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393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9-14

静心读书的好处


□周  军


静心既是读书的前提,也是读书的结果。人只有在静下心来时才能读好书、读懂书,然而要真正做到心无杂念、心静如水却不容易。

当代人读书,往往是在闲暇之余闹中取静,只有心无旁骛才有可能把文字读到心里。青年毛泽东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读书。

静心之人,不受外界环境、事物的干扰,在书房、办公室里能读,在喧闹处、忙碌中也能读。最忌心浮气躁,朝此暮彼,无所专攻。这样即便读上一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很难有大收获,所耗的时间、精力与所得,自然不成比例。  

能静心读书之人多半具有恒心,而恒心是一种美德,更是成功之道,在读书上体现尤为明显。据统计,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对一般性书籍,每分钟能读300字,半小时则能读9000字。如果每天坚持读半小时,一周就能读6万余字,一年的阅读量可逾300万字。由此可见恒心的力量。

清人曾国藩认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曾与弟弟们谈及,自己痛改无恒之病后,“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获益匪浅。滴水能穿石,厚积必薄发,恒心能化平常为神奇。  

静下心来,才能身临其境地读书。用此法读史,仿佛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中与各色人等交往,益智增能;用此法读理论,则可以为抽象的概念找到一个落脚点,较易实现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用此法读小说,则犹如阅历丰富人事,行万里路,赏千种景。如读书无“我”,往往会不自觉地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歧路。  

在书的海洋里,静下心来才能选择优秀的作品。读书如习字,要取法乎上,推本溯源,多读、精读经典。如今,互联网几乎无处不在,自媒体如影相随,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有精深严谨不够的弊端。快餐文化影响之下,有的书只有一个炫目的外壳和玄奥的语言,初看似洋洋洒洒,深究实不知所云。无源之书,如无源之水,活力、灌溉力有限。经典之作,历时光之考验,似茂林深海,可读耐读,常读常新,不妨反复品味,上下求索。

静心读书才能入情。书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荡气回肠的冲击力、拓展心性的张力,往往与情有关。此情,不仅是亲情、友情、爱情,更是温暖人间的真情、仰天长啸的豪情、催人奋进的激情。

在成长成才之路上,书是最便捷、最无私的导师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