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面” “育+用” “督+帮”
——碧江区政协“三套组合拳”推动“院坝协商”“社区协商”工作落地见效
□本报通讯员 甘舒梅
近年来,碧江区政协按照“一年抓示范、两年促提升、三年全覆盖”的总体思路,实施“院坝协商”“社区协商”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点+面”“育+用”“督+帮”的“三套组合拳”有力推动“院坝协商”“社区协商”工作在基层落地见效。
■“点+面”结合,夯实阵地基础
狠抓“示范点”。在全区首先选定5个村(社区),按照有场所、有主体、有设施、有标识、有制度、有人员“六有标准”建成5个协商议事室作为区级示范点,派专人指导议事室人员架构组成,标识标志、制度纪律、议事流程等内容规范上墙,蹲点指导5个示范点在全区率先召开协商会议,确保标准统一、程序规范,为全区有序推进相关工作提供了有效参考。2022年,通过现场观摩、经验交流、实地参与等多种方式组织基层政协联络委多次分批或集中到示范点进行学习,充分发挥样板作用,建成15个规范化、标准化议事室全覆盖15个乡(镇、街道),并将其作为乡级示范点,在推进阵地建设和议事协商工作方面发挥样板带动作用。
拓展“辐射面”。通过建成的示范点辐射带动全面铺开相关工作,今年紧紧围绕补短板、上台阶,着力提升工作整体质量和水平,议事室覆盖全区70%以上村(社区),各议事室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议事协商活动。今年以来,区政协持续将阵地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和基础保障工作来抓,在党组会议、常委会议上专题研究,阶段性听取工作汇报,按目标任务推动工作,研究解决问题和困难。同时,积极争取区委工作支持,明确各乡(镇、街道)政协联络委每年按3万元工作经费标准进行保障。截至目前,全区建立“院坝协商”“社区协商”议事室77个,覆盖率达74%,超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育+用”结合,激发队伍活力
注重培训“育人”。组织基层政协联络委干部和联系指导乡(镇、街道)工作的政协委员开展专题培训,明确工作要义和方式方法,通过以会代训帮助其找准工作重点、实地观摩培训积累经验做法、制作应知应会手册全面提升业务能力。自“院坝协商”工作开展以来,开展业务培训15次、现场观摩1次、专题业务培训2次,印制应知应会手册200余份。
注重一线“用人”。在区、乡、村三级组建工作队伍,通过基层一线干部和政协委员下沉一线的方式,建立明晰有序的基层协商组织架构,做到在一线用人、把人用到一线。在区级,聚焦委员主体作用发挥,选派97名政协委员按乡(镇、街道)划分联系相关工作,直接担任议事室副主任参与基层协商。在乡级,明确由乡(镇、街道)政协联络委主抓该项工作,联络委主任抓协调统筹的同时直接担任议事室主任,对工作负总责。同时,通过争取区委支持,将乡(镇、街道)组宣统委员纳入基层政协联络委队伍,兼任联络委常务副主任,同步调整充实联络员91名。在村级,明确议事室成员由基层政协联络员、村(社区)干部、群众代表、老党员、老教师、退休干部、复退老军人、专家学者等担任,负责具体开展协商议事工作,调动群众参与基层民主协商的积极性,使协商工作更顺民意、更接地气。截至目前,召开“院坝协商”“社区协商”会议85场次,参与协商2685人次,达成共识355条,落实共识292条,通过协商促成问题解决108个。
■“督+帮”结合,提升协商效能
强化指导“督”。在推动工作的重要阶段适时组建督导组,通过听取汇报、重点询问、查阅资料、下沉走访等方式,督促基层政协联络委全力推进相关工作。督导过程中,做实“发现问题、反馈情况、督办整改、优化提升”闭环链条。对工作开展不正常、程序不规范、协商成效不理想的责令改进,选派机关干部成立工作组定点指导整改。对整改成效不明显,工作不认真的下发书面通报至乡(镇、街道),直接向“一把手”和党委班子反馈问题,做到督导有效。截至目前,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工作督导2次,督导问题整改37个、下发督查通报1期。
协同联动“帮”。组建7个以区政协主席会议成员为组长,各专委会负责人为副组长的工作组,分别定点全覆盖15个乡(镇、街道),深入乡村两级实地参与、指导、培训、督导“院坝协商”“社区协商”工作,与基层政协联络委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上下贯通、层层见效。定期下发工作提示,对协商重点、议题报审等工作进行提醒提示,按季度调度工作推进情况,确保工作开展常态化,工作落实长效化。截至目前,工作组参与、指导“院坝协商”工作190余人次,下发工作提示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