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39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9-14

禾香稻满庆丰收


□钱国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我国许多民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歌颂、赞美、庆贺丰收的习俗,进而衍生出丰富多彩且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丰收节”文化。

俄罗斯族在每年公历十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举行“丰收节”。节日这天,人们在收割完的麦地里留一束未收割的小麦,并除掉四周的杂草,然后在它的面前摆上面包、盐和奶酪等食品,以祭祀大地,感谢它的恩赐,祈求来年获得更大的丰收。

壮族在秋收结束后的农历十月十日举行“收镰节”。过节这天,家家户户打糍粑、杀鸡、宰鸭,拜祭土地庙,报答土地神的恩惠,以庆丰收并告示全年谷物已经收完。然后将割禾镰刀等农具洗净收藏,为来年备用。

居住于贵州高寒山区的苗族群众,将庆祝秋季丰收的节日称为“诺格刹”。“诺格刹”是苗语音译,意为庆丰收的节日,于每年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的卯日举行。这天,村寨各家各户都应全部收完自己的稻谷。当收割完自家最后一块稻田时,要专门捆一束特别粗的大稻把,称为“母禾”,带回家中挂于第三或第五根横梁上晾干。之后,各家宰杀鸡鸭、捕捉鲜鱼,举办丰盛的餐宴庆祝丰收。

云南怒江及维西等地傈僳族居住区,于每年十月玉米收获后半月内择日举行“收获节”。过节时,家家宰杀牲畜,互相馈赠宴饮,畅谈丰收的喜悦。当夜幕降临之际,人们在村寨的宽阔场地上点燃篝火,在明亮的火光下举杯畅饮。酒后,青年们围着篝火喜唱丰收调,跳起丰收舞。

青海民和县一带的土族,在农历七月中旬到九月中旬之间举行“庆丰收会”。届时,各村推举德高望重之人组成一二百人的队伍和表演队一起逐村游走,所到之处,人们都跟着锣鼓的节奏,与游庆队伍一起尽情欢舞,共庆丰收。

鄂温克族每年也有庆祝丰收的节日,鄂温克语称“米阔勒节”。节日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盛装,互相串门贺节。节日期间,最有趣的活动是套马比赛。在广阔的牧场上,年轻的勇士骑着矫健的骏马,手持套马杆,追套正在奔驰的骏马。一旦有人套住,人们便蜂拥而来,以闪电般的速度将马摔在地上,然后剪掉马鬃、马尾,并在马的臀部打上烙印,以标记马龄。晚上各家团聚会餐,夜幕降临后,草原上将会燃起火堆,开始举行篝火晚会:人们在明亮的火光下载歌载舞,欢庆丰收。

西藏藏族在农历八月开始过“丰收节”,江孜、日喀则在农历七月中旬举行,藏语称“望果节”。节日早上,人们穿着节日盛装,打着彩旗,带着油炸饼、青稞酒和酥油茶等食品来到旷野,架起帐篷,摆出携带的食物,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谈,预祝丰收。接着,人们将26匹披红挂绿的骏马赶到即将收割的田边。马背上的骑手个个身系红绸、腰捆彩带、足蹬马靴,手持挂着红绸的青稞穗、蚕豆等象征丰收的农作物,显得格外威武。骑手们和乡亲一起围着丰收在望的田园举行“望果仪式”。然后,人们抬着用青稞、麦穗搭成的“丰收塔”,举着标语彩旗,敲锣打鼓,有的还背着经书和法器,围绕田间巡游,载歌载舞,尽情欢乐。晚上,举行旷野篝火晚会,青年们围着火堆,跳起热情的民族舞蹈,欢乐的声音响彻大地。节日期间,有的地方还要举行赛马、赛牛、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

台湾高山族的布农人每年农历十月要举行“丰收节”。节日前一天,各家各户去自种的小米地割两根粟穗,送至村社的司祭家,由其统一保存在公共的粮仓中,等第二年播种时取回播种。节日当天,司祭家会杀猪招待各家家长。当天晚上,各户会杀猪并煮新米饭吃,出嫁的女儿或姐妹一般也要回娘家过节。吃了新米饭后即开镰收割。

西藏珞巴族在每年粮食收割时择日举行“昂德林节”。“昂德林”为珞巴语音译,意为“丰收节”。节日前夕,男子上山打猎,妇女收取少量新粮。节日这天,用新粮做饭,先请村中老人尝新,然后全村一起欢宴。晚上饮酒对歌,通宵达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