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蟹”事
□依 一
“秋风起,蟹脚痒,菊花开,闻蟹来”,秋季是螃蟹生长最旺盛的时期,这个时候的螃蟹肉最为肥厚鲜美,民间素有“秋天以吃螃蟹为最隆重之事”的说法。我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自先秦起就有吃蟹的记录,历朝历代也不乏众多名人与蟹的故事。
宋仁宗赵祯
宋仁宗打小就爱吃螃蟹,一顿不吃就馋得发慌,一吃起来就刹不住车。众所周知,螃蟹是好东西,但是性寒,不宜多吃,吃多了会得“风痰之症”。由于宋仁宗螃蟹吃得太多,太没有节制,最后吃出毛病来了。
那时候宋仁宗还小,还没有亲政,真正掌权的是他名义上的母亲刘太后。刘太后见小皇帝吃螃蟹吃坏了身体,当即发下懿旨:“虾蟹海物不得禁御!”(司马光《涑水纪闻》)不光螃蟹,连虾都不让送到宫里来。
宋仁宗就想让太监宫女偷偷去外面买一两只螃蟹进来,但大家都害怕刘太后严惩,不敢答应,这下可把宋仁宗给馋坏了。亲自抚养宋仁宗长大的杨太后很心疼宋仁宗,对刘太后说:“太后何苦虐吾儿如此?”你不让他吃螃蟹,我让他吃!于是她“常藏而食之”,经常从秘密渠道弄些螃蟹给宋仁宗吃。
苏东坡
众所周知,苏东坡是个大吃货。他仕途不畅,一辈子要么在被贬官,要么就在被贬官的路上。但他是个乐天派,被贬官就化悲愤为食欲,贬到哪吃到哪。
苏东坡很爱吃螃蟹,他曾作诗“堪笑吴中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用诗来换螃蟹。
苏轼吃螃蟹很有讲究,他会选择霜降前的螃蟹,将其清洗干净后,放到蒸笼上蒸,什么调料都不放,只撒一些酒。蒸的时间不要太长,掌握好火候取出,这样蒸出的螃蟹不仅细嫩鲜美而且带着微微酒香,最是美味。
丰子恺
丰子恺嗜蟹来自“祖传”。他的举人父亲不食猪肉、羊肉,从九月起直到冬日,每晚在八仙桌上摆上紫砂酒壶、一只蟹、一碗开锅热豆腐干、一本书,桌子角上还有一只端坐的老猫。这样的画面,后来成为丰子恺终生难忘的回忆。
父亲有时会给他一只蟹脚或半块豆腐干,他就这样喜欢上了吃蟹,即使后来成了素食主义者,吃蟹却一直是开戒的。丰子恺道:“单凭这一点,我就和弘一大师有天壤之别了。所以他能爬上人生的第三层楼,而我只能待在二楼向三楼望望。”
梁实秋
大文人梁秋实喜欢吃蟹,在他的《雅室谈吃·蟹》中可窥一二:“七尖八团,七月里吃尖脐(雄),八月里吃团脐(雌),那是蟹正肥的季节。记得小时候在北平,每逢到了这个季节,家里总要大吃几顿,每人两只,一尖一团。照例通知长发送五斤花雕全家共饮。有蟹无酒那是大杀风景的事。《晋书毕卓传》:‘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螫,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我们虽然没有那样狂,也很觉得乐陶陶了。母亲对我们说,她小时候在杭州家里吃螃蟹,要慢条斯理,细吹细打一点蟹肉都不能糟踏,食毕要把破碎的蟹壳放在践子上称一下,看谁的一份儿分量轻,表示吃得最干净,有奖。我心粗气浮,没有耐心,蟹的小腿部分总是弃而不食,肚子部分囫囵略咬而已。每次食毕,母亲教我们到后院采择艾尖一大把,搓碎了洗手,去腥气。”
鲁 迅
鲁迅先生说过:“第一次吃大闸蟹的人是很可佩服的,不是勇士谁敢去吃它呢?”大闸蟹外形丑陋凶恶,第一个吃大闸蟹的人的确实需要勇气。
在《论雷峰塔的倒掉》里,鲁迅骂了一句“蟹和尚”法海“活该”,但看得出来,他是喜欢吃蟹的:“秋高稻熟时节,吴越间所多的是螃蟹,煮到通红之后,无论取哪一只,揭开背壳来,里面就有黄,有膏;倘是雌的,就有石榴子一般鲜红的子。”
最后,关于“蟹和尚”法海,鲁迅幸灾乐祸了一下:雷峰塔倒了,但法海却还得躲在蟹壳里,“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
《菠萝菊蟹页》(局部) 清·任颐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