形成关于“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的研究体系,创作作品比较少,将“三线精神”融入新时代贵州精神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较少,很多年轻一代对“三线建设”这一段历史比较陌生,对“三线精神”更是知之甚少。
四是对“三线建设”文化资源创新利用不足。在开发利用方面的创新意识不强,对展示贵阳“三线建设”文化价值的有效方法路径思考较少,没有深入探索如何把“三线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利用开发融入到城市建设、乡村旅游、工业遗址旅游、城乡文化建设中。
四、进一步保护利用贵阳“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的方法与路径
保护利用贵阳“三线建设”文化资源是一项涉及方方面面、具有深远意义的系统工程,需要党委、政府做好顶层设计,相关部门和属地等抓好贯彻落实,切实推动该项工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摸底调研,开展“三线”遗产普查,建立保护利用评估体系。全面组织开展“三线建设”遗产及文化资源普查,按照不同行业种类对相关信息、图片、文献等进行收集和整理,建立贵阳“三线建设”遗产遗存的基础资源库,构建全市“三线”遗产体量、现状、价值、前景的大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建立“三线遗产”保护利用评估体系。
二是因地施策,制定有力有效的保护利用措施。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将“三线建设”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纳入贵阳文保事业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乡规划,加强依法保护。贵阳10个区市县均有“三线建设”文化资源遗存,各地在保护利用方面应结合实际,加强相关部门和区市县之间的协作联动,建立起完善有力的保护利用制度。
三是强化统筹,将“三线建设”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融入到城市建设中。统筹做好“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的保护利用工作,系统设计“三线”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开发—增值”的发展链,依法处理好一些“三线”企业的产权与使用权问题。将保护利用“三线建设”文化资源融入到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名片打造、城市旅游发展、城市休闲房地产开发中,深挖“三线建设”特殊价值,突出贵阳特色亮点,创新产业经营模式。
四是多措并举,不断加强贵阳“三线建设”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将贵阳“三线文化遗产”列为工业遗产进行重点保护,同时列入市级文物保护范围;专门组织力量潜心创作高质量、有影响力的文艺作品;以口述史、纪录片等形式,记录和传播贵阳“三线建设”历史;加强媒体宣传报道,挖掘“三线建设”典型人物与英雄事迹,以典型报道传递榜样力量;将“三线建设”文化遗产地作为全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三线精神”传承之地、道德建设示范之地、红色旅游基地;积极引导群众特别是青少年了解、传承“三线精神”,组织开展参观考察、观摩学习、生活体验、劳动锻炼等教育活动;以灵活多样、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多维度展现贵阳“三线建设”的文化魅力。
五是文旅融合,借助“三线建设”文化资源优势助推产业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将“三线建设”文化资源深度融入到城市建设、旅游发展中,让遗产资源扩展到遗产产业,再延伸到文化创意产业,最后扩展到“三线建设”遗址旅游。通过“研学+参观+旅游”,设计“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三线企业遗址”精品旅游线路,打造贵阳“三线文化”特色旅游品牌。生产“三线建设”创意产品,在“三线”遗产地增加“三线”地标设置,丰富“三线”旅游内容。
(作者单位:乌当区委党校。本文为贵州省委党校2024年度市县党校科研项目、贵阳市社科联2024年度社科研究课题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