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保护和利用好史前文化洞穴遗址资源
——读《远古的呼唤》
□杨序顺
《远古的呼唤》
陈 政 著
四川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
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独特的喀斯特岩溶地貌成就了贵州丰富的史前文化洞穴遗址资源,特别是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分布之集中、内涵之丰富,在国内同期文化遗址中独树一帜。对其进行深入发掘,能为研究远古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提供大量实物证据,对我国史前文化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我省著名产业经济学博士陈政怀着对贵州的深情热爱,组织了一个跨学科团队,对此课题进行了长期的调查研究,旨在保护和利用好这一难得的宝贵资源,《远古的呼唤》就是基于此的一项调研成果。
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北侧斜坡地带,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山地地形复杂多样,处于高海拔、低纬度的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喀斯特地貌分布广,灰岩溶洞、岩厦、裂隙随处可见,大量的洞穴、岩厦为以采集、狩猎为生的古人类提供了天然的庇护、栖息场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贵州史前文化繁荣提供了先决条件。贵州境内目前发现的史前文化洞穴遗址达300余处,类型涵盖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晚期和新石器时代初期等各阶段的典型文化。有早期文化代表——黔西观音洞遗址,距今24万年左右,国内学术界将其视为中国长江以南同期文化之标杆,享有“北有周口店,南有观音洞”的学术地位。有中期文化代表——盘县大洞遗址,距今10万至20万年,文化材料丰富、新颖,被评为199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还有晚期文化代表——普定穿洞遗址,距今1.5万年左右,出土的骨角器精致多样,数量超出当时国内各地发现骨角器之总和,加之同遗址中出土了两具较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在国内同期文化遗址中绝无仅有,被誉为“亚洲文明之灯”。
《远古的呼唤》反映的是人类的远古,是一个未知的神秘世界。读完此书,更觉贵州史前文化洞穴遗址是祖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也对贵州树立文化自信有大作用。陈政在书中说:“科学保护和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对增色多彩贵州新未来意义重大。”他对做好贵州史前文化洞穴遗址资源保护利用作了深入思考并提出宝贵建议:
一是扛起史前文化洞穴遗址保护与利用的重大责任。要建立省市县的管理责任制,签订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传导压力,督促责任落实;要在全省上下树立文化洞穴遗址是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的理念,增强文化自信,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打造贵州史前文化大省形象。
二是加强史前文化洞穴遗址保护和利用的学术研究,挖掘历史价值。要抓住学术研究这一史前文化洞穴遗址保护利用的关键,对贵州史前文化洞穴遗址保护与利用现状、未来发展方向、工作模式和机制等进行全面分析,为讲好贵州史前文化故事打好基础。
三是健全史前文化洞穴遗址保护和利用的法律、法规体系。遗址所在地要在国家、省法律法规的原则框架下,制定配套的史前文化洞穴遗址保护与利用地方性法规实施意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进行史前文化洞穴遗址保护与利用。
四是做好史前文化洞穴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科普教育。要以洞穴遗址资源为依托,以信息技术、网络平台为载体,开发更多符合当代人口味、更利于网络传播的文化产品,让更多的人在触摸史前文化洞穴遗址魅力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要从学校教育入手,从青少年抓起,因地制宜,编写教材,在地方教育中推广使用,使文化遗产保护进校园;要在全省各地定期或不定期组织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遗址保护与利用宣传推介活动,如展览、表演、宣传、教育和讲座等。
五是促进文产融合、文旅融合,发挥好史前文化洞穴遗址保护与利用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要走好文物与文化产业融合之路、文物与文化旅游融合之路,推出史前文化体验、乡村考古游等更加优质、更富创意、更有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让文物活起来,让历史动起来,以产业发展促进保护传承、推动乡村振兴。
(作者系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贵州省侗学研究会原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