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田园·沃土美溪
□文/图 冉昱晟
这里,山清水秀,风景旖旎,有肥沃的土地,有朴实勤劳的人们;
这里,有一条清澈的河流常年不断向前流去;
这里,是我的家乡——黔北凤冈县土溪镇;
这里有山、有水,有良田和美景,人们亲切地称她为“金色田园·沃土美溪”。
然而,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家乡一直是贫瘠的、落后的。
小时候,家乡夜里唯一的光亮就只有那盏小小的煤油灯,想照得近一些就端到眼前,想照得广一些就往高处挂,偶尔夜里出门也要提着煤油灯。那时通信不便,只有街上邮政所里有一部古老的手摇话机,乡亲们与外界沟通全靠信件往来。交通也不方便,去镇上只有一条砂石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车更是没有,连自行车都很少,出行全靠两条腿。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充满活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家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发展长足进步,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我的家乡也开始慢慢变化。党的十八大后,我的家乡后发赶超,发生巨变——从贫困村到脱贫“摘帽”,再到乡村振兴,“全县首个信用镇”“全省森林村寨”……一幅生态美、百业兴、百姓富的美丽画卷在家乡徐徐展开。
1996年,我考进凤冈师范学校,在那条唯一的砂石公路上,每天只有一班客车,上午从土溪开往县城,下午从县城返回土溪,车程要3个多小时。而如今,一条宽阔的柏油路从县城直通土溪,客车、面包车、小轿车、大货车在路上流水一般来来往往,单向车程只需要40到50分钟。温饱已不是问题,老式木屋也改造成了现代化的黔北民居,家家户户都连通了水泥路,乡亲们互相串门时脸上都笑呵呵的。
去年春节前回家,看到了土溪镇商会会员出资出力打造的河边护栏亮化工程;看到了杨畔种组、上干组村民自发集资拉上的小红旗、彩灯和灯笼。艳丽的彩旗在道路两旁迎风招展,缠绕在树上的灯笼和彩灯星光熠熠,让我和返乡的父老乡亲都感受到家乡的飞速发展和回家时浓浓的温情。
如今回看家乡,学校从以往四周透风的烂木房,到如今装潢漂亮的瓷砖房,教学楼宽敞明亮,到处是漂亮的绿化;家家都通了电,白炽灯、节能灯将人们脸上的笑容照得越发闪亮;电话、手机、电磁炉、电冰箱、电饭锅……生活电器样样齐全;自来水管通到每家每户,喝水再也不用出门挑了;交通工具已换了几代——从自行车到摩托车、中巴客车,到现在,几乎每家都有了自用小轿车。
变化不仅在日常生活,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实施,粮油、烤烟、肉牛、茶叶、皮蛋等产业也正在这片沃土上蓬勃发展……
2009年,土溪镇荣获“中国国际健康养生原生态首选十佳居住地”。近年来,土溪镇坚持强化地域特色,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奋力打造“金色田园·沃土美溪”。
如今,清澈的土溪河依然从这里缓缓流过,千百年来一直守护着这方山清水秀、美丽宜居的土地。而更坚定的守护者则是家乡的人民,他们在新时代春风的吹拂下,破茧成蝶,紧跟时代步伐,奋力建设美溪沃土。
我爱家乡的山山水水,爱家乡的老老少少,更爱这新时代、新变化、新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