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1期 本期3500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3-26

国家级非遗民俗之侗族“萨玛节”


3月18日,2024年榕江“萨玛节”举行,榕江县数千名侗族同胞齐聚三宝侗寨祭祀祖先,场面之盛大、阵容之壮观、气氛之热烈,令众多游客惊叹。

萨玛节(祭萨)是我国南部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是侗族同胞为纪念祖先而举行的盛大祭祀活动,也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遗留下来的印迹,现主要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萨。

据侗学专家介绍,“萨玛”是侗语译音,“萨”即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可汉译为“大祖母”(又称“萨岁”),她是整个侗族(特别是南部地区侗族)共同祖先神灵的化身。

在侗族传说中,“萨”能驱风避雨、辟邪保平安,能赋予人们力量去战胜敌人、战胜自然、战胜灾害,让村寨安乐、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因而侗族群众自古对之虔诚崇拜。同时,萨玛又是传说中的侗族女英雄,对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击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被数十倍于已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

为了祭祀萨玛,大多数侗族村寨都建有萨玛的祭坛——“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清代光绪年间,三宝各村的露天祭坛先后建为“然萨玛”,即萨玛屋。颇具意味的是,屋内没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贡着一把半张开的大黑伞,伞下垒有一堆石头,那即是“萨”,象征着侗家人在萨玛英灵的庇佑下团结坚强、幸福安康。

每年农历正月、二月,侗族群众都要在“然萨”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宏大而壮观,代代相传,演变成为今天的“萨玛节”。

在以前,为了彰显“母系社会”风俗和萨玛的伟大成就,在萨玛节当天,各个村寨以已婚妇女为主体在“然萨”举办祭祀,祭坛一般由一名德高望重的老妇管理,一些年长男性也会被允许参加。而现在的萨玛节更加包容,部分地区会允许男女老少一起参加。祭萨后,参加活动者绕寨一周,最后到达固定的耶坪,围成圆圈,手拉手跳起舞来,齐声高唱赞颂萨玛的“耶歌”。这种边唱边舞的形式,称为“多耶”,气氛古朴而热烈。侗家人用这样的形式,祭祀“萨玛”的英灵,祈求“萨玛”的护佑。

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先辈英勇至善的美德对侗族的兴旺发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形成了侗族勇敢善良、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006年,侗族萨玛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888-4-5-3月18日,榕江县数.jpg

3月18日,榕江县数千名侗族同胞齐聚三宝侗寨举行盛大的“萨玛节”仪式。 黄万鑫  摄


4887-4-6.jpg

“萨玛节”仪式现场。   黄万鑫  摄


(整理:万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