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巨儒”郑珍的箫韵诗情
□文/图 郑孝碧
郑珍(1806-1864),字子尹,贵州遵义人,晚清的著名学者、诗人,工书善画。经学宗许慎、郑玄,堪称大师;他是晚清“同光体”诗派的重要人物,人称“清诗第一”。他的学术思想及文学成就影响深远,是沙滩文化的杰出代表,与独山莫友芝并称“郑莫”,被誉为“西南巨儒。”
玉屏箫,是我国著名的传统竹管乐器,始称平箫,它创制于明代平溪卫的山东籍郑氏。明清之际,玉屏箫作为朝廷贡品,是用于演奏宫廷礼乐的乐器,故称“雅颂贡箫”。清雍正五年(1727),平溪卫改设玉屏县,随着地域名称的变更,平箫亦被称为玉屏箫。1915年,郑丹青、郑步青兄弟俩制作的对箫获巴拿马金奖后,更是蜚声海内外。
郑珍与玉屏箫,都有着赫赫的声名,都是贵州的骄傲。一个是“人中之杰”,一个是“物中之宝”,这仿佛注定了郑珍与玉屏箫不同寻常的情缘。
清道光十七年(1837),郑珍与莫友芝联袂进京会试,均不第而归。第二年,二人受遵义知府平翰的邀请,主持纂修《遵义府志》。修志期间,郑珍住在遵义府署的来青阁,与知府平翰、府署幕僚方凝等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在公事的闲暇时光,经常聚会饮酒、吟诗唱和,演绎了一段与玉屏箫的动人佳话。
知府平翰,字岳山,号樾峰,浙江山阴(今绍兴)人,工书法、擅丹青。他于清道光十六年(1836)任遵义知府,在任三年,重视文教,善政良多。郑珍、莫友芝、黎兆勋等遵义名士,都是平翰的座上宾。
方凝,字仲坚,是安徽歙县的诸生,他擅画,喜收藏。方凝与郑珍的恩师程恩泽是同乡,年少时同窗求学,后屡应科举不第。道光中曾游幕遵义府,晚年寓居金陵放鹤岗。方凝“以是名卿倒履,声誉斐然”,他亦与郑珍、莫友芝、黎兆勋友善,相互间酬唱颇多。道光十九年(1839),方凝将归金陵,郑珍以诗赠行。
在遵义府修志期间,郑珍得到了两支玉屏箫,闲暇的时候,常常与方凝吹奏。饮酒弄箫,其乐无穷。知府平樾于是“以诗戏赠”郑珍。
知府赠诗,郑珍喜而奉和。他步知府平樾的诗韵,酬答了一首五言古风《得玉屏箫二,闲輒與方仲坚(凝)鸣之,樾峰以诗戏赠,次韵和答》:
履行或印足,陆居或无屋。
渊明琴不弦,长统气为轴。
但得此箫趣,何劳问其目。
饱吹蒸成菌,饿吹口生竹。
我诚非瞽矇,自无论声曲。
方翁有缘习,老去怀弄玉。
尔来渐入调,未免伤太朴。
手口止自赞,古味何沕穆。
一声鱼出听,两声雉登木。
瓦雀跄跄来,何让凤皇逐。
不谓公亦赏,遇人似太淑。
由来天籁元,不在四五六。
僧虔强解事,标别作技录。
天地有大乐,象德备盐歜。
何当听酺奏,共饜萐厨肉。
这是一首步韵酬答之作,洋洋洒洒,一气呵成。诗人以东郭履和张融船的典故开篇,诗中描述:齐国人东郭先生,久在公车官署等候差事,贫困饥寒。衣服破旧,鞋有面无底。在雪中行走,脚完全踩在雪地上,雪地只见足印不见鞋印。而南齐人张融,将一只船拖至岸上,居住其中。齐世祖问他住在什么地方,张融答道,在陆地住而没有房屋,在船上居而没有水浮。行无鞋,居无屋,诗人借典故比喻自己的穷困之状,并将个人境况与平箫吹奏巧妙融合。该诗行文起伏跌宕,舒缓自如;用韵险绝,诗律老拙;善用典故,奇字异趣,古色斑斓。这正是子尹诗“风格奇崛,时伤艰涩”的独特魅力,凸显出郑珍学者型诗家的深厚底蕴。
清道光时期,以郑芝山所制玉屏对箫为朝廷贡品。王公贵胄以及名人雅士,竞相宝之。郑珍“嗜书画古玩,恒陈列左右”(郑知同语)。玉屏箫既是雅颂贡箫,又是物之瑰宝,自然得到郑珍的青睐,并为之倾情、为之高歌。
郑珍爱玉屏箫,他的好友姜廷桂也爱玉屏箫。
姜廷桂(?-1852),字丹轮,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有德才,时为遵义府署的幕宾。郑珍修纂《遵义府志》时,二人比邻而居,朝谈夕醉四年有余。姜廷桂与郑珍、莫友芝亦是好友,姜廷桂移居新寓,莫友芝作诗致贺。后来姜廷桂去世,郑珍作挽诗二首。
姜廷桂藏有两支玉屏箫。一次聚会,姜廷桂带着箫来酒宴助兴。郑珍为之作诗《玉屏箫歌》:
两年吹笛绕梅花,三声妙擪伊优亚。
已谓入神得真性,旁人笑我关琵琶。
此箫大似知音人,双双顾我求识真。
老夫莫得喙三尺,颠倒摩弄徒伤神。
铁盆暖酒狗裘薄,夜半高歌动秋壑。
旗亭女子世已无,远上黄河等牢落。
苦心爱此欲付谁,满眼书生意无托。
生材不作楩与章,万牛挽去登明堂。
三十馀年阁箱底,重者自重伤者伤。
戴安道不能为王门鼓玉琴,
且为此箫扬妙音。
玉屏山深 溪远,声在此中何处寻。
此时的郑珍,已年逾不惑。他生活在晚清社会的动荡时期,经历了坎坷曲折的人生遭遇;看惯了世事沧桑,淡泊了功名利禄。他以箫音传递心声:愿像晋朝的戴安道,破琴明志,不为王门鼓琴;而钟情于玉屏箫,含吐宫徵,为之高扬妙音。凸显出诗人的傲骨和对玉屏箫的钟爱。
诗的结尾,歌犹未尽,他感慨万端:地处黔楚边陋的玉屏,云山重叠幽深, 水苍茫遥远。而玉屏箫美妙的仙音,却深藏在这深山远水之中,令人何处寻觅?郑珍借箫喻人,诗文之中,看似替玉屏箫不为世人所识鸣不平;而弦外之意,实为自己的怀才不遇而叹息。
箫韵诗情,这就是“西南巨儒”为箫笛之乡泼墨点染的精彩之笔。
郑珍像
(作者系玉屏自治县诗词楹联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