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奋力推动后续扶持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李 玥
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是一项利在当前、功在千秋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怎样帮助搬迁群众更好融入新环境、过上新生活,奋力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高质量发展,努力写好易地扶贫搬迁这篇“大文章”,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高质量发展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从根本上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改变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举措。易地搬迁社区,一头连着脱贫攻坚,一头连着全面小康。搬迁群众住上了新房子后如何过上好日子,成为民生工作的重要课题。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因地制宜在搬迁地发展产业,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2020年4月29日,我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工作的指导意见》,17条拓宽就业渠道、强化就业增收政策和扶持举措,进一步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同年12月23日,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推进会在贵阳召开,下发了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高质量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会议要求,各地各部门务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后续扶持工作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共同谱写搬迁群众美好生活新篇章。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强化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省委主要领导强调,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重点和关键;省政府主要领导指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对贵州而言意义重大,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是一项中长期任务。这些文件的出台和工作要求,标志着我省易地扶贫搬迁全面进入后续扶持高质量推进的新阶段。
二、深化思想认识,做好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创业工作
(一)强化学习做好政策宣传。多渠道、多形式、多频次组织干部群众学习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利用开党员会、群众会、家庭会、连心会、协商会、微信群、墙刊等方式,经常性开展学习社会民生、搬迁就业方面的文件精神,认真传达贯彻各级各类相关会议精神,广泛向群众宣传各项惠民政策,切实提高政策知晓率。
(二)压紧压实政策落实责任。明确社区支部书记、驻村第一书记,社区支部副书记、居委会副主任、支委、驻村干部,在后续扶持发展工作中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由工作队牵头,每季度围绕居民收入与支出、是否存在返贫风险,认真开展逐户走访、逐户摸排、逐户研判,研判出的问题及时上报到街道扶贫办,结合存在的短板弱项,拟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明确责任人、时间节点,进行限期整改。
(三)强化落实防止返贫工作举措。按照“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政策要求,建立困难户就业信息台账,通过引导外出务工、就近就业、自主创业等方式,促进群众就业。着力抓好产业发展,利用“市场主体+基地+搬迁户”模式,变“输血”为“造血”,有效提高经济收入。着力抓好社会兜底保障,全面排查无劳动力、无稳定经济来源困难家庭,开展最低生活保障排查,应保尽保,大力做好计生特殊家庭、残疾人、大病大灾家庭信息收集和帮扶,防止产生新增贫困户,防止脱贫户返贫。
三、多措并举,推动实现搬迁群众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群众,没有土地,只能依靠就业或者创业来维持生计和发展。要使搬迁居民稳得住、快融入、能致富,社区需要在行业主管部门的帮助下,搞好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缓解结构性失业问题,推动实现搬迁群众更高质量的创业就业。
(一)破解“稳得住”难题。采取“部门联动、街道主管、社区主责”的工作方式,围绕易地扶贫搬迁“5个3”改革配套经验,实行保留农民“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3块土地不变,配套“就业、就学、就医、社保、医保、低保”惠民保障措施的“3+6”模式,让搬迁群众身心实现农民向市民转变。按照“四安家园”工作要求,切实发挥工青妇1+1+1>3的效果,对省市县下派和乡(街道)选派的驻村干部,明确工作责任清单,着力从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身份转变、人力投入、政策落实等方面确保搬迁群众住得下、稳得住。
(二)破解“快融入”难题。出台服务搬迁移民适应融入当地生活的工作实施方案,邀请应急管理、公安、教育、医疗、银行、水电网络等各方面人员到社区现场教学,重点培训安全生产、道路交通、就医就学等方面的常识,切实提升搬迁群众城市生活和工作技能。制定“新市民公约”,举办社区“公德大讲堂”和居民素质提升培训班,以“社区是我家,文明靠大家”为主题,开展“三评三比三争”活动,大力选树一批先进典型,宣传社会公德,营造社区良好氛围,切实增强搬迁群众归属感,解决“新市民”快融入难题。
(三)破解“能致富”难题。坚持以就业和培训为抓手,以社会保障为主,以公益力量为辅,形成社区“两委”监测预警、行业部门筛查预警、帮扶人员联系预警的三级“预警”制度,适时对社区可能失业、零就业、无劳动力家庭进行预警监测。在就业创业方面,落实技能培训提升一批,公益性岗位开发一批、就地就近就业一批、组织劳务输出一批、扶持创业带动一批。精准摸排社区劳动力情况、精准对接企业劳动用工需求、精准提供搬迁户就业岗位,精准算好群众收入经济账,多种方式解决搬迁群众增收致富难题。
(作者单位:印江自治县政协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