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研讨会暨第二季节目发布会在京举行
12月16日,由贵州广播电视台卫视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广播影视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一季研讨会暨第二季节目发布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其创作经验与成效、如何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文艺作品如何助推赓续中华文脉等话题展开研讨。
贵州广播电视台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哈思挺用三个关键词总结了《这一站,贵州》的经验:“一是重塑。《这一站,贵州》(第一季)提炼贵州最具特色的在地文化元素,并通过人的活动进行发掘和阐释。第二季提出了‘黔式审美’的全新概念,通过高纬度的外部视角实现对在地文化的发掘与重塑。二是传播,在当下的全媒传播时代,主流媒体实现优质文化产品的‘破圈’传播,需要加强与公域流量平台和达人的合作。三是扎根,从《这一站,贵州》(第一季)到‘村超’‘村BA’,都是贵州传媒界扎根本土深耕、依托文化赋能、传播策略升级的标志性成果。”
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杨力在讲话中表示,《这一站,贵州》(第一季)结合贵州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独具山地特色的贵州文化,深度发掘包含历史与现代、传承与创新的相互融合促进,集中展示了新时代贵州的自然之美、人文之美。
国家文旅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原一级巡视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马盛德表示,《这一站,贵州》(第一季)有着鲜明的贵州文化特色。在推动地域文化传播时,要找准最具影响力和特色的内容,选择大众层面最广为接受的方式来呈现;在认识遗产、打造或是传播地域文化时,需要考量如何在众多的文化思想当中去选择文化遗产,如何使其更多地契合人类的精神价值和精神追求。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则认为,第二季节目要实现更好的创作和传播,需要把握三点。一是视点,要保持自然朴实的讲述,不拔高、不造作;二是焦点,要以点带面,把每个点做透打穿;三是观点,要善于提炼观点观念来带动传播。
中央民族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主任、首席专家,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林继富提到,《这一站,贵州》(第一季)以小人物为切口去透视当代贵州人的生活,体现了贵州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希望,第二季节目能够更深入地融入到国家文化建设体系里,把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宝藏和新时代的主流价值传达好。
《这一站,贵州》(第二季)以贵州文物和历史文化为主线进行创作,将于12月23日在贵州卫视首播。本季节目的核心主题是“发现贵州,理解中国”,立足于贵州历史文化,又不局限于贵州本身,而是把贵州放在整个中华文明的背景下去理解和讲述。节目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枢纽——3000年的中国》作者施展担任学术指导和出镜学者。
(陈俊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