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绣娘到高级工艺美术师
——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人杨海芬的刺绣人生
□文/图 杨应光
雷山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常丰富,有包括苗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织锦技艺等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近500项,优秀的非遗传承人也非常之多。这其中就有一个非遗传承人,她在数十年间,完成了从一个普通的农村绣娘到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民族刺绣工艺大师的蜕变。但她并没有独享这份荣誉,而是把这些荣誉所带来的效应,分享给一众姐妹。她成立了苗族刺绣公司,从此打开了刺绣这扇大门,带动了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姐妹出去创业就业。苗绣,改变了她的命运与生活,让她走出了雷山,走出贵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她,就是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人杨海芬。
打开一扇门,开启美丽刺绣人生
杨海芬在20世纪70年代出生于雷公山山腰的陶尧村果梅自然寨里。
1991年8月,成年后的杨海芬只身到广东打工,在陌生的世界里,她根据自己从小向母亲学会的打线、刺绣和织布技能,选择了服装厂。
杨海芬因为针线活熟练,在厂里做起活来非常得心应手,受到老板的赏识,工资比别人都要高一些。
2006年初,她回了一趟家。家乡变化很大,特别是她在县城里看到苗族服装形成了一定的市场。毕竟见过世面,她马上捕捉到了苗族服饰有市场的信息。于是,她决定回来开一家苗族服装店。
2006年10月,她在县城中街开了一家服装店,为自己打开了一扇门,开启了她的刺绣人生。
门面开在那里,但她更多的时间却在老家——陶尧果梅,向母亲深度学习刺绣。
母亲在村里是刺绣高手,村里的妇女们在拉纱(织布的程序)时,一旦梳不通纱,就会请她母亲帮忙。织布时拉纱梳纱是一道大工序,杨海芬从小就跟着母亲去看梳沙。后来长大一些,她白天随母亲去地里劳动,晚上就向母亲学刺绣。她的手嫩,长期拿着针,手指很快就起泡,特别是水泡破的时候,特别痛。母亲告诉她,这是必须经历的痛,才能成为刺绣高手。她从此与母亲一起,边学歌谣边刺绣,夜夜挑灯到半夜。就这样,从小就有着执着性格的杨海芬,没用几年就把母亲的刺绣手艺从粗通学到了精湛,不仅平绣、双针绣、绉绣、打子绣、平绣、辩绣、包边绣、织绣、天花绣等等绣法得到了极大提高,她还尝试自己剪裁,自己缝。2012年5月23日至26日,她获得了参加国际组织民族贸易挪威援助项目培训的机会,以优异成绩结了业。这次学习让她获得了设计的技能。她大胆地开始进行服装设计。每当赶集日,她到雷山县城赶集,就穿上自己设计、自己绣的衣服,穿梭于中街,回头率极高。人们找寻而来,一笔一笔订单就这样进来了。
超强设计力,形成独有文化元素
2013年10月,杨海芬注册了贵州大苗山文化开发有限公司。
在雷山,同是做苗族刺绣,但杨海芬的影响力却比其他公司或绣坊高出一筹。为什么?因为杨海芬有别人没有的苗族文化底蕴。她精心设计,用苗文绘成苗族花带绣在衣服上,效果显著,一下子引得人们纷纷效仿。
为了让自己的苗族刺绣技艺提升得更高,走得更远,刺绣产品更有市场,杨海芬自费到上海、北京、苏州等国内刺绣名城向名师学习,不断地把现代的元素和传统元素糅合起来。通过观察和分析,她运用刺绣、挑花、织花、蜡染等手法,把衣襟、衣袖、头帕、裙边、围腰和裤脚都绣上漂亮的纹样,就连日常的荷包、毛帕、背带也都绣上色彩斑斓的纹样。她更是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力求创新,特别是用色上,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从构图上看,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一旦她的作品出来,人们总争相模仿,每种设计都出现了大量的跟风。
2014年5月,杨海芬第一次走出了国门,带着产品到迪拜、日本等国际手工艺品商品会上展销;同年的11月26日-12月10日,她赴意大利米兰参加国际手工艺品展,获得了好评。当地一个老太太看她穿一身苗族服装,用手慢慢地抚摸着她的脸和衣服,惊讶地说:“世界上居然还有这样漂亮的人和服装!”也是在这一年,她被评为了贵州省“高级工艺师”。
2015年7月,她选送的作品《龙女蜕变》和《雷山苗族盛装》作品分别荣获中国(贵州)国际民间工艺品博览会民间刺绣类优秀奖和银奖。其《蝴蝶妈妈》《龙凤吉祥》等3件刺绣作品被贵州省文联收藏。2015年中央电视台5频道《在人间》栏目采访报道了杨海芬和她的刺绣作品《斗牛》。2015年7月和10月,她再次被授予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和“民族刺绣工艺大师”称号。之后,她被雷山县妇联等部门多次聘请到乡镇开展民族手工艺刺绣技艺培训,被县职校聘请为“刺绣专业教师”,还被贵州民族大学、黔东南职业技术学院聘请授课。黔东南州政府授予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服饰文化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20年,省政府授予她“贵州省苗族服饰文化传承人”称号。2016年1月,她的公司被黔东南州人民政府命名为“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教育示范基地”。2016年11月,经首届全国少数民族刺绣艺术节暨全国刺绣杰出传承人培训班组委会专家委员会综合评审,她再次获得荣誉——“十佳全国少数民族刺绣艺术家”。
开展 “传帮带”,延续传承苗绣文化
雷山县有很多人也想像杨海芬一样开苗绣服装店,也希望能在县城中街有自己的立足之地。按说,同行是冤家,人越多,对自己的产品销售威胁与压力就越大。但当人们来到她的门面与她诉苦或交流的时候,她总是会积极帮她们尽力解决困难,在她的努力协调帮助下,短短时间内就有10余家苗族刺绣个体工商户在县城开张。
为了把苗绣技艺推广和传承下去,多年来,杨海芬一直积极开展着“传帮带”工作,传授学员达400多人。这些学员通过学习,不但掌握了苗族刺绣和苗族服饰制作技艺,还能自己设计和生产产品。通过杨海芬的带动,很多人改变了贫穷的命运,一些人还因此过上了小康生活。比如,麻料村的郭老莲、黄连艳,郎当村的金丽莎,陶尧村的金燕、杨东丽等,通过学习苗族服饰技艺,现在都能在县城租门面生产销售苗族服装。特别是进城务工人员郭老莲,是从从江东朗乡嫁来西江镇麻料村的,原来没有接触过苗族服装制作,通过杨海芳手把手地教学后,现在不但会刺绣和缝制苗族服装,而且做得非常漂亮,还被县里评为县级传承人。郎当村单亲妇女杨光英、党高村孤寡老人余海英、水溪村移民搬迁户吴梅花、乌流村残疾人龙荣春等通过跟与杨海芳的公司做订单劳务,解决了生活困难的问题。特别是乌流村龙荣春,由于双腿瘫痪,为了解决她上交衣料的困难,杨海芬基本上每星期都要跑一趟乌流村收购她的产品并送去材料,并教会她做订单产品……
成名后的杨海芬没有敝帚自珍,“传帮带”是她固有善良下的美德,她希望,能把苗绣文化传承延续,让更多的人过上幸福的生活。
杨海芬
杨海芬在指导绣娘刺绣
杨海芬在苗族传统男装基础创新设计制作的男式服
杨海芬设计的苗族女便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