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43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11-30

悬崖上的历史“见证者”——丙安古镇


危岩之上,背靠青山,三面环水,一步一景,一景一画——这是位于遵义市赤水市中南部的丙安古镇。这个写满红色传奇的千年古镇发轫于东汉,定名于北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贵州四大古镇之一。

丙安古镇的寨门建造在平地上,而整个主建筑群都建造在赤水河滩的岩石上,通过一条长长的石阶路与寨门连接,让人站在平地仰望时,生出古镇仿佛飘浮在空中的错觉。古镇的主建筑群以吊脚楼为主,它们由圆木支撑,看似危悬却稳固如山,历久弥新。古镇中的吊脚楼、古石板街道和古寨门都是明末清初留存下来的黔北民居风格建筑,因此也被誉为“明清建筑与历史的活化石”。

丙安古镇曾是由川入黔连接黔中各地的必经之路,也是古代著名的驿站和商品集散地。乾隆年间,赤水河大规模治理,丙安古镇成为赤水河畔最繁荣的水陆码头,是滇、川、黔往来盐船和商家必经的夜泊之地。现如今在河滩上依然保存着一段始建于清代,长约500米,西自双龙桥,东至新丙安大桥的古纤道,也是古盐道。整条纤道均用长80厘米、宽40厘米左右的石板铺成,在纤道旁的岩石上,留有古时栓船用的圆形石孔和纤痕。

古镇有东西两个古寨门。东边的东华门门前,有长阶梯通往悬崖底下的双龙桥——因桥身上雕刻的两条栩栩如生的石龙而得名,过桥之后会看到民国时期留下的摩崖石刻,上面刻有四个大字“惠及乡邻”;西寨门太平门外,是浩浩汤汤流向远处的赤水河,寨门内是一条狭窄笔直的古街,两旁挂满了明亮的红灯笼,似乎在告诉人们,红色也是丙安古镇的一大底色。古镇里保留有“丙安红一军团战斗旧址”,也建有全国唯一的“红一军团陈列馆”。此外,还有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耿飚将军的纪念馆。丰厚的历史底蕴赋予了丙安古镇更多的传奇色彩。

从下寨走进丙安古镇,首先看到的是一座铁索桥。1935年,红军曾在此安营扎寨,开启“四渡赤水”序幕,丙安古镇也因此成为黔北一处兼具历史价值和红色文化价值的旅游胜地。站在桥上,清风拂面,低头注视从脚下流过的浑黄又冰凉的赤水河,仿佛感受到当年红军过渡口的艰难。正是因为有他们的舍命守护,小镇才得以拥抱如今的岁月静好,人们才得以安居乐业。再抬头看看赤水河两岸,青山秀丽多姿,一边是古镇,一边是新屋,历史和现在在这里交汇,昨天和今天在这里互融。

横跨两岸的铁索桥“吱吱呀呀”,迎风飘扬的红色旗帜、陈列馆内展示的红色遗迹,将一个个英雄故事娓娓道来——丙安古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一座文化的宝库。探访丙安古镇是一次了解贵州深厚文化的奇妙之旅,也是一次零距离感受历史魅力的机会。

除了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当地的美食不仅能满足游客的口腹之欲,也是了解当地文化和生活的窗口。穿过狭长的小巷,热气腾腾的豆花、腊味十足的香肠和腊肉等美食让人目不睱接、食指大动。在古镇的餐桌上和原住民拉拉家常,时间就仿佛按下了暂停键,让人能够全身心地体验平淡而幸福的生活本味。

不同于青岩古镇和镇远古镇的繁华和隆重,丙安古镇更像一个隐士。它虽建于危岩之上,饱经沧桑,却屹立千年而岿然不动,不争不抢地享受自己的时光。百年的房屋伴着袅袅炊烟,人间烟火气扑面而来,青石板上,丙安故事仍在继续。


4820-4-3.jpg


(整理:万里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