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3594版 当前A3 上一版   下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7-18

湘黔古道话沧桑(上)


□罗安圣


路,道也,往来通行的通道,是人类生产生活、信息联系、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古代,如著名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及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的湘黔古道等,就是重要的经济通道、文明通道,成为古代社会发展、进步、变迁的见证。


■古道串联湘黔两地

巍峨的古南岳金凤山脚下的凤城天柱与湘西通衢重镇靖州的山岭河谷间,蜿蜒盘旋着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古道。古道东起靖州城,出艮山口,经坳上乡,过大堡子镇,进入贵州竹林镇,上龙凤山,下栗木坪,翻梨子坳,直奔清水江边的古镇远口,再沿江下鹭鸶古渡口,跨越清水江,上溪口,直达天柱县城,然后西出金凤山脚连接镇远府的三穗县。据《天柱县志》载:“天柱县有两条古道由天柱县城通靖州。一条过远口达靖州,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此道辟为邮传,设8铺,计125公里,清康熙年间县志《邮舍》述‘其所以速邮传者,则惟靖州是问,遵所统也。虽鸟道崎岖,苗蛮出没,亦在所不废,由县到州,按里分铺,沿途不绝如线,究厥成规,则有张君申详勒石在焉。’”指的就是这条古道。事实证明,这条古道不但是快速邮道,而且逐渐发展成为非常重要的粮道、商道和文化通道。

古道具体始辟于何时?无史可查,但《天柱县志》载:“明、清时期官府采取‘遣民投资、官修民补’的办法,建成通往四境的乡道。不少道路后来变成驿道”,说明是政府主导与民间投资相结合开辟的。据出土史料考证,清水江流域的天柱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区之一,历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史载“天柱原名凤城,得名于金凤山,隋、唐、宋为诚州(今湖南靖州)所辖,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置天柱千户所,属湖广靖州卫;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初置天柱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隶湖广布政司靖州;清雍正五年(1727)天柱县改隶贵州,属黎平府;十二年改隶镇远府”。既然400年前天柱一直隶属于湖南靖州,靖州至天柱,此路最近,往来必频繁。若以宋始,古道已有千年历史,是名副其实的古代驿道,是湘黔两地及沿途村寨往来的必经之路。沿途有多处供路人歇息的“驿所”——凉亭,如凉亭界、梨子山、五龙桥、龙凤山上的凉亭,虽几经修缮,也已褪尽芳华随古道没于荒草树灌,不再坚挺了,但依然歪斜在长风中,默默见证着这古道西风。如今只有古道上的龙凤山庙宇依然挺立,后人几经扩建修缮,遂成规模,香火逾盛。几百年来古道上常常战马嘶鸣,旌旗猎猎;挑夫走卒,络绎不绝;山歌袅袅,号子声声。这是湘中进入黔地的重要战略通道,更是促进湘黔边贸的商业通道。

据杨通吉先生撰《远口鸬鹚吴氏大庄园兴衰传奇》载:“天柱大户鸬鹚人吴永禄之孙吴毓兰,中年得子,名美珊,号东寿,好奢华,光绪三十四年(1908),美珊捐资千金,创办天柱县垦务公所,民国元年(1912)获县知事赵金生赠‘急公好义’匾额一块。他与湖南靖州县艮山口储牡花结婚后,为了摆阔,从板石质量最好的锦屏卦治购进大量青石板,从靖县的艮山口储家到远口鸬鹚110里山路,全部铺上青石板……”至此,从靖州到鸬鹚,所经路段全部为8尺宽的石板路,一年四季路面清亮如新,如一匹长长的青色灯草绒襟带蜿蜒缠绕山间,让古道平添了一份妩媚与华美。此举倍受两县官府肯定,往来商贾、山间百姓无不交口赞扬。在设备十分落后的百年前由一个家族完成这一浩大工程,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也足见吴家大公子的胆量。


■荆楚文明由此输入

天柱县自古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在黔东南独树一帜。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辟“开化书院”,清朝光绪三年(1877)辟“凤山书院”,文风蔚起,人才辈出,先后有乾隆钦点翰林宋仁溥,北伐名将王天培,抗日名将吴绍周等,解放后又出现大批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究其原因,得力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天柱县地处黔东湘西边界,与湖南靖州、会同、新晃、芷江四县接壤,处于荆楚文化辐射区的最前沿,最早接受荆楚文化影响。无疑,古道对天柱县汉文化的输入起到关键作用。如今,天柱县的文化、风俗、语言、饮食、服饰无不打上了荆楚文明的烙印。

荆楚文明对黔地的影响渠道主要是通过水路和陆路。沅水沿清水江、氵舞阳河等河流上朔,即“水路”;沿古代邮路、驿道输入和沿边村寨的互通为“陆路”。正如丝绸之路、茶马古道既是商业之路同时又是文明之路一样,湘黔之间的陆路通道在充分发挥其传邮、通讯、商业功能的同时,源源不断地输入荆楚文化,向西发展、扩散,加快了贵州特别是湘黔边界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速了文明进程。

这条古道穿越苗山,对大山苗寨的文化影响是“润物细无声”的。

沿途苗寨里常年有操湘中口音的商人穿梭往来,走村串寨摇动拨浪鼓的货郎,把小铁号吹得山响的劁夫,收购鸭毛、鹅毛、棕皮、破铜烂铁、桐籽、茶籽、木材的商贩,背着工具登门服务的砖瓦匠、弹棉匠、补锅匠、篾匠、木匠、铁匠、裁缝等手艺人,几乎全是精明的宝庆(今湖南邵阳市)人。

大山虽不富有但却不乏特产,杉木、楠竹、竹笋、茯苓子、金钩子、地龟子、木姜子、杉木籽、桐籽、茶籽满山都是,只要货郎鼓砰砰作响,大姑娘小媳妇们便蜂拥而上,几样土特产便换得心仪已久的一团丝线或一块花布、一斤盐巴等。宝庆人源源不断带来新的生产技术、商业观念、勤劳本色、俭朴风格、文化信息、生活理念,不断影响着大山苗寨。湘客们逐渐在清水江边的远口聚集,远口镇很快成为清水江流域最为繁华的商贸重镇。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湘客们完全融入苗族地区,这对苗族地区的文化演变和民族多元结构的形成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由于湘客的不断涌入,加速了众多苗寨的演变。湘黔边境的大山里,有著名的“四十八寨”,这是湖南靖州、会同和贵州天柱、锦屏四县交界四十八个村寨的统称,绝大多数为苗寨,核心区便是今天的竹林镇。这里孕育了被誉为“民族生态博物馆”的四十八寨歌节,原生态歌节历史久远,2010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极具民族、民俗、音乐研究价值,是汉文化与苗族、侗族文化长期交融产生的文化现象。这里的人们除了会讲苗语、侗语外,酸汤话更是不同民族之间交流的必备工具,而酸汤话便是荆楚文明输入的产物。

湘中宝庆话晦涩难懂,为了交流,在长期与本地民族语言交汇融合后产生了一种语调独特的方言——酸汤话,至今仍然流行于清水江流域的湘黔边境地区。

酸汤话属汉语的地方方言,与湘方言尤其是湘西的靖州、会同话很接近。酸汤话属于汉语最显著的证据是它完整保留了上古汉语发音的浊声或入声,成为古代语音的留存,甚至能反映上古语音。《诗·魏风·硕鼠》第二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德。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用现代汉语的普通话来读韵脚字“麦”“德”“国”“直”,分别是“mài”“d锓guó”“zhí”,完全不押韵。可是用酸汤话一读,入声字的声调感觉立马出来了,而且在韵上面也出奇地一致:“me”“gue”“die”“cue”。


■古道上的栗木苗寨

是古道衍生了沿途苗寨还是苗寨引领了古道穿行,已无从稽考,但苗寨依托了古道也见证古驿道,古道繁荣了苗寨也改造了苗寨,二者相融相生相荣相互促进却是不争的事实。千年古道途经百余个村寨,栗木苗寨就是其中之一。栗木苗寨地处龙凤山与梨子山之间四面环山、青翠如蓝的谷地,距两端乡镇刚好7公里,也居于靖州与天柱两县之间的中段位置,得天时地利,成古道明珠。

从清水江畔的远口古镇沿古道去往湘黔边界的茶油之乡——竹林,要翻越梨子山和龙凤山,往返线路正好呈“M”形,栗木苗寨就恰好处在“M”凹陷处。分上寨(瓮晒)、下寨(栗木坪)两自然寨,分别由罗、龙两姓先祖于明嘉靖五年(1527)结伴入山开辟,两姓族人和睦相处,共生互荣,500年来,无外姓人迁入,随着人口不断增长,不断有族人外迁,但至今仍有176户757人居住于此。

古道穿寨而过,沿古道往来之人,喘着粗气翻过龙凤山或梨子山后正好在青翠幽静的栗木坪歇息,积蓄翻山前行的能量。

原始森林遮天蔽日,从谷底一直漫延到两面山顶,古道从距谷底约60米的山腰穿过,只闻水声不见水流。在酷暑的三伏天走入这段古驿道,有如走进《天山景物记》中天山深处终年不见日光的密林,仿佛步入秋天,找不到盛夏的感觉,让人倍感神秘,好不惬意。

这段400米丛林古道尽头就是栗木苗寨的下寨——栗木坪,八十来户人家分别落在三个对脸的山包上,干栏式吊脚木楼层层叠叠,挨挨挤挤,墙板用桐油漆得锃亮。山包之间是一片田坝,禾苗绿油,鹅鸭戏水,牧笛声声,炊烟袅袅,好一幅“小桥流水人家”山水图。

栗木寨脚,十株高大挺拔的百年古枫分列古道两旁,代表苗寨人迎来送往。树上爬满了寄生的凉粉藤,如身披绿袍,为饱经沧桑的古枫平添蓬勃朝气。

树下的古道上有两座相互垂直且几乎共桥墩的古代石拱桥,两桥均有碑文记载。苗寨视架桥铺路为莫大功德,山坳、溪涧、树脚随处可见石桥、木桥、石凳、木凳,有专属某人的,也有属某家族的,均勒石铭记,每逢年关都要逐一祭扫,以示诚心。

一桥仅5米长2米宽,两块宽88厘米,厚15厘米、长5米的青石板并列铺为桥面,横跨从瓮晒寨淌下的小溪之上,与古道浑然一体。此桥虽处栗木寨内却并不属于栗木苗寨人家,而属10里外龙凤山下的刘姓家族。刘氏族谱载“本族五龙桥位于栗木坪,建于清乾隆十年,为罗氏太婆嫁妆”,此与栗木上寨罗氏家族传说相符。与之垂直的石桥为龙姓家族于清雍正年间初建,两次毁于水患,最近一次按原样修复于上世纪80年代初。桥长10米、宽4米,桥上竖木质桥廊,与侗家的风雨桥相比只缺少民俗彩绘,这在苗族地区是很少见的。可见风雨桥并非侗家专利,苗家也有,只是风格不同罢了。

两桥均名为五龙桥,缘于栗木苗寨四周的五条小溪在此汇聚成一个约五亩的湖——水塘。正是近乎完整的森林植被为栗木人提供了足以成湖流瀑的水资源,如今成为远口镇区两万人口的饮用水源地,这也是大自然的无上馈赠。

更为奇特的是栗木上寨——瓮晒。沿“五龙”之主龙向北寻溪而上,穿过狭长阴暗的古树林,豁然开朗后又是另一番新天地,让人顿生“柳暗花明”之感。瓮晒的地形犹如一口巨大的、内壁翠绿的瓮,置身其中,不禁叹服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瓮底是阡陌纵横、层次清晰的田野,田野又被千亩翠绿欲滴的楠竹林包围,七十余户农家静静散落竹林里,只见炊烟不见瓦舍,只闻鸡鸣不见鸡影,没有亲临的人怎么也想不到还真的有“瓮”底人家。楠竹林带以上直到山顶乃至“瓮”的外沿则又被几千亩油茶树林所覆盖,这使栗木人除“竹”外还有另一特产——远近闻名的优质茶籽油。

“瓮沿”的东南西北方向各有一个山坳,分别是栗木坳、水冲坳、干冲坳、土地坳,每个山坳上都有几十株高大威猛的古树。山坳只是瓮晒人到“瓮”外劳作歇脚纳凉的必经坳口,而真正出山却必须沿“瓮”底的小溪下到五龙桥再上湘黔古道。因此,如果说栗木寨是一颗串在古道上的明珠,瓮晒寨则是一枚隐藏于古道侧畔的绿宝石。(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从江县政协文化文史与学习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