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文化的守望者
——省政协委员秦发忠的雕刻人生
□杨秀爱 张定平
2023年新春时节,在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祠堂前,屯堡地戏表演队员首蒙青巾,腰围战裙,额戴脸谱(俗称“脸子”),手执刀枪,击鼓敲锣,随口而唱,应声而舞,引来了观众的阵阵掌声。这些表演者戴的脸谱,有许多都出自于省政协委员、民革党员、安顺脸子傩雕文化艺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秦发忠之手。时年51岁的秦发忠从事傩戏面具雕刻已有37年,从学习傩雕技艺到建立傩雕博物馆,再到推动屯堡文化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秦发忠用自己的方式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人生故事。
扎根乡土的傩专家
秦发忠,1972年8月出生在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周官村,其从小深受当地屯堡文化的熏陶,读小学期间就跟随祖父学习脸谱面具制作。1991年,秦发忠考上贵阳市花溪电子工业学校,但因家庭经济困难,他含泪放弃了读书的机会,开始了自谋生路的艰辛历程。
辍学在家的日子,秦发忠意识到家乡跳地戏用的脸谱面具有市场,他决定要学好脸谱雕刻这门手艺。
秦发忠选择雕刻,不仅因为雕刻面具可以给他带来不错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他喜欢家乡古老的屯堡地戏文化。为提升自己的雕刻技艺,弄清楚地戏脸谱背后所蕴藏的文化内涵,秦发忠决定开始“补课”。他陆续深入安顺西秀、平坝、普定等县(区)的村寨,搜集地戏古剧本、碑刻、面具等文物,向当地的傩雕艺人、屯堡文化研究者请教,他四处拜师学艺,学习唱戏、跳地戏,广泛收集并查阅屯堡文化资料,细心专研雕刻艺术,研究傩与安顺屯堡的关系、安顺地戏面具与其他民族地区傩戏面具的同与不同。由于聪明好学,吃苦耐劳,秦发忠逐渐成为黔中地区小有名气的民间雕刻艺人。
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把研究的视角从安顺扩大到铜仁市的德江、遵义市的道真、务川等地,以及云南、湖南、重庆、广西、湖北等省区市,接触到了更多热爱傩面具艺术和地戏文化的专家学者。2005年,在人类学家、广西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徐杰舜教授的指导和鼓励下,秦发忠发表了第一篇文章《我的“守土”实践》。近二十年来,秦发忠先后撰写了《周官屯的面具:每一张都有性格》《安顺地戏面具文化符号的原始意义》《“脸子”:雕出来的屯堡文化》等30余篇论文,在《中国文化报》《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文化的社会转型》等报刊和书籍发表。他还受邀参加了省内外举办的傩文化学术研讨会、人类学高级论坛、屯堡文化学术研讨会等。他制作的《屯堡地戏柱》《盛世龙腾》《安顺屯堡》《三国地戏面具》等作品被国家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国美术馆、中国历史文化博物馆、贵州省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秦发忠还先后获得首批贵州工匠、贵州工艺大师、贵州省青年创业导师、安顺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等荣誉称号,被广西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安顺学院等院校聘为客座教授或特约研究员。
傩雕技艺的发扬者
走进秦发忠家的二楼堂屋,悬挂在墙壁上“以傩会友”的匾额格外显眼,秦发忠以此为座右铭,时刻提醒和鞭策自己,致力于傩雕技艺的研究传承,让古老神秘的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2016年4月,位于安顺市西秀区周官村的傩雕文化博物馆正式免费对外开放。这座博物馆占地面积2700平方米,是屯堡建筑风格的四层小楼,这是秦发忠为保护和抢救民间傩文化各种实物和史料,自发筹资500多万元修建的。走进博物馆内,各种形态各异的傩雕面具栩栩如生。博物馆以屯堡文化为主、中国傩文化为辅,收藏的3000多副面具及相关史料具现了安顺屯堡地戏面具艺术,集中展示了屯堡文化和傩文化,为傩雕爱好者和广大游客看面具、学雕刻、了解傩文化提供了平台。开馆以来,博物馆吸引了25万多人次前往参观,秦发忠也成了义务讲解员、安顺文化的形象大使,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傩雕面具的特点和文化故事。“听的人越多,提问越多,我讲得越有劲。”秦发忠说。
为做好傩雕技艺的传承,推动屯堡文化发展,秦发忠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奔走呼告,争取到安顺市和西秀区政府对保护和传承屯堡文化的重视。2006年以来,他积极参加安顺市瀑布艺术节、“两赛一会”等大型文化旅游活动,为促进傩雕技艺和屯堡地戏的传承发展建言献策。2021年,秦发忠与安顺市一中、旧州中学、镇宁职校、安顺机械工业学校等学校深度协作,通过他不定期到学校讲解傩雕技艺和传播屯堡文化,学校也不定期组织学生到傩雕文化博物馆参观相结合的模式,培育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知,促进安顺学子热爱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2023年1月,秦发忠在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呼吁:挖掘贵州傩雕文化资源,打造贵州特色文化品牌。相关提案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近年来,秦发忠带领当地傩雕企业免费培训民间艺人1000多人,培训学生4000多人次,帮助解决农民工就业400多人,他的公司作为“贵州工匠劳动就业培训中心” “安顺市残疾人创业就业培训基地”,为安顺市培训残疾人318人,为促进地方群众创业就业贡献了力量。2015年,秦发忠被授予安顺市五一劳动奖章,同年12月,他被评为贵州省青年致富带头人;2017年,他的公司被评为贵州省劳模创新工作室、贵州省技能大师工作室。
文旅融合的弄潮儿
秦发忠做事果断、胆大心细、思路灵活,而且一旦认定就会非常执着地去做。
2016年,随着贵州旅游产业和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秦发忠积极改变公司发展策略,由单一生产面具产品向集傩雕产品、家俱、饰品和屯堡文化体验、研学、民宿、农家乐于一体的发展模式转变,并利用傩雕博物馆这一品牌,实行线上线下结合,开通各类网络参观、住宿预定方式,加大网络宣传推介,积极试水文旅融合发展。
2017年,秦发忠带领村民开办民宿、农家乐,开展踏新春、亲子游、夏令营等活动,针对不同的季节和来客需求开发了“定制游”线路——参观傩雕生产工艺,体验屯堡民俗,住在屯堡民宿,看一场原汁原味的地戏,带一两个喜欢的“脸子”回家,吸引了云南、广东等地的大量游客,在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2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2021年,他被民革中央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我还想把博物馆再扩大,动员村民把闲置的房屋充分利用起来建更多更好的民宿,还要将地戏文化活动丰富起来,让村民钱包鼓起来,乡村美起来,傩文化活起来”,对于未来,秦发忠始终信心满满。
秦发忠和他的傩雕。
秦发忠给村民讲解傩雕。
地戏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