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478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4-02-21

长征女红军在黎平的故事


□文/图  张永文


地处黔、湘、桂三省交界的黎平,是中央红军长征进入贵州的第一座县城。1934年12月14日,红军由湖南兵分两路一举攻占黎平县城,12月18日在城内召开了长征的第一次中央政治局会议——黎平会议,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作出了《中央政治局关于在川黔边建立新根据地的决议》,放弃在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确立了北上黔北,建立新的根据地的战略行动方针,开启了伟大转折的行程。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经“三人团”批准有30位女红军随行,到达黎平时,特别是召开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后,迎来了革命的曙光,她们的革命热情高涨,革命理想信念更坚,在黎平留下了很多动人的故事。



因湘江血战红军损兵折将过半,部队减员较大,为重组部队,精简机关,充实基层作战力量,中革军委在黎平进行了红军部队的首次整编,合并了五、八两个军团和中央军委一、二纵队,撤销部分师级建制。同时还根据部队行军有些年老体弱的高级干部、女红军和重伤病员需要特殊照顾的实际,经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革军委副主席、红军总政委周恩来亲自运筹,成立了一支特殊的队伍——干部休养连。这30位女红军大都编入了干部休养连。

这个连隶属红军总卫生部,全连约有三百余人,大部分“兵”的职务都比连里的官大,分成老同志班、伤员班、女同志班、机要班、流动班五个班,其中女同志班大多是生病和怀孕的女红军领导干部和中央首长的夫人,她们机动开展工作,既做政治思想和宣传鼓动工作,又做抬担架、挑药箱、护理伤员等工作。

为成立这支新的特殊队伍,周恩来亲自点将由刚撤销的第八军团卫生部长侯政来任连长,并慎重交待他说:“这个连的工作很光荣,责任也很重大,你的每个兵都是党的宝贵财富,损失了一个,我可要杀你的头的。”安排红军军医学校政委黄应龙来任连指导员,党的元老之一、总卫生部医院政委董必武任连党总支书记……

现今黎平县城的翘街还完整地保留有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的住址,是清代修建的院落,原为廖氏商号和住宅,占地1200平方米,院落分前后三大进,每进为二层三开间盖小青瓦木楼,底层中间为通道,四周有封火墙隔离。一大进为店铺,前临翘街;二、三大进为住宅,前置天井,后设花园,体现了清代商富人家的建筑风格。二大进木楼是贺子珍、邓颖超、蔡畅等女红军的住址;三大进木楼是董必武、谢觉哉、林伯渠、徐特立等老红军干部的住址。它已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会址等红色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女红军在黎平开展革命活动的重要红色遗址。



红军进入黎平城后,需要大量的粮食补

充,而当时城边只有三座水碾加工坊,米面供不应求,于是全体红军将士都动手想办法加工粮食。女红军们发动城里的妇女们把所有的石碓与磨子都利用起来,集中为红军舂米、簸米,让疲于行军的红军指战员长征以来第一次能吃上饱饭。

红军中的官兵也来参加舂米,地方工作部有位大伙称“金团长”的女红军,不仅使用簸箕、筛子很娴熟,而且十分关心来舂米、簸米的当地妇女,与大家有说有笑,和和气气,每次先问妇女们吃饱饭没有?家里有没有老人和小孩?叫有老人和小孩的带东西回去给他们吃,有空就坐下来与妇女们摆家常。一个叫杨岩妹的当地妇女问:“你们到底是哪样人?又会打仗,又会筛米,那么的能干,是从哪里学来的?”金团长告诉妇女们说:“我们也是农村中的普通妇女,从小就干农活,受尽了封建地主的压迫,共产党到我们那闹革命,我们参加了红军,自然就学会了打仗,我们那会打仗的妇女多得很,红军长征后,她们留在根据地坚持对敌斗争。” 妇女们都夸金团长是穆桂英转世,从此更加亲热,干起活儿来更起劲,都围拢来和金团长说长道短,把胸中的苦水倒出来给她听。金团长一面安慰妇女们,一面向大家讲翻身闹革命的道理,并把从地主、土豪劣绅那里没收来的东西分给妇女们。这位金团长就是我党早期的红军女干部金维映。女红军在黎平组织妇女舂簸米的事迹被编成侗戏《我为红军簸米忙》搬上戏台,生动再现了当时的军民鱼水情。



由于国民党的反动宣传,红军来到黎平城时,不少人家都跑到乡下或山上躲藏。城里有个叫田三的人,为人本分,以屠宰为业,家境贫寒。由于近段生意不景气,没有收入,家里好几天都揭不开锅了,只得上山挖蕨根来做蕨粑充饥度日。不料屋漏偏逢连夜雨,在山上被一块大石头轧住了脚,伤得很重,因害怕被拉夫抓壮丁,田三就爬到楼上二厦间的夹壁里躲了起来。但红军进城后,锣鼓喧天,笑语欢腾,还发动小商贩们正常开张营业,秋毫不犯。他在夹壁呆了几天没听有什么动静,便轻脚轻手的下楼来想看看究竟,不料刚从楼上下来,只见一个女红军正在和他的妻子像久别重逢的亲姐妹一样拉家常,讲穷苦人要翻身做主人、打土豪分田地之类的动员话。田三见状,不好意思地一瘸一拐退了回去。

女红军和田三嫂越讲越亲热起来,并主动帮她做家务、缝衣服、补鞋袜,从闲谈中得知田三不幸伤了脚,晚上,她就拿了几种草药来到田三家,说是一个战友介绍的祖传秘方,疗效很好,田三一时愣住了,一个素昧平生的人,把别人的伤痛当作自己的伤痛,怎能让人不感动呢。

第二天一早,女红军又来到田三家看他的脚伤。田三呻吟着说:“这药想是不太适合吧,昨晚疼了一夜呢。”看到田三的脚好像红肿得更厉害了,女红军感到有些内疚,二话不说起身就走了出去。过了一会,女红军又拿了一些药品来,可田三怎么也不肯接收,他想到用了人家的药,哪有钱来付呢?女红军好像猜透了他的心事,笑着解释说:“这药是从公家那里领来的,不用开钱,天下穷人是一家嘛,你不要客气了,若脚弄残了,今后怎么能养活全家呢!”田三在她的劝导下,才肯用药疗伤。次日,女红军再次来到田三家,邀田三嫂去荷花塘参加打土豪分浮财,田三嫂脸皮薄,说什么也不肯出门,女红军只好到别家去作动员。傍晚,女红军带来好多土豪的东西送给田三家,还提来一包名贵药品,说是从土豪家抄来的,并叫田三嫂先打来一盆温水,然后亲自为田三清洗脚伤,小心翼翼地把药敷上去。田三一时感激得掉下了热泪。

女红军给田三敷药后,他的脚伤便逐渐好转,第二天就可做点事了。事后,当他得知红军的药物困难,自己用的药来之不易,深有感触地说:“要不是得到红军的帮助,我这只脚怕是残废了。”  

田三的脚伤很快痊愈了,为了对红军尽点心意,他主动跑到后街帮红军杀猪,红军也十分照顾他,将一些猪的内脏送给他,他吃不了就拿去卖给别人。连续几天后,田三手头开始有了积蓄,红军不仅帮他治好了脚伤,还助他重兴旧业,让他全家获得了生路。



距黎平城二十公里的高屯街上有户叫杨伯均的人家,几代人靠打铁为生。在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旧社会里,一家人过着吃了上顿愁下顿的生活,他母亲因常年奔波劳累,刚进入五十岁,背就驼了,眼睛也快失明了,大太阳天才可依稀看见点东西。

中央红军长征攻占黎平后,在周边各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浮财。一天一位姓曾的女红军来到他家了解情况,他母亲一五一十地向她讲了高屯的保长和财主坑害百姓的血泪史,女红军一边认真听,一边用本子记下来,当她看到杨伯均母亲双目已近失明,靠摸着板壁走路,十分同情。问明原因后,她立即找来一个红军女医生给杨伯均母亲看病,过后她俩又送来饭菜,还扶杨伯均母亲进出大小便,帮她洗衣服、打理房间,并亲热地称杨伯均母亲为婶娘,杨伯均母亲也称她俩为大姐。据有关史料记载,这位姓曾的女红军是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第一团团长、红九军团二十二师师长周子昆的夫人曾玉。

红军虽然只在高屯住了几天,但在她俩的精心医护下,杨伯均母亲的眼疾有了很大好转。离别那天,她俩又特地给杨伯均母亲送了不少药,杨伯均母亲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依依不舍地拉着她俩的手送出家门口。不久,杨伯均母亲的眼睛恢复了视力,当地群众称赞说:“红军不但能打仗,也能赶瘟神,什么病魔见到他们,都被吓跑啦!”杨伯均母亲逢人就说:“红军使我重见光明,他们是我的大恩人……”

女红军在黎平的故事,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这些巾帼英雄在黎平这片热土上播下了中国革命种子,铸就了革命精神。

 

4865-3-1黎平红军干部休养连.jpg

黎平中央红军干部休养连旧址


4865-3-2参加长征女战士1949.jpg

参加长征女战士1949年合影


(作者单位:黔东南州老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