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377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8-17

大方漆器:把传统技艺融入当下生活


□本报记者 万里燕


大方县是贵州省历史最为悠久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彝族、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独特的土壤滋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作为曾经的水西彝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方保留了许多传统的彝族文化,其中的大方漆器就是代表之一。

大方漆器是贵州极富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品之一,明、清时期曾列为贡品,与茅台、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2008年6月,《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下发,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位列其中;2010年9月,大方漆器被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3年11月,中国工艺美术协会授予大方“中国漆器之乡”的荣誉称号。大方漆器集较高的欣赏价值、实用价值、艺术价值于一身,闪耀着文化艺术的璀璨光芒。

据“大方彝族漆器髹饰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毕节民族民间传统工艺大师高光友介绍,大方县漆树栽培的历史,距今已有1000多年。大方县境内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漆树生长,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百纳、长石、沙厂、瓢井是主要产区。大方漆树生漆漆酚含量高达70%以上,具有燥性好、漆膜光洁、防潮湿和耐磨损、耐高温、耐腐蚀等特点。“方漆清如油,照见美人头。摇动虎斑色,提起钓鱼钩。”这是对大方生漆优良质地的生动写照。

      量大质优的生漆,为大方县漆器生产提供了优质的原材料。史载,大方漆器制作始于东汉年间,彝族先民常以生漆涂髹马鞍、箭筒等物品,进而以水牛皮制成胎胚,用生漆涂髹,制成酒具、乳具、茶具等漆器。明洪武年间,大方形成了一套以皮胎漆器为主的漆器制作工艺,成了地方特色产品,并开始向朝廷进贡。清代《乾隆通志》载:“黔之革器以大定(大方)为最佳。”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盛极一时,家庭漆器作坊遍及大方大街小巷,从业者达千人之众,故有“漆城”之美誉。清光绪年间,大方漆器生产方式开始由家庭作坊向规模化工厂发展。

“大方漆器被誉为‘以时光雕刻的艺术’。”高光友介绍,制作漆器时,工匠先将优质黄牛皮胎底风干成型后,让大漆充分渗透,紧接着用粗灰、中粗灰、细灰髹涂在胎体表面,每道灰底干后粗细打磨;再用生漆和色漆髹涂6至12道漆底,再进行描金填彩、蛋壳镶嵌、打捻等装饰工艺,最后用食用油等反复擦拭抛光,直至亮如镜面,触如婴儿肌肤。一件漆器需要经过2-6年的时间,方能达到兼具亮、光、滑、嫩、浑厚为一体的形态。

“大方漆器技艺复杂,加上对工艺的要求非常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的传承与发展。”高光友表示,近年来,漆器的传承与发展得到了各相关部门的重视,同时不断有高层次人才及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加入,助力了这门传统手艺的薪火传承。而大方漆器在逐步走向规模化和多元化的同时,也面临一些发展上的挑战。

当代社会,人们的观念、审美和消费群体在不断转变。大方漆器为纯手工制作,艺术参与成本相对较高,受众面受到一定的制约。如何努力让漆器降低成本,让漆器走进寻常百姓家,是目前大方漆器传承发展的关键一环,也是包括高光友在内的传承人们正在积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们正试图将现代时尚元素融入到漆器中去,同时把漆器与木胎、竹胎、瓷胎、陶胎等等结合起来,制作成茶具、仿古家具、漆画、旅游工艺品、首饰盒、小手镯、烟灰缸、手机壳等。”高光友说,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结合现代人的喜好和审美来做适当调整,制作一些大众化消费价位的产品,“让漆器真真切切地融入到生活中去,展现出它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