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文章检索
关键字: 标 题: 作 者:
3720期 本期32934版 当前A4 上一版  
正文 发布时间:2023-03-15

杜甫草堂寻诗圣


□缪士毅


  每次读罢唐代诗人杜甫的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十分向往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虽然常在电视里、书本中看到杜甫草堂,但毕竟没有现场感受过。最近,终于有机会来到成都,迫不及待地与杜甫草堂来一个零距离的接触。

  杜甫草堂,位于四川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杜甫草堂始建于唐乾元三年,经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两次修葺,目前完整保留着清代嘉庆重建时的格局,总面积近300亩。如今,杜甫草堂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是一处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被列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来到杜甫草堂景区正门,迎面的门楣上挂着书有“草堂”两字的匾额,门联撰:“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正道出了草堂所处的位置。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是两株挺拔的黄葛树,大有独木成林之势。眺望远处,但见古树参天,花木蓊翳,浓荫蔽地。小桥流水,亭台池榭点缀其间,风光旖旎,幽静宜人。面对此景,不禁想道:诗圣杜甫一生喜爱花木,亲自栽植,留下了不少栽植花木的诗句。如今这里花木茂盛,也正是后人对诗圣的最好纪念。

  走过小桥,迎面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此处即为“草堂大廨”。厅中央有一尊由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创作的杜甫铜像,其像两眉紧锁,身材清癯,让人仿佛看到杜甫饱经忧患的一生。两壁悬挂一幅意深语工的长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穿过大廨,从眼前的匾额题字来看,迎来的就是“诗史堂”。据介绍,历史上人们把杜甫的诗称为“诗史”,“诗史堂”因而得名。诗史堂正中是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的半身塑像,两侧配有对称的陈列室,经回廊和大廨相连,布局紧凑,别具一格。堂内悬挂有朱德、陈毅、郭沫若等人题写的对联,如郭沫若所题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洁;民间疾苦笔底波澜”,寥寥数语,道出了诗圣不平凡的一生。离开诗史堂,经过一小桥,便是柴门。据眼前的指示牌介绍,“柴门”原本是杜甫营造草堂时所造的院门,在杜甫的诗作中,常可读到有关柴门的句子。缘于此,清代重修草堂时,将这座别致而又简洁的建筑命名为“柴门”。步出柴门,就到了工部祠。祠堂一屋三楹,封山亮柱,肃穆庄重。祠内有明、清两代石刻杜甫像,清代将黄庭坚、陆游配祀于杜甫像两侧,故又称三贤堂。壁间还嵌有清乾隆、嘉庆年间石刻“少陵草堂图”。

  离开工部祠,沿着小路来到一茅亭前。茅亭呈六角形,由六根木柱支撑圆形的茅草顶。亭内立一石碑,上刻“少陵草堂”四个字,为清康熙帝之子、雍正帝之弟果亲王允礼所书,笔力浑厚,笔姿秀润。“少陵”为杜甫别号,杜甫自称“杜陵野客”“少陵野老”。据介绍,眼前这个以茅草作顶的碑亭,被视为当年草堂茅屋之象征,为杜甫草堂景区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众多游客纷纷在此驻足留影。在“少陵草堂”附近,坐落着杜甫石雕像,旁边一块巨石上刻着杜甫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此时,我立于杜甫草堂前,再次吟咏学生时代早已熟读的名作,不禁再次被诗圣那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情怀深深感动。“少陵草堂”不远处就是杜甫的“茅屋故居”,据介绍,这是后人参照明代修葺时的格局重建的。穿门而入,但见“茅屋故居”共有五间,分别是客厅、卧房、书房、灶间,其中陈列着竹榻、书桌、椅子等家具。一千多年前,杜甫从远方长途跋涉来到蜀地,在成都安顿之后,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安稳的时期。诗圣曾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了上百首诗歌,这里因此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我坐在“茅屋故居”庭院的石凳上小作休憩,思绪穿越时空,仿佛看到杜甫当年在此起居、作诗的情景。

  古往今来,太多的人,造过太多的房子,如今很多都不在了。但杜甫草堂的魅力穿越了千年风雨,让人们深刻感受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影响力。